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三體》時代,誰將是“下一個劉慈欣”?-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9/20 08:42:49
來源:華西都市報

後《三體》時代,誰將是“下一個劉慈欣”?

字體:

2018年9月,王晉康、楊楓、劉慈欣、斯琴夫(從左至右)在青海冷湖“火星營地”留影。受訪者供圖

  《三體》責編、《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姚海軍接受記者採訪。 梁家旗攝

  自2006年劉慈欣出版《三體》第一部開始算起,直到現在,華語科幻都還沒有一部在影響力上全面超越《三體》的作品。也正因此,當下的科幻文學,在業內被稱為“後三體時代”。關注華語科幻的人們難免會好奇:下一部堪比或者超越《三體》影響力的科幻作品,將會在何時出現?誰將是“下一個劉慈欣”?

  近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姚海軍、吳岩、三豐、韓松、楊楓、姜振宇、陳梓鈞等多位活躍在華語科幻圈的資深人士。他們有的是科幻出版人、科幻雜誌編輯、科幻機構負責人,有的則多年從事科幻高等教育,是科幻研究者、科幻創作者。他們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觀察和思考。

“後劉慈欣時代”青年科幻作家應該如何寫作?

  近些年來,隨着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國民素養的提升,科幻發展土壤越來越深厚,滋養出新一代的科幻文學創作者。包括王晉康、韓松、何夕等人。劉慈欣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代表作《三體》因體現出寬闊的視野、恢弘容量和宇宙浪漫氣質,開啟了中國科幻小説創作的新紀元。2015年8月23日,《三體》獲得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説獎。劉慈欣也因此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第一位獲得雨果獎的人。《三體》話題熱度甚至超出科幻文學,影響拓展到社會多個領域。

  用《三體》責編、《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姚海軍的話來説,“科幻作家們過去只是默默寫作,今天許多人已經來到聚光燈下。”

  2022年,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獲得者、80後科幻作家、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主任夏笳,為90後科幻作家陳梓鈞的作品集《閃耀》作序。夏笳在這篇名為《從“黑暗森林”到“世界盡頭”》的序文中提到,“‘後劉慈欣時代’的青年科幻作家應該如何寫作,這是我近年來始終關心的問題。”

  《三體》給中國科幻帶來新的氣象,引發大量年輕人對科幻産生熱情和興趣,給很多年輕人打開廣闊的思路 啟發。但是,文學發展離不開創新。如果對《三體》的學習,變成了一窩蜂的跟風模仿,則令夏笳這樣的有識之士感到有必要提醒年輕的創作者,在學習優秀作品的同時,也要走出自己的路子。

未來的科幻作品要直面科技發展帶來的問題

  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陳梓鈞坦言自己深受劉慈欣科幻作品的影響,並且對其包括《三體》《球狀閃電》在內的科幻作品充滿了欣賞和推崇。讀初一時的陳梓鈞,看到劉慈欣小説《球狀閃電》,開始對科幻、科學産生濃厚興趣。正是這份興趣,讓一個此前不愛學習的“游戲迷”,成為一個考進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錢學森力學班”的高材生。大學期間,陳梓鈞也頗為“巧合”地選了和《球狀閃電》主角相近的計算流體力學專業,在書中“陳博士”的影響下變成了真正的陳博士。

  下一部具有超大影響力的華語科幻作品,會是什麼樣?作為科幻作家和科幻讀者的雙重身份,陳梓鈞給出了自己認真的分析:“如果完全重復這種手法,必然超越不了劉慈欣。下一部深具影響力的華語科幻作品,應該要打破固有並開創一個新的範式。而且,這個作品要真誠直面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課題,直面世界範圍內科技發展帶來的一些問題,並且對科技的發展作出真誠而大膽的想象。”

  陳梓鈞還提醒大家注意:《三體》是劉慈欣2006年-2010年間創作完成,彼時的他還是山西陽泉娘子關發電廠的一名工程師,“下一部能寫出像《三體》這樣深廣影響力作品的人,更可能是一個全職進行科幻寫作的作家。因為現在是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時代,業餘寫作很難做到創作上精益求精。而未來一流的科幻文學作品,必須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做自我訓練和專門的打磨。”

