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3年,戀綜市場依然熱鬧。與過往的同質化內容不同,如今的戀綜已然有了百花齊放的態勢——在經歷了野蠻增長後,戀綜內容不再止步於單純的情感牽絆,差異化和創新化成為戀綜突出重圍的利刃。
想在已經成為紅海的戀綜市場打出差異化的好牌並不容易。業內人士在分析海內外戀綜市場發展情況時認為,做好一部戀綜,正三觀、重真實,才能不出格;避免粗製濫造、強行“點鴛鴦”,才能不出局;在情感元素的多樣性中尋找新的看點,才可能“出圈”。歸結來看,當下好戀綜標準,更注重真實性和差異性。
在這兩個層面上,《半熟戀人2》給出了比較好的樣本——主打30+人群的婚戀情況,打出定位的差異性;選擇各行各業、不同生活狀態的素人作為嘉賓,打出內容的真實性。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半熟戀人2》站內熱度數據峰值已經突破23000,且在各大行業榜單中期期在榜、頻登榜首,兼具差異和寫實也讓《半熟戀人2》在戀綜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尋找真實的人間煙火氣
在大眾的視角中,相比虛擬的影視劇,真人出鏡的戀綜多了一層真實濾鏡——不只包括素人嘉賓貼近生活的煙火氣,還包括沒有劇本和演繹成分的互動。
《半熟戀人2》在素人嘉賓的選擇上做到了真實且有代表性。《半熟戀人2》選擇素人嘉賓時並沒有傾向於新奇或稀有的職業,而是更多地選擇了身邊人在從事的職業。他們是法律行業、金融行業從業人員、前端程序員,或新媒體博主。在真實職業選擇的基礎上,《半熟戀人2》並沒有給這些素人嘉賓強加完美無瑕的人物設定。他們工作體面,生活獨立,但實際上每天也生活在上班與下班的兩點一線中,甚至沒有時間談戀愛。
這種真實藏在節目的細節之中。例如蔣鶴婷會在放棄反選後一直工作到深夜——就像很多成年人一樣,工作已經成為生活的主旋律;張焱向嚴淼直球坦白自己離異並帶有一個12歲的女兒後兩人感情陷入迷茫,而嚴淼體面的回應也體現出輕熟齡群體較為穩定、明確的個人婚戀價值觀和擇偶標準;走向牽手的孫沐雨和余陶然在1V1溝通局中探討了橫亙在兩人中間最現實的異地問題,將對方納入各自的未來計劃之中。
相比於完美且懸浮的人設,這樣素人嘉賓更有煙火氣。這些素人嘉賓像是大眾生活的映射,看著他們相識相知,就像看著自己在應對繁重的生活以外,如何慢慢走進一段親密關係,給觀眾提供了真實與共鳴。這些素人嘉賓同樣體現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看著他們的交往,就像是彌補自己還沒有得到的未來,滿足了觀眾的情感寄託需求。
真實的素人嘉賓更能給出真實的互動反應和相處日常。在現實生活中,親密關係的建立並沒有那麼順利。有學者認為,婚戀關係是多面的,綜藝節目不能只滿足於為觀眾營造夢幻泡泡。《半熟戀人2》洞察了這一點,因此並沒有在節目中安排天作之合的戀愛光環。可以看到,《半熟戀人2》中的嘉賓可能會在交談中發現彼此間有很多的相似性,也可能會在選擇中落單,還可能在互動中形成其它的局面。
《半熟戀人2》並沒有單純展現甜蜜的氛圍,而是真實還原當代都市男女情感現狀。《半熟戀人2》為觀眾提供的不是單一的情感樣本和相處模式,而是從多元的角度讓觀眾看到人際交往的不同可能,也讓受眾從不同角度産生共情。
刻畫真實的戀愛圖鑒
《半熟戀人2》將素人嘉賓定位在半熟人群有着獨特的價值和意義。與20+人群不同,半熟人群的愛情觀少了一些衝動,多了一些理性和思考,還有時間帶來的磨礪——他們面對婚戀關係更加成熟和體面,也更加果敢。
