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北京舞蹈學院共同承辦的第十三屆“桃李杯”全國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學成果終評暨現場展示活動落下帷幕。在一週的時間裏,250個入圍終評的項目分別在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民族劇院、二七劇場參加了20個場次的現場展示和終評,參演師生近千人,累計吸引現場觀眾2萬餘人,線上瀏覽1200萬次。本屆“桃李杯”關注舞蹈教育教學發展變化,努力創新活動機制,激活舞蹈原創要素,開拓藝術更廣視野,用舞蹈繪製出一幅中華文化的秀美圖景,展現了新時代舞蹈教育的新氣象、新面貌。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司長陶誠&&:“我們要深刻把握並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持續辦好‘桃李杯’,發揮這一&&在推動舞蹈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方面的創新、引領、示範作用,為優秀青少年舞蹈人才脫穎而出、為推動我國舞蹈事業持續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創新頂層設計
助推“桃李杯”&&的高端品質
近1.5萬人、2000個節目報名,本屆“桃李杯”報名人數創歷史之最。除了參與度高、覆蓋面廣、社會關注度高的特點外,主辦單位在強化激勵機制、創新內容設置等頂層設計方面亦亮點紛呈。陶誠將其歸納為3個層面:一是進一步完善展演機制,發揮好現場展示的&&優勢,促進交流、學習、互鑒,同時強化激勵引領,推出優秀表演人才、優秀指導教師、優秀劇(節)目及編導和優秀精品課,鼓勵拔尖人才和原創作品;二是進一步豐富展演內容,關注舞蹈教育教學發展的新趨勢、新動態,增設現代舞組別,國際標準舞、音樂劇及街舞的專場邀請展演,引導院校拓展國際視野,更好運用國際舞蹈語匯展現中華民族特有的舞蹈審美和價值內涵;三是進一步加強優秀人才跟蹤培養和成果推廣,將持續在各地舉辦展演和教育教學研討,實施優秀人才跟蹤培養項目,助力頂尖舞者更快更好成才。我們欣喜地看到,一批優秀的青少年舞蹈人才正在茁壯成長;優秀指導教師辛勤付出結出纍纍碩果;一批優秀的原創劇目精彩亮相;一批優質精品課,展現出專業舞蹈院校創、教、演一體的特色風貌。可以説,本屆“桃李杯”全面展現了近年來我國舞蹈專業人才教育教學的最新成果。
“本屆‘桃李杯’實現了關注度、熱播度、輻射度的持續高漲,盛況空前,説明了這個品牌的高端品質和特殊價值,以及舞蹈人追求卓越的強烈願望,也説明了我們全國舞蹈教育界同行推進事業發展的共同願景。”北京舞蹈學院黨委書記巴圖&&,本屆“桃李杯”也深刻反映了當下舞蹈教育觀念的最新變化和前沿趨勢。通過近1.5萬名舞者的雲集、2000個作品的創作,以及對250個終評作品的精心選拔去托舉人才,吸引全國優秀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齊聚首都大舞&,使北京成為全國舞蹈教育資源的重要集聚地、舞蹈藝術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輻射地。通過“桃李杯”的&&,全國同行同道加強交流合作,在互相學習、互相欣賞中提升中國舞蹈教育事業發展的整體實力,在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中實現中國舞蹈教育的大團結、大合作、大分享、大發展。
展示特色教學
奠定“桃李杯”成才的更快更強
上海戲劇學院本屆選送的18項作品入圍終評。上海戲劇學院榮獲本屆“桃李杯”優秀組織單位,多名師生獲得優秀表演人才、優秀指導教師等榮譽。“為了參加‘桃李杯’,我們籌備了將近一年,希望以最好的面貌亮相舞&。各個組別的技術技巧組合表演,是檢驗職業舞者綜合素質和體現學院教學水準的一個重要抓手。”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院長張麟説,通過這次展演,學院的教學特色和人才培養水平得到國內院校的認可,這讓大家感到十分欣慰。
