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深圳被賦予改革先鋒和經濟重鎮的重要角色。進入新時代,深圳的歷史文化意義逐漸被發掘和重視。在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鬧市區,隱藏着一座歷史悠久的“城中之城”——南頭古城。南頭古城被稱作“粵東首郡、港澳源頭”,曾是歷代政權在嶺南沿海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
作為深圳歷史的原點,南頭古城見證了特區40余載從邊陲小鎮躍升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歷程,也留下了南粵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印跡。活化更新後的南頭古城延續了歷史文脈,重現歷史文化底蘊,一躍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新地標。
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約1700年前,東晉設置了東官郡,這是有關南頭古城最早的史料記載。南頭古城又稱“新安故城”,曾是歷代政權在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和對外貿易集散地,也是深圳特區成立前寶安縣政府所在地。
南頭古城牌坊
改革開放以來,南頭古城形成了棋盤式空間,連接起了深圳的“城”與“村”。伴隨着城市脈絡與人文軌跡不斷變化生長,南頭古城成為活化的博物館,古城內尚有多處不可移動文物遺址,如新安縣衙、關帝廟、牌坊、甕城、報德祠、信國公文氏祠等。
從車水馬龍的現代化大都市步入古城,穿過明代的城門拾級而上,斑駁的城墻講述着一段段風雲激蕩的歷史。穿行於廣府、客家、潮汕、南洋建築風格雜糅於一體的嶺南文化特色街區中,老字號茶樓、老街坊糖水店和來自港澳的文創産品、藝術展覽等,讓古城老街充滿了活色生香的生活氣息。
漫步在人流如織的南頭古城,從粵港澳美食到潮流文化體驗,從非遺傳承到新民藝挖掘,從茶文化衍生品到風味特調咖啡,如今的南頭古城兼具千年古城、城市社區、創意街區等多重身份。自2020年8月開街以來,古城業態逐步豐富,到訪人數年均超過800萬人次。
除了由南頭古城1820數字展廳、新安縣衙、牌匾故事館等組成的歷史文化聚落,“夜宿古城”“夜間社區放映會”“疊園音樂會”等項目,提振了夜間消費。
如今,南頭古城藝術文化活動持續不斷,藝穗在古城、音樂生活節、精釀文化節、插畫嘉年華等藝文活動匯集於此,搭建起了國際青年藝術&&助力孵化産業,並與深圳設計周、文博會等文化活動深度合作。
古城蝶變重生
更新改造前的南頭古城外來人口眾多,最多時聚居了3萬人,其中90%為流動人口,且大多屬低收入人群。古城人口和空間結構複雜,基礎設施陳舊,街面雜亂無章,許多古建築淹沒於連片的城中村中。南頭古城一度面臨着歷史文脈割裂、活力喪失、發展受困等問題,也給古城更新改造帶來巨大挑戰。
南頭古城作為深港歷史之根、文化之源,其人文、歷史、社會等價值不可小覷。如何厘清“城中村”和“古城”的關係,有效促進古城文化復興,為古城未來長效發展賦能?過去20多年,深圳市曾多次組織規劃諮詢工作,古城內的建築和環境也歷經數輪改造,但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傳承千年文脈,重拾城市記憶。2019年3月,南頭古城“蝶變重生計劃”——南頭古城活化與更新項目正式啟動,由南山區政府主導、萬科集團執行落實。
南頭古城特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過程中,設計方通過文化展示、歷史軸線、活化建築等手法,以點線面有機串聯起不同的片區,編織多元包容的社區空間,注重原住民和外來人口、創客、游客等人群之間的互動。
2020年8月26日,改造後的南頭古城正式開街。萬科股份有限公司南頭古城項目改造負責人黃楠説,南頭古城的改造更新,承載了高速發展的城市化縮影和多元混雜的特區文化氣質,成為大灣區的一個文化地標。
南頭古城全景
作為城中村,更新改造後的南頭古城為初來深圳的創客們提供了生活便利、成本低廉的落腳地。相較於古城外現代化的大都市,充滿街巷鄰里氛圍和人情味的城中村,體現出移民城市的多元包容。
打造灣區文化標杆
公元1573年,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禦千戶基地,建立了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地區。深港同根,此後,凡歷朝在南頭設置行政機構,香港就歸其管轄。可以説,南頭古城一直是中原文化、嶺南文化向香港傳播、交流的橋梁和紐帶,是深港澳地區的歷史文化之源、人文精神之根。
在今日煥發生機的南頭古城裏,南頭精品文物展、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瓷器展、精品牌匾展、文物修繕工藝工作室、沉浸式南頭歷史互動體驗展廳、港澳同源文化展等,不僅多維度展現了南頭古城的歷史文化,讓嶺南古文化的寶貴遺存重現,還匯聚了深港兩地現代文化、藝術、設計、創意資源,吸引了大灣區創新創意人才和企業匯聚。
共同的歷史、文脈和語言的浸潤,讓南頭古城成功“出圈”,成為大灣區的文化新地標。隨着前海深港合作區的擴容,粵港澳三地居民加速流動,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來到深圳工作生活。
2022年8月,香港深圳青年總會、香港青年聯會、澳門深圳經濟文化促進會等25家港澳團體,在深圳開啟了為期3個月的“國情深睇驗”研學之旅。第一站就選擇回溯深港同根同源的發源地南頭古城。
著名人文歷史學者韓望喜&&,歷史文化遺址是城市底蘊的見證者,要讓文化遺址“活”起來,更多地走進年輕人心中,成為人們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尋找文化根源和身份認同的最佳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