半熟系列製片人閆芝樺曾在對第一季節目的觀察中,總結出了半熟人群面對情感關係時的狀態——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面對心動會勇敢追求;一旦被拒絕或發現兩人不適合也會很快退下,為雙方留有餘地。
這種狀態在《半熟戀人2》中也尤為明顯。經歷過工作和生活的打磨,這些素人嘉賓們不會強迫自己進行交流,也更擅長於傾聽與觀察;他們會在看到落單的嘉賓時發出問候,也會在雙選時表達感謝;他們積極發出約會的邀請,也會積極溝通達成共識,理解彼此的選擇。
在第一期節目中,張寶兒和孟昭博在相識後一見鍾情,很快就開啟了雙向奔赴,這是成年人獨有的果敢。但是在經歷了中期的磨合和追求同頻後,兩人發現了彼此間無法相互“治愈”,最終選擇了成為朋友,這是成年人獨有的瀟灑和體面。第二期節目中,未被男嘉賓選擇的蔣鶴婷放棄了反選,留下了手寫長信收尾後離開。這背後同樣是半熟人群獨特的魅力——人格獨立,思想獨立,希望成就愛情,但更希望成就自己。
可以看到,通過對嘉賓們多元社交模式的呈現,《半熟戀人2》刻畫出了豐富的輕熟齡群體畫像。這種畫像是對年輕態、差異感的30+人群情感狀態的真實投射,為觀眾提供了參考和研究的樣本,於此同時,也幫助《半熟戀人2》在戀綜市場打開了格局。
釋放真實的婚戀觀念
可以看到,戀綜發展至今已經不再只是追求單純的共情,還需要挖掘當下的情緒,加入更多關於婚戀關係的探討。戀綜內容的變化與社會文明發展息息相關。《半熟戀人2》對於情緒的挖掘也不再簡單地停留在“感情中是否需要主動”等表象話題上,而是要將情感關係放置在社會維度中觀察。
在最新一期的坦白局中,張焱和嚴淼對“離異帶娃”的遺留問題進行了交流。嚴淼講述了自己的情感經歷,也向張焱&&自己對他的心動還沒有達到標準。
張焱和嚴淼更像是30+人群的一種縮影。他們在工作和生活的磨礪中形成了固定的原則和標準,對於現實因素也形成了不得不考量的顧慮。在當下,《半熟戀人2》不僅是為年輕受眾提供了情感補償,更是對現實無法緩解的情緒提出一種可能適用的解決方案。
一方面,單身群體的陣容日漸龐大。《2021當代青年婚戀狀態研究報告》顯示,20-40歲的人群中,有超過55%的人目前處於單身狀態。另一方面,年輕人逐漸變得焦慮。某婚戀交友網站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作為婚戀市場中承上啟下的一代,90後婚戀焦慮與其它人群相比要嚴重,男性感到焦慮的佔比達51%,女性則為49%。
當代年輕人自主意識越來越強,對於婚姻的依賴越來越低,生活方式的轉變等多種因素都在無形中影響着30+人群對於婚戀的態度和選擇。當代年輕人處於這種局面,希望可以找到共鳴和出路。
《半熟戀人2》試圖為這種局面提供解決思路和價值思考。事實上,“坦白局”就是節目對於出路的試探。“坦白局”試圖讓嘉賓雙方釋出相處過程中的心結和過往的情感困境。就像張焱和嚴淼一般,坦露了原生經歷和顧慮,雖然無法與過往的傷痛告別,但是至少有了看待未來的勇氣。“正視原生邁向未來”是《半熟戀人2》希望傳達的婚戀態度,也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對年輕人精神世界的關照。
可以看到,《半熟戀人2》寫實的背後,是當代年輕人對於親密關係真切的嚮往。在馬斯洛需求層次中,自我實現位於需求的頂端位置,這意味着隨着社會文明的進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會越來越重視主觀感受和情緒需求。以《半熟戀人2》為代表的戀綜提供的就是這種自我意識的寄託。觀眾寄希望於在“虛擬”的節目中看到“真實”,更多的是希望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文/李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