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曙光照耀莫斯科》裏的桑妮亞、《劉胡蘭》裏的劉胡蘭、《蜻蜓》中的蜻蜓姑娘、《上海戰歌》中的夏南鵑……4月17日,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宣布將本屆特殊貢獻獎授予94歲高齡、從藝75年的著名表演藝術家、上海戲劇界當之無愧的常青樹陳奇。就在上月底公開露面時,陳奇戴着紅絲巾、身穿白風衣黑褲子亮相,精神矍鑠。面對台下一眾年輕話劇後輩,她爽朗地説:“我祝大家成功!”
陳奇1929年出生於河北唐山,1948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表演係。少女時代,陳奇就投身革命工作,在中學時期,她被中共地下組織創辦的洪流劇社吸收為學生演員,演出過沈西林編劇的《壓迫》及陳白塵創作的《結婚進行曲》等,就此開啟了她的戲劇事業,一投身就是75年。洪流劇社停辦後,她參加了一個大規模的學生運動,成為了正式黨員。1949年上海解放,陳奇參加了接管電台的工作並任播音員。當時,她與三四個同志24小時輪流不停向上海市民播報《中國人民解放軍安民告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守則》,一直播到——“上海解放了!”
陳奇將戲劇大師黃佐臨稱作她的“領路人”,在陳奇讀劇專時,二人就以師生關係相稱。新中國成立後,陳奇加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成為一名話劇演員。“黃佐臨來到劇院後,就幫我們排《曙光照耀莫斯科》,當時很多進步的朋友都參與了進來,這部戲很受觀眾喜愛。”陳奇曾在接受採訪時説。她依舊清晰地記得,黃佐臨排戲時讓演員去了解環境、人物和人物關係,最終引導演員自然地在那個環境裏成為那個人物。在之後的表演中,她一直延用這套方法,並且用老師教她的方法去教自己的學生。《曙光照耀莫斯科》成功上演後,陳奇在《劉胡蘭》《枯木逢春》《於無聲處》等經典劇目中均貢獻了精彩的演出。在話劇《蜻蜓》中,陳奇將性格複雜的少女角色演繹得入木三分,該劇連演500場,場場座無虛席,她也成為當時備受觀眾歡迎的青年女演員。
1981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藥》讓陳奇開啟了影視之路,影片中她飾演烈士夏瑜的奶奶“夏四奶奶”,她認為這部作品是自己在銀幕和熒屏上演老太太的一個奠基石。此後,她在《上海一家人》《十六歲花季》《孽債》《奪子戰爭》等劇中塑造了眾多經典老太太的形象,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國民奶奶”。頻繁接演“老太”角色,有時甚至是“怪老太”,觀眾難免對人物有所議論。對此,陳奇的態度相當坦然,“為了戲劇,我可以不顧一切,我愛自己的角色人物甚於愛自己”。和許多老一輩演藝工作者一樣,陳奇把表演視為終生事業。作為演員首先“要熱愛這份事業”,她謙和又堅定地説:“也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但內心是熱愛的。”正是因為這份熱愛,和她的一顆赤子之心,讓漫長的藝術生涯顯得溫情而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