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心中永遠流淌“一條大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8/31 10:09:55
來源:北京日報

中國人心中永遠流淌“一條大河”

字體: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抗美援朝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自1956年電影上映後風靡全國,經過了數十年時間的淘洗,依舊是幾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旋律。這首經典之作每每唱響,有着讓人感動落淚的力量,寄託着國人對保衛祖國、守護和平的強烈願望。多年來,《我的祖國》不僅成為最有代表性的表現抗美援朝的文藝作品,也是中國近現代歌曲創作中最能抒發愛國情懷的作品之一。

作品簡介

《我的祖國》深切地表達了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唱出了志願軍戰士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和英雄主義的氣概,1989年曾獲得第一屆金唱片獎。

多年來,《我的祖國》曾被多位歌唱家、音樂人演唱,也曾多次亮相央視春晚舞&。

電影《上甘嶺》海報

喬羽因創作“平白如話”受邀作詞

創作、演唱《我的祖國》的喬羽、劉熾和郭蘭英,都是在各自藝術領域鼎鼎大名的藝術家,1956年他們合作推出這首歌,也是我國文藝界的一段佳話。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初《上甘嶺》的導演沙蒙打算請人創作電影插曲時,選擇的詞作家並不是喬羽。

著名作曲家劉熾的女兒劉螢螢向記者講述了當年她的父親與喬羽合作的經歷。195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將《上甘嶺》大部分戲拍完之後,希望劉熾創作一首讓人無法忘懷的插曲,便將已經創作好的歌詞發給他,那是一首新體詩,上面寫着“祖國啊!我的母親,你的兒女,離開了你溫暖的懷抱,戰鬥在朝鮮戰場上”等詞句。

劉螢螢説,劉熾作曲時最看重歌詞的韻律美,同時還不能假大空。他當時在這段歌詞中找不到靈感,便想起了詞作家喬羽,兩人此前合作的《讓我們蕩起雙槳》獲得巨大成功,“我父親非常欣賞喬羽叔叔,説他的詞平白如話,真實又充滿感情,便於音樂形象的塑造。”

在劉熾的推薦下,喬羽接到了沙蒙的創作邀請,當晚就從南方登車前往長春。兩人見面後,沙蒙對這首插曲的創作只提出一個要求,就是要能夠經久不衰。喬羽接到這個艱難的任務後,一開始也毫無頭緒,直到他想起在江西看到長江時的場景,忽然來了靈感,寫下“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歌詞,其中“稻花”“白帆”“艄公”等意象,也來自於他第一次看見長江的感受。

這段歌詞看起來離上甘嶺戰場有點遠,但沙蒙欣然接受,只是提出要把“一條大河”換成“萬里長江”這樣知名的江河。喬羽卻説,這會讓那些不生長在長江沿岸的人們産生距離感,“但在我們國家,不管你是哪人,門口總有一條河。”

央視頻高清修復後的彩色版《我的祖國》

劉熾從民間音樂中獲取靈感

喬羽創作出歌詞之後,壓力自然轉移到劉熾身上。作為一位幽默活潑的作曲家,劉熾一向有“劉熱鬧”的外號,但為這首歌作曲時,“劉熱鬧”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小白樓上貼了張“劉熾死了”的條子,除了每天讓工作人員把飯送到門口,其他人一概不許打擾,讓他專心創作。

“我父親把自己關起來的時候,絕不是在那裏枯坐,而是不斷朗誦歌詞,也不停地吹着笛子,不停尋找民間的旋律吟唱。”在劉螢螢的記憶中,劉熾曾説過一句話:“沙蒙讓我寫出人民喜愛的歌曲,那我首先就要知道人民喜愛什麼。”於是,他細緻研究了1949年至1955年最為人們喜歡的歌曲,從中選出十首反復傾聽吟唱,最後,他從根據《小放牛》改寫的《盧溝問答》中找到了靈感,將頭兩句的旋律略作改動,成為新歌的首句旋律,“一條大河波浪寬”的開篇自此誕生。

“我父親一輩子堅持學習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這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根。”劉螢螢説,劉熾十幾歲去了延安跟冼星海學習,到各個地方蒐集民族民間音樂和戲曲小調,民間的種子就種在他的心裏,“他常説要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又能在世界舞&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品,首先應該基於中國的文化,再博覽世界眾長,融會貫通地去創作。”

除了技術技巧,創作者對祖國的真情實感也是作品成功的關鍵。劉螢螢回憶,劉熾在創作《上甘嶺》配樂前,看了大量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資料,也看了已拍好的成片,看到年輕的志願軍戰士,為了祖國的安全穩定英勇殉國,他自己感動得流淚。於是,他帶着保衛祖國、追求和平的心願,寫下了雋永的《我的祖國》,也寫下了《上甘嶺》劇中雄渾悲壯、充滿情緒起伏的配樂。

2020年,90歲的郭蘭英亮相央視總台春晚,再唱《我的祖國》

郭蘭英一經試唱傳遍全國

詞曲創作完成後,長春電影製片廠請了一大批擅長民歌的歌唱家演唱《我的祖國》,但結果都讓沙蒙不太滿意。這時候,喬羽提出讓郭蘭英來試試。

郭蘭英接到這首歌,心裏也較起了真兒:“一條大河到底是哪條河?”後來,她決定就唱在自己山西老家流淌而過的黃河,“祖國所有的河流都集中在這首歌裏,我用我的語言和演唱,把這條河表現出去。”帶着這樣的信念,她剛一試音,長春電影製片廠立刻決定選她作為演唱者。錄音完成的第二天,《我的祖國》就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

就在1956年的夏天,在電影《上甘嶺》還沒在全國正式公映的時候,影片插曲《我的祖國》已經通過電波傳遍了全國。電影上映後,這首歌曲伴隨着抗美援朝戰爭中既壯烈又感人的故事,再次感動全國觀眾。此後,它不斷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唱響,唱出了億萬中國人對祖國母親的熱愛。經過一代代歌唱家的傳唱,它成為海外華人心懷家國的情感寄託,也在當代年輕人中久唱不衰,被90後、00後稱為“刻在基因裏的旋律”。

《我的祖國》之所以可以流傳這麼多年,晚年的喬羽這樣分析:“如果我的歌詞還有可取之處,那就是我注重在不同的年代寫人民的心理,寫人民大眾最真實的感情。”他並沒有直接描述朝鮮戰場,而是用一首抒情的、不殘酷的歌曲,和影片中的戰爭形成反差。在他看來,上世紀50年代中國剛從戰爭中獲得解放,人民都嚮往和平,但中國人的傳統就是“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有獵槍”。而正是《我的祖國》中這條家門口的大河,喚起了每一個中國人對故土、對國家的無限熱愛,也寫出了當時軍民渴望把敵人趕走、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石一冰看來,這首歌的成功有其必然的原因,“《我的祖國》的旋律來自民間,是作曲家多少年泡在民族民間音樂中凝練出來的,它的精神內涵與民歌中蘊含的集體主義思想也很契合,再加上詞作家平實質樸的話語,昇華成偉大的愛國力量,自然備受一代代中國人喜愛。”(記者 韓軒)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