七年臥薪嘗膽謀一個復仇局,只為堅守內心的正義。古裝劇《九義人》日前在騰訊視頻上線,有別於以往傳統模式的題材劇,《九義人》從敘事結構到傳播價值,無不顯現着由表及裏的反套路創新。
敘事結構上,《九義人》首創上下闋嶄新模式,上闋七年前以藺如蘭的命運為線,下闋七年後則以 “九義人”為如蘭復仇翻案的行動為軸。在這樣的時光交錯中,人物性格、身份都發生着翻天覆地的逆轉,從七年前冤案的“虐”,到七年後翻案的“爽”,觀眾追劇的情緒也隨着劇情緊張的節奏跌宕起伏。
以角色在上下闋的轉變為例,七年前的孟宛是會膽小懦弱的小姑娘,七年後的她卻是有勇有謀、布局籌劃的大娘子,包括劉捕頭、柳三娘、沈牧等人物,都在上下闋發生了巨大變化,觀眾忍不住沉浸其中想要探索“七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同樣,劇集在上下闋之間還不斷穿插“拋梗接梗”的巧思,上闋(七年前)發生的故事會在下闋(七年後)産生結果,下闋(七年後)産生的疑惑又會在上闋(七年前)得到答案。無數細微之處抽絲剝繭,組成這場七年冤案完整豐滿的脈絡,故事發展的整條時間線也愈漸清晰。
這樣獨樹一幟的敘事方式在古裝劇中鮮有出現,《九義人》在常規古裝題材的敘事結構中,注入了很多現代探案劇才常有的元素,伏筆、懸念、係扣解扣的燒腦與緊張感,讓《九義人》打破了古裝劇傳統的敘事套路,大膽拓寬了題材的創作邊界,令人耳目一新。
除了敘事結構上的創新,劇集還在價值傳播層面具有現實意義。
劇中,明明是受害者的藺如蘭卻在眾人的口誅筆伐聲中成為眾矢之的,典型“受害者有罪論”的荒謬理論。觀眾不禁深思:難道吳廉這樣身負盛名之人就理應被正視、被美化;如蘭這般的弱勢群體就必須被欺負、被質疑?和藺如蘭一樣,為了扳倒邪惡勢力受到牽連的還有劉捕頭、柳三娘、沈牧等人,他們心有正義,卻力量薄弱,每個人單拎出來可能只是微光,但凝聚在一起終究會把黑暗照亮。
《九義人》的故事雖發生在古代,卻同樣具有現實意義。透過孟宛、藺如蘭、柳三娘幾位女性角色,我們看到了女性之間的相互幫扶與相互成長;透過九義人眾人拾柴的“復仇者聯盟”故事,我們感受到以平凡之力守護心中正義、光明終會戰勝黑暗的亙古真理。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借古鑒今關照社會現實,或也正是《九義人》這類古裝題材作品的意義所在。(文/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