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在中國大受歡迎,莫言、王安憶如此評價昆德拉-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7/13 09:05:09
來源:廣州日報

他的作品在中國大受歡迎,莫言、王安憶如此評價昆德拉

字體:

  據悉,歐洲知名作家米蘭·昆德拉去世,終年94歲。這位大師級作家在中國廣受歡迎,中文世界對於昆德拉的熱情始終不減,不斷出版他的作品。莫言、余華、王安憶、畢飛宇等著名作家都曾是昆德拉的忠實讀者。他的小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昆德拉為何有如此魅力?

越有生活閱歷和沉澱的讀者越能夠理解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生於捷克布爾諾市。父親是一位鋼琴家。1948年,昆德拉到布拉格讀大學。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説《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曾獲得六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主要作品有《小説的藝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等。

  移居法國後,他寫出了很多代表作,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984)、《不朽》(1990)等,迅速在法國文壇走紅,繼而蜚聲世界文壇。

  1984年,昆德拉發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1988年,美國導演菲利浦·考夫曼將其改編成電影。1990年,昆德拉發表《不朽》,這是他最後一部用捷克語寫成的作品。小説具有強烈的國際化因素,較之前的作品減少了很多政治性,又加入了很多哲學上的思考,這本書奠定了他晚期作品的基調。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鬆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飽受歡迎。可以這麼説,越有生活閱歷和沉澱的讀者越能夠理解昆德拉。

中國人為何喜歡昆德拉?

  因為作品的獨特性,在世界許多國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昆德拉熱”,在中國也是。昆德拉在國內最早被提及是在20世紀70年代。翻譯家趙武平回憶説:“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內部參考’名義出版的《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紀實》一書中,關於捷克作家協會的部分對昆德拉介紹甚詳,‘布拉格之春’這一概念的提出就和他有着密切的&&。這應該是中國人第一次接觸昆德拉。”上世紀80年代,昆德拉的作品出現中譯本。1987年,景凱旋翻譯了《為了告別的聚會》,韓少功翻譯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國內的昆德拉熱由此出現。

  為什麼中國人很喜歡昆德拉?翻譯家余中先認為,人們更多的是喜歡他面對生存的態度,比如説以嘲笑、戲謔、幽默、舉重若輕的方式來書寫人生。昆德拉認為,小説家最大的目標就是拓展人的存在,恰恰是通過“存在”,昆德拉使每一位讀者對生活的態度、對世界的立場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考。翻譯過昆德拉《小説的藝術》《帷幕》的翻譯家董強説,中國人有一種非常大的全球眼光,不願意把自己看作一個區域性的文化。我們喜歡“存在”“人生”和“宇宙”這種概念,我們的文化是一種可以去思考整個人類的文化。昆德拉也是這樣。“如果沒有昆德拉,20世紀的文學要無趣得多。”

  在文字表達上,昆德拉特別幽默俏皮機智;在現實世界中,昆德拉則幾乎是個“隱士”。他不愛拍照片,也很少拋頭露面,幾乎將自己的生活完全隱藏起來。余中先回憶説,昆德拉對自己作品的譯本比較苛刻,會做檢查譯文的工作,會説其中有一段你怎麼處理的?非常認真的態度留給他深刻的印象。

 

著名作家、翻譯家評價昆德拉:

莫言(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我只看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和《告別圓舞曲》,很喜歡。跟拉美、美國作家不太一樣。他小説中的諷刺有一點兒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味道。昆德拉的小説在結構上也很有特點,除了情節故事還穿插了大量議論,可以説沒有議論就沒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議論精闢、深刻,表現出昆德拉與眾不同的思考。

 

孫甘露(作家)

  《慢》是一部清晰而又錯綜的樂曲,它比《不朽》更均衡地展示了昆德拉由一個捷克作家向法語作家的轉換。那個熱愛音樂的捷克人還在,他向我們展示的織體依然是那麼精緻動人。

 

王安憶(作家)

  我最喜歡米蘭·昆德拉早期作品《玩笑》, 裏面有一种女性才有的痛苦而溫暖的情感。 在世界的男作家裏面,只有昆德拉才具備了這樣的柔情和矛盾。沒有哪個作家像昆德拉 那樣做了對個體的感情的關懷,這些都會讓人感到溫暖,這也是昆德拉的文學價值之一。

 

董強(翻譯家,學者)

  作為現代小説,昆德拉的作品價值還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他強調個體,強調人的感知,他作品中的人物不管是做什麼的,都有自己的血和肉。昆德拉作為20世紀西方現代文學的一位大師,也為文學未來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可能的方向。文學創作者、批評家、愛好者將可以從他對小説和文學的真知灼見中,汲取無窮的能量。

 

余中先(翻譯家,作家,評論家)

  在世界走向多邊化,文化也趨向於多樣化的當今社會,我們更能在昆德拉的作品中讀到一種文學模式上自由表達的小小聲音。而這小小的聲音,則體現出了昆德拉那獨特的也富有普遍意義的審美價值。

 

王東亮(翻譯家,學者)

  閱讀昆德拉是愉快並且益智的,他通常能使讀者大開眼界,層層剝離出我們慣常熟視無睹的某些事物的真相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閱讀昆德拉同樣是令人難堪的,他總是無情透視着生命的本質、人性的本質,讓讀者不得不直面自身的存在,無路可逃。

 

許鈞(翻譯家,作家,評論家)

  對昆德拉而言,小説是拓展人的存在的可能,而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昆德拉揭示了對立兩元所産生的必然境遇。我們要走出對立的兩元,去尋找,去開拓每個人生存的可能性。愛情如此,生活如此,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畢飛宇(作家)

  我看見了一個洞明世事的老人,在他聽見命運之神敲門的時候,他拉開了他的大門,滿腔的無奈與悲憤,他對命運之神大聲説:“別問我!我什麼都不知道!”無知,是憤怒的方式,是悲憫的一聲嘆息,是不可調和的壓抑性沉默。然而,絕不是“難得糊塗”。

 

昆德拉部分作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玩笑》

 

《慢》

 

《無知》

 

《笑忘錄》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