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路遙中篇小説《人生》的電視劇《人生之路》登陸央視和愛奇藝開播。隨着劇情的展開,“高雙星冒名頂替高加林到上海上大學”這一重大情節改動引發爭議,這是違背原著本意的“魔改”嗎?隨着劇情展開也道出別樣的人生況味,但更多細節化的問題被網友挑剔,經典文學改編話題再次引發討論。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從《人生》到《人生之路》
《人生》是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路遙於1982年刊發在《收穫》雜誌上的中篇小説,路遙作為陜北大地走出去的忠實兒子,他的靈魂和生命化成的全部創作,已經與生養他的親愛的黃土地融為一體,並將永世長存。
這部40年前的小説關於“抉擇與命運”的深剖,曾叩問幾代讀者。其講述了高加林在高考失敗後與命運幾經交手最終未能實現“走出去”的故事,一經問世即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大討論,後來更是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説”,可以説這本書影響了一代人的青春,也使得高加林成為19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學形象之一。
對比小説原著,電視劇《人生之路》改動非常大,最大的改動是把高加林被村支書兒子頂替小學教師名額的情節,改成了村主任兒子高雙星冒名頂替高加林上大學。高雙星是原著中沒有的人物,而“冒名頂替上大學”更是前幾年才曝出的社會新聞事件,把這樣的人物、故事加入到一部四十年前的經典名著中,形成全新的故事線。
後續劇情中,“陜北農村的高加林”和“上海的高加林”兩條故事線在上海交匯,尤其後半部分幾乎是全新創作,這部劇是在經典文學作品基礎上“續寫”高加林、劉巧珍等書中主人公在大時代的命運浮沉。
導演閻建鋼&&,該劇為了引起年輕觀眾的共鳴做了許多嘗試。在文本和表達方式上進行調整,讓這個故事和今天更加接近。“畢竟今天的年輕人已經不是80年代初的那群人,他們的生活、生命狀態也必然不同,價值觀、審美觀、世界觀都有進步和變化,但調整不能違背歷史大背景。”
時代感營造引發“蹭經典”質疑
這個全新架構的故事能否得到觀眾認可呢?對比電視劇版,陳曉飾演的高加林足見用心,其實當年飾演影版高加林的周裏京也是當時的偶像派,李沁飾演巧珍也做了造型“黑化”處理,看來瘦弱單薄,但雙手握着拖拉機啟動那一段,小辮子都在舞蹈。
但是要帶入《人生》的整體氛圍並不容易,主創的用心與觀眾的解讀出現背離。有人説,這不是路遙筆下的高加林。劇中一些令人“齣戲”的細節受到觀眾的質疑。
有觀眾&&,“上世紀80年代初期,4個學生,一個小飯店,5個家常菜,竟然需要36.8元,那可是當時一個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啊!”還有劇集開頭高加林和高雙新“飆車”的二八自行車,“它可是手錶、縫紉機、自行車三大件之一,一輛一二百塊,一個人足足半年的工資!”“高加林時不時可以上個館子,喝‘冰峰’飲料。這還是那個《人生》裏高玉德家的貧困小子高加林嗎?”
影視擁抱文學經典,秘訣是啥?
從經典改編來看,近年來擁抱傳統文學創作的影視提供了不少成功案例。比如改編自梁曉聲同名小説的《人世間》,讓人淚下的不少細節,蘊含在緩緩而出的生活化&詞和現實感故事之內,成為其成功的秘訣。
同樣改編自路遙作品,《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百萬字長篇小説。由王雷、李小萌、呂一、袁弘等演繹的《平凡的世界》曾提供成功案例,拿到豆瓣8.8分。
對於劇版《人生》的改編,也有人認為,《人生之路》這部劇延伸主題、穿透時代式的改編,提供了一種很有創意的思路。路遙生前好友、文化學者張倫&&,電視劇《人生之路》脫胎於嚴肅文學,展現作品的深度與廣度,“人生的路很長,要緊之處只有幾步” 的人生啟示聲音嘹亮,昔日的經典釋放出嶄新的時代價值與社會意義,為今後文學作品的影視劇改編提供了優質的範本。
1984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電影版《人生》,被許多觀眾唸唸不忘。39年的時間過去了,豆瓣評分仍高達8.4分。導演吳天明揭示了高加林徘徊於鄉土和城市之間的痛苦和掙扎。電影上映後獲得第八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新時期十年電影獎最佳故事片獎,還在2018年獲得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十大優秀愛情電影獎。這部電影還掀起一股“人生之路”究竟該如何選擇的大討論。人生困境每個年輕人都會遭遇,“人生之路”該如何走,這也是擺在當下年輕人面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