浙江音樂學院共有14個項目入選終評展演。同時,選手張婉冰、群舞《木卡姆·隨想》、古典舞《素尺》等獲得了優秀表演人才、優秀指導教師、優秀劇(節)目及編導等榮譽。“作為2016年新建的藝術院校,我們辦學時間不長,舞蹈專業也在慢慢成長。能夠入選‘桃李杯’終評,這對廣大師生來説很有激勵作用。”浙江音樂學院舞蹈學院院長徐頏説,雖然生源基礎可能不敵傳統的舞蹈學校,但他們堅持原創劇目要有學術性、專業性及符合青少年的發展特點,努力從創作角度來提升品質,以更好契合舞蹈教育發展的要求。
共有10個作品入選的南京藝術學院,除中國古典舞組4個、中國民族民間舞2個外,還有芭蕾舞、現代舞、群舞、教師精品課各1個,數量創歷史新高。“我們的精品課《昆舞五指蓮花手式風格性訓練課程》頗具江蘇特色、南藝特色,是在以往昆舞表演創作教學的基礎上,以五指蓮花手式作為切入點,來講述整個昆舞的教學特色,令現場專家、觀眾眼前一亮。除此之外,我們還打造了具有江南特色及江蘇地域文化、非遺特點的一系列舞蹈作品和組合,得到了評審專家的認可。這些都激勵我們繼續堅持深挖江南文化的教學探索和創新嘗試。”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副院長郭羅樂説。
與往屆相比,本屆“桃李杯”各個組別涌現出很多新亮點。在中國歌劇舞劇院一級演員山翀看來,古典舞組選手的技術技巧發展更快,綜合性、複合性更強。北京舞蹈學院原院長、教授郭磊認為,民族民間舞組別無論是人才、學生,還是題材、創作,都非常豐富。上海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學校校長吳潔&&,芭蕾舞組競爭激烈、精彩紛呈,反映出背後舞蹈教學的嚴謹和規範。同時,現代芭蕾作品的創作更講究原創和中國故事的演繹,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肖向榮&&,現代舞組作品體現出年輕舞者卓越的想象力、向舞蹈前沿探索的好奇心和標新立異的形式感,既符合時代的潮流,也符合年輕人對舞蹈形式的拓展,非常值得鼓勵和推廣。國家大劇院原副院長趙鐵春&&,群舞組在創作、表演上不乏亮點,體現了很多專業院校一絲不茍的藝術態度和創作追求。尤其是傳統類的舞蹈題材,對如何與時代同步、傳承審美追求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非常引人注目。北京舞蹈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高度認為,就精品課組而言,很多年輕教師在授課或進行課題研究時,對文化和傳統舞蹈本身的關注比以往要高很多。北京舞蹈家協會主席陳維亞&&,很多舞種在編創方面有突出的表現,尤其是群舞中的傳統民族民間題材,引進了一些新的編導觀念和方法,編排元素很新穎,使得這些舞蹈呈現出一種新的氣象。
北京舞蹈學院院長許銳&&,本屆“桃李杯”讓人們看到我國舞蹈教育整體上有了非常大的發展。首先體現在規模上,舞蹈人才的厚度和廣度有很大的拓展。其次,經過多年的舞蹈教學積累,無論技術體系還是訓練方法,都有長足的進步。此外,舞蹈專業學生的成長、天賦、條件等要素,也讓學習訓練更有成效。這些足以支撐新時代的舞蹈教育更好、更快地發展。
推動交流互鑒
強化“桃李杯”育人的思考碰撞
作為東道主的北京舞蹈學院,共有52個作品、近300名師生參加本屆“桃李杯”,入圍作品數量和參演人數創歷年之最。“我們展示的精品課《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主要是把我院古典舞係近10年來在基本功訓練上的一些成果和新的探索經驗與大家分享。同時,各個地方院校從事古典舞基本功教學的老師都非常希望看到我們的教材和教法,我們也把這套教材正式在‘桃李杯’&&推出,精品課的展示過程得到了很多好評,在學院視頻號上的關注度也非常高。”從“桃李杯”走出來、如今是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係教師的邵俊婷説。
在本次展演中,中央戲劇學院舞劇係2019級學生隨小龍、2021級學生蔣雨潔分別攜作品《寒江獨釣》《飛過冬天的風箏》登上綜合匯報演出的舞&,體現出舞劇係前沿性教學模式及優勢,也向外界傳達了其舞蹈戲劇的審美追求和人才培養成果。“我們在教學的編創環節,倡導形象化、性格化、情境化的教學理念,並通過課堂教學為學生很好地銜接舞&打下一定的基礎。比如,這次我們入選終評的幾個作品創作角度不一、各具風格,每位編導在結構上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每個作品所呈現的立意和風格迥異。”中央戲劇學院舞劇係黨總支書記孫曉娟説,“參加‘桃李杯’的展演,也是在反哺我們的教學,思考之前還有哪些問題、哪些地方能夠更好地改進。”
