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節丨陳可辛:我有危機感,但相信明天會更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13 09:07:23
來源:廣州日報

上影節丨陳可辛:我有危機感,但相信明天會更好

字體:

  6月11日,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大師班迎來首位嘉賓——導演、監製陳可辛。在將近四十年的電影生涯中,陳可辛執導了17部作品,監製了近40部作品。在現場,陳可辛暢談了自己與電影的緣分。

父親去世,才真正理解《甜蜜蜜》裏張曼玉的笑

  陳可辛的父親是一位導演,雖然每天回家都津津有味地講解自己的工作,但對兒子的要求卻是“千萬不要碰電影”,要做一份舒服點的工作。陳可辛與父親的關係非常好,考大學時遵父命填報了當時熱門的酒店管理專業,但上了一學期之後就熬不下去了,偷偷選了很多歷史、藝術、電影的課程,最後還是覺得最喜歡電影,就轉到了電影係。

  回憶起父親對自己的影響,陳可辛十分感性。他説,當年拍《甜蜜蜜》時,張曼玉飾演的“李翹”在停屍房看到丈夫屍體上紋着的米老鼠時,第一反應是笑,這個表情讓陳可辛覺得不能理解。“我會覺得應該要面無表情,眼淚流下來才最完美。張曼玉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脆弱感,那是學表演學不來的。但是突然間她給我來了一個笑,我就懵了,就説不行。她跟我解釋為什麼要這樣演,我説我完全理解,但就是覺得你刻意在演了。後來拍了8條之後,她説,我真的哭不下去了。沒辦法只能回去剪輯,最後還是選了笑着哭的鏡頭。”

  陳可辛對這個鏡頭一直不是很滿意,直到多年之後父親去世,他才理解了那個笑容。“我半夜三點接到電話,他是很健康突然間走的,我第一個反應沒有笑出來,但是我內心覺得很荒謬,覺得怎麼可能,這是個笑話。”

  陳可辛坦言,自己一直想父母年紀大了,他們走的時候自己哭不哭?拍《奪冠》的時候,陳可辛還專門請教過表演老師怎麼哭:“我以後的人生裏,還可能有幾個機會要哭的,但是我哭不出來怎麼辦呢?”

  父親離開後,陳可辛整整三個月沒有哭過。但在大師班現場,談到自己的父親時終於忍不住哽咽落淚,“今天我終於把情感發泄出來了。”

一直有危機意識,但相信明天會更好

  在觀眾印象中,陳可辛幾乎什麼題材都能拍。《甜蜜蜜》是愛情片,《如果·愛》是歌舞片,《投名狀》是動作片,《奪冠》是體育片,《親愛的》又是現實主義題材。是否擔心自己不能成為作者導演?陳可辛坦言,“我是一個需要生存的導演”。“一部電影能夠回本其實已是相當不容易,我一直是一個有危機意識的人,所以就得順着市場當時的要求去改變。”

  如何面對自己並不感興趣的題材?陳可辛説,好的壞的,喜歡不喜歡都是我的,我做了妥協,只要是我妥協的,我都認,都是我在那個情況下做到的最好,都是無愧於心的。我是這一兩年才開始喜歡音樂劇,因為我女兒喜歡音樂劇,要去學音樂劇,拍《如果·愛》的時候我是不喜歡音樂劇的。我也不喜歡看任何體育運動,中學沒玩過任何運動,結果我拍了兩部運動電影。拍體育片的時候,我得一直回頭看副導演,問他這個像不像。我也不喜歡看動作片,一看到打戲就快進。我只想聽故事,對場面、技術都沒興趣,但我要拍《武俠》《投名狀》,以上這些都是極其痛苦的事。但是有足夠的故事和人物支撐我去拍這些題材,技術方面的事情我現在有資源去找很多專家,來幫我完成我沒有感覺的東西。最重要的是不要違背自己的信念,自己相信的東西。

  但無論拍什麼題材,陳可辛喜歡拍的是感人的東西。“我有很溫暖的信念,我也相信明天會更好。最近大家常講一個詞‘溫暖寫實主義’,我是特別相信這個‘溫暖寫實主義’的,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選演員最看中“脆弱感”

  張國榮、張曼玉、周迅······陳可辛的每一部新作,從選題材到選角都會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在被問及“選擇演員看中哪些指標”時,陳可辛的回答非常誠實——首先當然要有明星。因為沒有明星就沒有投資,沒有投資就沒有電影。

  而無論是男演員還是女演員,必須要“脆弱”。無論這位演員飾演的角色有多堅強、多強悍,陳可辛也要求在演員的表演中,讓觀眾看到這個人物脆弱的一面,“因為再強的人也有脆弱的時候。”

講能讓世界共情的中國故事 

  談及去年新創立的製作公司,陳可辛&&,自己從小就喜歡看短劇,如今看到流媒體的改變,美劇開始能夠在兩個小時講故事。我們有時候確實是被電影兩個小時,或者一個半小時限制了,使得我們很多時候只能講完一個故事,根本沒時間把它講透,也沒時間把這些人物的內心描述得更細膩一點。“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很嚮往拍這種短劇,五集八集這種。中國有很多很好的故事,很多故事全世界的人都能有共情。”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