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22周年後再掀熱潮 古老昆曲藝術煥發新生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07 09:21:41
來源:北京日報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22周年後再掀熱潮 古老昆曲藝術煥發新生機

字體:

  今年是中國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22周年,國內國際都呈現出“昆曲熱”。舞臺上,四大昆劇院京城競演《牡丹亭》,名家新秀佳作不斷;劇場裏,年輕觀眾越來越多,讓人感受到古老的昆曲藝術正在煥發新的生機。

  蘇昆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劇照。

  江蘇省昆精華版《牡丹亭》劇照。

  “牡丹”京城競放

  四大昆劇院爭奇鬥艷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用這一名句來形容今年各大昆劇院在京演出《牡丹亭》的盛況,十分貼切。

  “今年上半年,我在北京看到了四大昆劇院的《牡丹亭》,太過癮了!”回想起這半年來觀看演出的感受,觀眾林楓依然非常興奮和滿足,“2月看了北方昆曲劇院的《牡丹亭》,3月看了上海昆劇團的全本《牡丹亭》三天演出,4月看了蘇昆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三天演出,5月看了江蘇省昆精華版《牡丹亭》上下本兩天演出。每一版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千秋,百看不膩!”

  《牡丹亭》集中“綻放”京城,一方面因為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著各大院團晉京演出,另一方面演出市場整體回溫,傳統文化藝術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如今昆曲演出的受眾大部分是年輕人,連看好幾天票價不菲的《牡丹亭》連臺戲,既需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還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牡丹亭》能夠越演越多、越演越長、越演越全,和如今的觀眾有興趣和有耐心去了解和品味昆曲藝術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有關。例如上昆全本《牡丹亭》中的“春香鬧學”,和其他版本相比,就新增了原著當中特別寫到的私塾老師陳最良要丫鬟春香取文房四寶,春香卻拿來了畫眉的螺子黛、細筆、薛濤箋、鴛鴦硯的情節。這裏既有典故,也有深意,還很有喜劇效果,以小見大體現出了封建禮教與“一生愛好是天然”的人性之間的衝突。

  姹紫嫣紅開遍

  昆曲經典不只《牡丹亭》

  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説,一提起昆曲肯定會首先想到《牡丹亭》,但實際上昆曲劇目眾多,風格多元,既有傳統經典,又有新編原創,而且不同演員、不同場地的演出,都會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審美享受。

  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今年來京舉辦“南昆風華——昆曲展演周”,不僅帶來了孔愛萍、施夏明兩位名角主演的精華版《牡丹亭》,還有整理改編的昆劇《蝴蝶夢》、新編歷史劇《世説新語》、原創革命題材昆劇《瞿秋白》三臺大戲,讓觀眾欣賞到南昆藝術的多彩面貌和創新精神。

  北方昆曲劇院作為長江以北唯一的昆曲劇院,既重視經典傳承,也不斷守正創新。觀眾圓圓最近看了北方昆曲劇院的“紀念昆曲非遺22周年展演”後,迅速入坑,迷上了昆曲。“以前只知道《牡丹亭》,沒想到昆曲還有這麼多精彩的劇目,不僅好看好聽,而且演員的唱念做打真是太厲害太讓人佩服了!尤其是魏春榮,在《牡丹亭》《獅吼記》《義俠記》《國風》中塑造的人物性格迥異,但都特別有光彩!”觀眾吳莉連著看了《李清照》和《獅吼記》後也表示:“這兩出戲都太好看了,第一天讓我大哭了,第二天又大笑了,昆曲的魅力真是太大了!”

  正乙祠古戲樓和吉祥大戲院,作為北昆重要的演出場地,讓很多資深戲迷流連忘返。“在有著300年歷史的正乙祠老戲樓看600年歷史的昆曲,相當于在物質文化遺産中享受非物質文化遺産,這種感覺真是太特別了!”戲迷雅琴透露,有外地或者國外的好朋友來北京,她都會帶他們去正乙祠看一場昆曲演出,“他們從一進大門就一臉驚艷的表情,整個觀看過程都非常沉醉享受,我內心特別驕傲!”

  記者了解到,隨著昆曲演出劇目逐漸增多,演出市場日益紅火,昆曲從業人員的生存狀態也比曾經“沒戲演、沒錢掙”的時期有了很大改善。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表示,昆曲藝術在積極主動地擁抱年輕人,從而贏得更多年輕人的熱愛,也讓傳統昆曲的傳承代不乏人。

  國內國外“昆曲熱”

  墻裏墻外花香濃

  被周恩來總理喻為“戲曲芳苑中的一朵蘭花”的昆曲藝術,有過從飄香江南到傳進京城,成為風光無兩“宮廷雅樂”的輝煌歷史;也經歷過空谷幽蘭、寂寞芳菲、乏人問津的暗淡歲月。曾因整理改編《十五貫》“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也因入選首批“非遺”而得到全世界的矚目。

  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引起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國家提出“保護、繼承、創新、發展”八字方針,確定昆曲為國家重點保護藝術,讓古老的昆曲迎來時代的春天。2004年,《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實施方案》出臺。2015年,昆曲扶持專項納入“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

  被譽為北京大學“神仙課程”的“經典昆曲欣賞課”,由著名作家白先勇與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葉朗共同推動的“北大昆曲傳承計劃”而來,自2010年開設迄今已是第13年,讓非遺之首在高校校園中綿延不息。

  昆曲藝術作為人類文化藝術代表,在國際上同樣聲名斐然。2022年8月8日,北方昆曲劇院與蘇格蘭亞洲藝術基金會聯手愛丁堡藝術節以及在其他國際藝術節上推廣中國昆曲藝術,開啟了昆曲藝術走向全球舞臺的歷史時刻。2022年9月5日,蘇格蘭亞洲藝術基金會還將“2022年全球藝術推廣獎”頒給中國昆曲和日本能劇及推廣機構,這是愛丁堡藝術節70多年歷史上首次將重大藝術推廣獎頒給亞洲古典戲劇劇種,也是中國昆曲600年發展史上首次在國際上獲此殊榮。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傅謹教授認為,昆曲和中華文化的復興密切相關,互為表裏。昆曲能有今天的局面,得益于國家大規模的昆曲傳承工程,尤其離不開當今的時代,離不開中華文化復興的大背景。(記者 王潤)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