“南京藝術學院在舞蹈專業建設方面才30年歷史,大部分老師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通過本屆‘桃李杯’,尤其在前期備演的過程中,大家得以與母校的老師一起相互交流和切磋,也讓我院學生的舞蹈水平得到提升。”郭羅樂&&,無論單項還是群體,通過與全國各個院校的優秀師生一起同&競技,讓大家感受到其他院校選手的舞蹈水平,可以説各有所長、各具優勢,不僅對教學有很大幫助,也讓大家思考如何將自身優勢更好地運用到教學中。新疆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師李峰深有體會地説:“通過交流學習,開闊了視野,尤其是對於今後開展教學有非常大的幫助。”孫曉娟則&&,對“桃李杯”展演進行觀摩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通過觀摩,可以了解到各個院校的強項,同時,從各個舞種的學科建設出發,“桃李杯”組委會還組織了一系列座談交流。比如,古典舞等組別的內部座談交流,邀請了各個院校的老師來聆聽,促進了各院校對於本學科建設的思考和碰撞。
“展演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郭磊説,“參加‘桃李杯’有助於教學總結,讓學校和老師思考舞種的題材、風格以及創作過程是不是和育人密切結合,這些都是今後要解決的問題。”總之,“桃李杯”不僅是全國舞蹈專業青少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綻放異彩的舞&,同時,也是近年來全國舞蹈教育教學成果的集中展示、交流互鑒的&&。
淬煉職業精神
突顯“桃李杯”樹人的立德向上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如何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桃李杯”的舞&為各院校鍛造學生職業素養提供了&&。綜合匯報演出中,大家看到的是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芭蕾舞、現代舞以及群舞等近40個作品精彩上演,領略了舞蹈學子青春昂揚的精神風貌與熱烈真誠的藝術激情。舞台下,他們熱情洋溢、努力拼搏的樣子更為動人。
經歷腰部受傷、演出服裝因為汛情未及時收到、走完&發高燒等突發情況,中央戲劇學院學生隨小龍在整個展演過程中,都堅持舞出最佳的狀態。演繹詩人王維人生的喜怒哀樂,成為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係學生王大山的古典舞《鳥鳴澗》的最大挑戰。“難的不是動作技術,而是表演、情緒和內心狀態如何貼合王維的精神世界。”王大山説。為了揣摩王維遭遇困境的感受,他試着代入自己在遭遇訓練壓力時的切身感受,又翻閱了很多資料,深入了解王維的人生,最終演繹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王維。西藏大學的作品《甲諧·古韻》,通過呈現藏族同胞在迎接文成公主時舉辦的盛大歌舞,講述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女生戴的頭飾非常重,而且戴的過程很繁瑣。為了節省時間,我們休息時也會戴着頭飾,很多同學額頭有淤青或傷痕,但大家都沒有叫苦叫累。”參與這一舞蹈的西藏大學學生白瑪央宗説,他們接觸這個作品只有一年左右,為了找到藏族傳統舞蹈的韻味,老師從表情、體態等方面進行細心糾正,同時,大家還虛心向民間老藝人學習,力求展現最純正的藏族舞蹈。不得不説,這些入選“桃李杯”的選手,都在努力貼近優秀舞者的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只要一想到舞&,就迅速進入舞蹈演員的狀態,發揮全力去完成角色塑造或者組合呈現。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譽所長歐建平認為,本屆“桃李杯”給全國舞蹈學子提供了展示、學習的&&,從形式、內容編排到音樂選擇都可圈可點,無論青年組選手還是少年組選手,都通過作品將條件、能力、技術、形象四大要素融會貫通,展現了飽滿、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同時也塑造了鮮明生動的舞蹈形象。
