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傳唱”——《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音樂會演出現場 記者 盧 旭 攝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78周年,近日,中國交響樂團及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在北京音樂廳再次奏響《黃河大合唱》,以民族之音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謳歌偉大時代,提振民族復興的精氣神,用嘹亮歌聲銘記歷史、緬懷英烈、珍愛和平。
本場音樂會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2023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演播季的重要演出之一。
“《黃河大合唱》實際上已經是我們團的傳統音樂會,每年在抗戰勝利紀念日這一天都會上演。”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常任指揮王琳琳&&,今年這一場音樂會略有創新,曲目在往年的基礎上做了一些調整,致力於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聽體驗。
從開場的經典前奏曲《咏雪》到憂思家國的《鄉愁》,從晨曦破曉的《日出東方》到永恒的民族經典《黃河大合唱》,不僅整體情緒從弱漸強,在不斷醞釀中達到最高潮,四首曲目也如水彩畫般巧妙構成了一幅氣貫長虹的民族畫卷,給人以無限遐想。
前奏曲《咏雪》是中國交響樂團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由中國交響樂團前身中央樂團首演。該曲選自交響套曲《英雄的詩篇》,是作曲家陳培勳最具個人創作風格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交響樂團演奏家們的傾情演奏下,現場觀眾在長笛、單簧管與豎琴奏出的樂音中逐漸進入毛澤東筆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磅礡景象中,於音符之間感受着祖國的壯美之景。
在王琳琳的指揮下,樂團帶來了本場音樂會的第二首曲目,由樂團青年作曲家黃凱然創作的《鄉愁》——為小提琴與樂隊而作。擔任獨奏的樂隊副首席姚亮與樂隊的配合相得益彰、默契十足,演繹出“萬里歸來年愈少,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動人意境,令現場觀眾心中共鳴,如癡如醉。
在情感的積蓄中,由另一位青年作曲家徐可創作的《日出東方》——為竹笛與交響樂隊而作,迎來了精彩首演。此次合作是中國交響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在人才、創作、演奏等方面開啟合作的一次有益嘗試。該作品以陜北民歌《東方紅》為主題旋律素材,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作曲技法,突出民族音樂元素與交響樂隊的結合,力求用世界的共通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王琳琳感慨,交響樂發展道路上逐漸涌現的青年力量令人欣喜。無論是作曲家還是樂隊成員、合唱團成員,都在秉承着傳承經典、守正創新的理念,推動新時代交響樂藝術不斷發展。
音樂會現場,青年竹笛演奏家范臨風一襲紅衣,以竹笛清婉的獨奏開篇。伴隨着旋律的不斷涌現,音樂的氣氛逐漸升騰,在全曲的最高潮,觀眾耳熟能詳的《東方紅》主題旋律緩緩浮現,將現場氛圍瞬間點燃。“是《東方紅》!”觀眾席上,不少觀眾因聽到熟悉的旋律而備受感動,掌聲在那一刻也格外響亮。
音樂會下半場,是重磅曲目《黃河大合唱》(中央樂團演出本)。《黃河大合唱》8個樂章,各自獨立又渾然一體。樂團演員楊楊生動的朗誦詞將8個樂章有機地串聯起來。“黃河船夫曲”開門見山地表現了黃河兒女萬眾一心與驚濤駭浪搏戰並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黃河頌”則以寬廣的氣勢唱出了黃河所象徵的偉大堅強、不畏強暴的民族精神;“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及“黃河怨”從不同的角度傾訴了中國人民在日寇炮火下遭受的深重苦難,表達了人民群眾悲憤填膺、奮起抗戰的決心;“保衛黃河”以進行曲式加輪唱,表現了生機勃勃的抗日隊伍千軍萬馬勢不可擋,英勇機智地打擊敵人;終曲“怒吼吧,黃河”是對作品主題的高度概括。黃河的怒吼聲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已經從苦難中覺醒,戰鬥的警號已經吹響,法西斯必敗,人民必勝!
這部對正義和光明禮讚的偉大作品,是炎黃子孫情感的共鳴,是中國20世紀藝術性與思想性完美結合的交響合唱經典之作。王琳琳説:“《黃河大合唱》是當年鼓舞中華民族抗敵救國的精神武器,而在9月3日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裏奏響,不僅是提醒國人銘記歷史,同時也起到了振奮人心的作用,鼓勵國人堅定信念、奮勇向前!”
黃河的旋律總是讓人心潮澎湃。現場觀眾的情緒逐漸高漲,當最後一個音符落下時,全場觀眾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在極度熱情的氛圍下,中國交響樂團的藝術家又傾情獻上了返場曲目《萬泉河水清又清》。這首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的經典插曲,將現場氣氛再度推向高潮,音樂會也在此刻落下帷幕。
“多年來,中國交響樂團始終堅持傳承傳唱紅色經典,不僅學習老一輩藝術家對於經典作品演繹的處理,同時結合現代人的審美不斷革新,我也希望青年作曲家們能夠守正創新,打造出更多像《黃河大合唱》一樣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佳作。”王琳琳説。實習記者 彭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