下一部爆紅的肯定和《三體》非常不一樣

  科幻是對時代、科技非常敏感的文學類型。作為浸潤科幻圈幾十年的資深編輯,姚海軍觀察到,每一代科幻作家都有自己偏愛的風格與格外偏重的主題。比如,對劉慈欣、王晉康、韓松、何夕他們來説,科幻展現的是一種科學與思辨的美感,更像是一場思想實驗,側重於關注宇宙、未來、人類命運等等大問題。而對於像路航、魯般、賈煜、分形橙子、慕明、晝溫、靚靈、未末等一批新一代的作家來説,科幻成為了關注現實的一種手段,他們創作的主題跟現實的關聯更緊密。

  下一部能擁有像《三體》這樣影響力的作品會是怎樣的?姚海軍説,後《三體》時代,大家都盼望著新的重磅科幻作品出現,心情可以理解,但這需要耐心等待。“越來越多的年輕作家都在很努力地創作自己的作品,未來的優秀科幻作品肯定會越來越多。或許它已經出現,只是還需要被發現。”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科幻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科幻研究中心首批特聘專家姜振宇,是國內首個科幻方向文學博士、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專業評委,他認為,“如果僅僅是在科幻寫作層面上來談,我認為,下一個像劉慈欣這樣的高水平作家,正在不遠的路上。但問題在於,劉慈欣以及他的科幻影響力的形成,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因素導致的,而不僅僅是因為寫作這一個層面。這樣一來,就難以預測了。”

  自1978年發表作品進入科幻科普圈,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教授吳岩,在科幻圈已經浸潤40多年了。目睹太多科幻作家起起伏伏的他,特別願意跟寫科幻的年輕人説:“寫作時不要想這個作品會不會走紅、出圈,先把你想寫的寫好了。如果功利心和目的性太強,反而適得其反。劉慈欣寫《三體》的時候,他自己也沒預料《三體》之後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他是因為對科幻的熱愛才開始寫。”

  對於下一部爆紅的華語科幻作品,吳岩説:“很難預測。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個作品,一定會和《三體》非常不一樣。”

  三豐是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中心訪問學者、科幻資深研究者。誰會是下一個劉慈欣,下一部《三體》會在何時出現?三豐説,對這些問題,“確實我們在圈內也討論過不少。我個人認為,最好不要特別期待,隔多少時間又出現一個爆款,因為這屬於可遇不可求。《三體》的爆紅是綜合因素促成的。應該期待的最好狀態是:每年都有幾部有影響力、銷量很不錯的作品出現。這應該是一個更正常的狀況。”

《三體》是一個高峰也是一個起點

  在AI的幫助下,將來會不會出現一個超級科幻作家,比劉慈欣還厲害?對於這個問題,姜振宇説,這是有可能的。比如説劉慈欣的《三體》是90分,“劉慈欣+AI”可以做到95分,這是很好的。但我們也要注意一點:人工製造出來的鑽石是完美的,但它的價格很低,天然的鑽石是有缺陷的,不一定是越完美的越好。如果一個存在説他做到了100分,我覺得這離零也不遠了,我們可能需要一個只做到95分的“劉慈欣+AI”。

  科幻是超越國界的語言。姚海軍提醒年輕科幻作家,抓住成都即將舉行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這個好機會,“多交流,多感受。”陳梓鈞對這次大會也充滿期待,“希望見到原來只能在書本裏面看到的那些科幻作家,能有機會近距離交流,學習些東西。”

  作家韓松對年輕一代的科幻寫作者抱有很高的期待。2023年7月底,在青海冷湖,與一群年輕的科幻作家們相處交流幾天,讓他感慨,“年輕人的眼光、知識面、想象力,都站在一個非常高的點位。我甚至認為,現在才是華語科幻走向浩瀚藍海的真正起點。我們這一代,都是在做鋪墊。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擺在他們面前。”

  17年前,《三體》在《科幻世界》雜誌上首發連載,現任科幻機構八光分文化CEO的楊楓還是《科幻世界》的一名編輯。至今她仍記得自己初讀《三體》時被其恢弘的想象力所震撼的感受,“某種程度上,《三體》展示了一個科幻作家對未來想象的極限,是中國科幻小説近半個世紀以來最重大的收穫。”楊楓説,對於年輕一代的科幻作家來説,“《三體》是一個高峰,也是一個起點,年輕的後輩們可以站在《三體》的肩膀上,書寫更為廣闊、深遠的人類歷史、文明的故事。”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傑

【糾錯】 【責任編輯:饒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