“我也曾是‘桃李杯’的選手,這些天看到這些年輕人努力演出,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看著他們,想到了自己的過去,仿佛也看到了他們的未來……”山翀説。
“我們的選手會思考,自己參加‘桃李杯’的價值和意義在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適時進行了引導,讓他們理解這種永攀高峰、藝無止境的準備過程其實是最主要的,而不是説要在舞&上比過誰、戰勝誰。”徐頏説,“對學生來説,只有克服了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弱點,才能在舞&上有比較好的呈現,也才能更好地面對人生的各種成敗得失。”
延伸舞蹈教育
期待“桃李杯”優化的美好未來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本屆“桃李杯”通過機制創新推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舞者、教師、編導及劇目,是舞蹈表演教學成果、編導成果的一次集中大展示,昭示舞蹈教育將迎來新的春天。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在運作機制上,本屆“桃李杯”對入選項目設置“入選”和“優秀”兩個層次,其中,優秀項目包括優秀表演人才、優秀劇(節)目及編導、優秀指導教師和優秀精品課。這一設置給“桃李杯”的展演帶來全新的變化,通過強化激勵機制形成了舞蹈教學的“華山論劍”效應,讓所有藝術院校更加重視,加強投入、奮勇爭先,同時,也激發了舞蹈專業學生的熱情和動力,從而促進舞蹈教學。其次,所有環節隱去參演院校及表演者的識別信息,採取盲評打分,確保展演公平、公正和公信。最後,通過舞&實踐,真正檢驗了優秀選手與普通選手之間的差距,有助於大家進一步思考舞蹈教學問題並有所改進。馮雙白認為:“當務之急是做好理性的總結。要總結經驗,找出問題,尋找對策,不斷優化舞蹈教學體系。”
“從展演情況來看,各個藝術院校專業舞蹈教育的人才狀態比以往要好,技術能力越來越強,穩定性等方面的技術指標的完成度比較突出,尤其是在專業院校教學的層面體現得很充分,展現出新時代舞蹈人才梯隊建設和儲備的良好態勢。”中國舞蹈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分黨組書記羅斌認為,本屆“桃李杯”更具教學實驗成果檢驗的特性,實現了專業舞蹈教育培養人才的很多目標。他建議,未來如果能在教學建設、劇目建設等方面不斷提升這些目標指數的深度、廣度和精度,“桃李杯”活動的品質及舞蹈人才選拔的幾率、比例及速度會得到更好的提升。
在陳維亞看來,本屆“桃李杯”無論是獨舞、雙人舞還是群舞,都涌現出大量優秀的劇目,而且更加側重綜合性的教學演編。同時,很多藝術院校結合自身的教育特色、地方特色,在劇目中展現出鮮明的民族性、創新性、現代性。“通過這些劇目可以看出,舞蹈作品和舞蹈教育一脈相承,從動作體系、風格體系一直延續到劇目中。”他&&,更令人驚喜的是優秀編導的涌現。他們關注當代老百姓的生活,注重新時代風貌的抓取和展示,對於體現正能量的內容積極關注和表現。另外,在人物服裝造型及音樂設計方面也很講究。這些都體現出“桃李杯”教學劇目展演的明顯變化和巨大進步。
“‘桃李杯’是教學的延伸,是讓教室裏的孩子走向舞&、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非常重要的一個&階。”作為曾經的選手、如今的評委,陳維亞&&,只要關注當代、關注身邊的生活、關注老百姓,編導和舞者在創作上就會打破相對沉悶的瓶頸,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這也是對“桃李杯”未來最好的期許。(王偉傑)
本版圖片均為第十三屆“桃李杯”展演節目劇照,由北京舞蹈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