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嶺南文化新講”在楠楓書院如約而至。中國曲協副主席、廣東省曲協主席、國家一級演員梁玉嶸女士和文史學者羅韜先生蒞臨楠楓書院,以“廣東説唱藝術與星腔”為題,講述粵曲的前世今生。梁玉嶸還為觀眾獻上精彩絕倫的粵曲演唱。
粵曲是流行於粵語地區的説唱藝術,也是廣東的文化瑰寶。較之粵劇,粵曲更注重唱功,是一門“聲腔的藝術”。
在當代粵曲界,梁玉嶸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被譽為粵曲“星腔”的第四代傳人。20歲出頭,她就開了第一次個人演唱會。不到30歲,她就連獲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和中國舞&藝術最高獎“文華獎”。
“曲隨時代,藝為人民”是粵曲的生命
梁玉嶸女士的演講,全程以粵語進行。她為觀眾講述了粵曲兩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分為八音班、師娘、女伶、茶座、新中國成立後五個歷史時期。
粵曲的緣起,最早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間的“八音班”,它源自粵東海陸豐一帶的“西秦戲”,因此又被稱作“西秦班”。清末鼎盛時期,從事八音班行當的有500多人,光是廣州就有28個八音班。八音班的演出是“輕騎兵”式的,有時三四人、有時五六人,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就可以唱,非常接地氣,契合當時人民群眾的需要。
清末民初,“師娘”群體興起,逐漸取代了“八音班”。“師娘”即雙目失明的女性藝人,後來也有失明的男性藝人加入。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很多視力正常的女藝人進入這一行當,這些女藝人被稱為“女伶”,取代了“師娘”。粵曲表演告別了街頭巷尾,走進了茶樓舞&,“一幾兩椅”是最常見的形式,與蘇州評彈別無二致。
小明星原名鄧曼薇,她出身貧寒,自幼學藝,年少時就已享有盛名。她在藝術上勤學苦練,勇於創新,創造出感情細膩,低回婉轉,纏綿悱惻,沁人肺腑的聲腔。梁玉嶸説,在戰火紛飛的環境裏,小明星能取得如此突出的藝術成就,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流派,這是非常不簡單的。
茶座時期是女伶時期的延續,這一時期的主要變化是粵曲樂器更加豐富。除了高胡、揚琴等傳統樂器,戲班的鑼鼓、西洋的小提琴、木琴、吉他等等也應用到粵曲的演奏中,特別是爵士樂從上海傳入廣州,也在粵曲界風行一時。正如嶺南文化的開放與包容,粵曲也在不斷吸取外來的優秀文化為我所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粵曲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為了進一步繁榮曲藝藝術,1958年,全民所有制的廣東音樂曲藝團正式成立。在此之後,粵曲的創作、演出、人才培養日益規範化,極大推動了粵曲藝術的發展。除了原有的獨唱,還出現了對唱、表演唱、小組唱、合唱等新形式,很多具有時代氣息的新曲目廣受好評,很多經典的傳統曲目也得到整理,更涌現了白燕仔、何麗芳、譚佩儀、黃少梅等一大批曲藝名家。
“星腔”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第二代傳人李少芳到第三代傳人黃少梅,再到第四代梁玉嶸,如今已培養出了第五代接班人。梁玉嶸説,粵曲發展到今天,是一代代藝術家用畢生心血書寫下來的,他們的遺産值得後人銘記。
因此,這兩年,廣東音樂曲藝團開始為老一輩藝術家做口述史,把粵曲早期的故事記錄下來,傳承下去。比如李少芳向小明星學藝的故事,經由黃少梅老師轉述,十分生動感人。2019年,梁玉嶸領銜主演的曲藝音樂劇《小明星》正式公演,第一次以曲藝劇音樂劇的形式,把小明星的事跡搬上舞&。
縱觀粵曲的發展歷程,貫穿始終的主題就是“曲隨時代,藝為人民”。粵曲的民間基礎極好,到處都有私伙局,很多普通百姓都會哼唱兩句。粵曲還走出了國門,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都能聽到粵曲的聲音。梁玉嶸説,有一次到南非演出,還有來自馬達加斯加的粉絲請她簽名,令她非常感動。
做演員要“做到老,學到老”
梁玉嶸出身粵劇世家,8歲與粵曲結緣。她的老師勞燕娟常常對她説,做演員一定要“做到老,學到老”。老師的這句教導,梁玉嶸始終銘記在心,數十年裏勤學苦練、守正創新,在舞&實踐中不斷豐富自我,藝術成就達到新的高度。
曲藝演員要求的是“聲色藝”兼備,其中聲是第一位的。在粵劇學校的時候,雖然唱的是粵曲星腔,但也要大量學習其他流派的唱腔,乃至粵劇老倌的唱腔。只有精通各類唱腔,才能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在為新曲作唱腔設計的時候,就能自然而然地把所學的東西加以運用。
梁玉嶸回憶道,出道數年的時候,她曾遇到一段瓶頸期,常常不滿意自己的聲音,以至於連自己的錄音帶都不敢聽。她深入研究後發現,自己的唱腔缺的是“班味”,即戲班的味道。
傳統的戲班,要在舞&上面演繹人物,眼神、聲音、形體、一舉手一投足都有這個人物的感覺。而後來的粵曲演出,往往穿着旗袍拿着麥克風就
可登場,沒有服裝、道具、場景等來輔助,演員不容易找到人物的感覺。而且傳統戲班一部戲有兩三個小時,觀眾可以慢慢入戲,而一首粵曲往往只有十幾分鐘乃至幾分鐘,要求一開聲就要抓住觀眾,演繹的難度更大。
當時,在粵曲名家陳小漢老師的建議下,梁玉嶸找來了一首《西樓恨》作為學習的對象。這首曲子與她以往的曲子風格迥異,對人物的表現力很強,初學的時候常常感到很難駕馭。於是她跟着錄音帶,一點一滴地學唱,不斷地向陳小漢老師請教,刻苦摸索之後,漸漸才領會到了那種感覺。
有的觀眾可能會問,學美聲、學流行,會不會影響了粵曲的韻味。梁玉嶸認為,這個問題其實不用擔心。粵曲是用粵語演唱的,其拉腔、咬字本就充滿韻味,而多種唱法的學習,會令聲音更有張力、更有表現力。作為曲藝演員,應該是越立體越好,跨界越多越好。就好像粵劇和粵曲也是不分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講座的最後,梁玉嶸不忘為觀眾獻上自己的拿手絕技,演唱粵曲《唐伯虎思秋香》,帶來了一場聽覺的盛宴。抑揚頓挫、眼波流轉之間,深深俘獲了全場觀眾的心,把整場活動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