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不太一樣的師生群像
《追光的日子》講述了一名意外離開教師行業三年的失意老師郝楠(郭京飛飾)帶領迷茫的高考班學生,重燃奮進勇氣,追求各自燦爛人生的故事。劇中,任真(任敏飾)、高遠(王源飾)等一群性格迥異的高三學生,在郝楠老師的鼓勵與引導下追夢,實現自我超越。
故事的開篇就充滿電影感,高考落榜的任真在天&偶遇郝楠,陰差陽錯地誤認為對方是不懷好意的混混。當任真來到復讀班,才發現郝楠竟是自己未來的班主任。而歷經變故重回學校的郝楠則發現,自己要帶的青雲十四班是被放棄的差生班。如何在這一年的時間裏,以自己的方式帶領學生找到人生的方向,成為該劇貫穿始終的主題。
在該劇總製片人李崢看來,《追光的日子》之所以沒有遵循套路化的敘事,而要塑造一群不太一樣的師生群像,是出於李崢和主創團隊的一個執念。“我們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會遇到這樣的良師益友,他的三言兩語或許就會幫你找到人生的方向,成為那個改變我們人生走向的關鍵人物。”
李崢認為,郝楠除了個性和表達方式不同於傳統的教師形象,更關鍵的是,他的出現提供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劇中,年級主任要求班級裏按照成績和排名排座位,而郝楠則據理力爭,他拒絕採用分數決定論來對待學生,而是要求大家按照身高和視力自主選擇座位。“此外,像任真這樣有主見的‘學霸’也不多見,我們希望觀眾從這些人物的選擇裏看見別的可能。”
反映一代人真實校園生活
國産劇已經很多年不拍寫實的校園劇。雖然青春題材的作品市場上始終不缺,但真正以校園裏的師生為主角,並聚焦師生關係、表達真實校園的作品,其實已經“斷更”多年。
李崢&&,大家現在回憶起來,能以教師和學生做主角的影視劇,還是二十多年前的《十八歲的天空》。多年過去,電影領域偶有涉獵,而電視劇幾乎很少再做同類題材。“總體來説,教育題材本身就是比較難做的領域,能否超越青春偶像劇的限定,去反映一代人真實的校園生活,是我們這次主要希望突破的。”李崢及其團隊曾經製作過不少熱門青春劇,像《忽而今夏》《全世界最好的你》等多部作品都是有口皆碑,這次製作《追光的日子》則希望提供不一樣的視角。
該劇以編劇趙夏盈的親身經歷為靈感,在第一版方案中最初加入了更多現實生活的描述,但主創團隊一致認為,除了保證基本的細節真實和情感真實,真正好的作品不應該是對現實的白描,“而是要走入人的內心”。
團隊最終將主題確定為“師生的雙向救贖”,郝楠歷經意外後需要自我救贖,而任真面對不靠譜的家庭需要重新面對高考,修復自己的心理創傷,高遠更是有糟糕的家庭問題需要面對。
取景選擇普通小城市
除了主要人物之外,劇集裏還將展現十四班其他原生家庭問題。“我們一共重點塑造了七個家庭,每個家庭都有各自要面對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本身是從生活中生發出來的,不是為了湊話題而編造的。”李崢透露,為了寫好劇本,編劇專門深入生活做了三個月的採訪,就是為了保證劇中人物和故事來源於生活,更接近現實狀態。
整部劇的拍攝風格也強調寫實感,劇集設定在十年前的高考,取景則選擇普通小城市。李崢認為,這些家庭不是高大上的一線精英家庭,而是生活在中國的大多數普通人,任真的母親就是開餃子店的,郝楠離開學校後則是開了一家檯球廳討生活。
“他們的人生才是我們身邊真實的人生,我們希望刻畫出寫實的人物群像,反映真正小人物的故事。”《追光的日子》圍繞高考這一事件而展開,但絕不是只講高考,其中的師生關係、家庭關係,教育與社會的話題都將伴隨劇情展開。這是李崢及其團隊在表達上的“野心”,“我們希望大家看到這部劇和劇裏的人物,能夠回想起自己的高考歲月,也因為郝楠的出現去反思我們曾經的人生選擇,是不是會有另外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