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路”駛過百年北京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2/23 09:30: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大一路”駛過百年北京城

字體:

  100年前,編號為1路的有軌電車從北京的天橋駛向終點站西直門,標誌着這座古城終於擁有了現代意義的公共交通;1956年,新中國第一輛無軌電車“京一型”自主研製成功;1961年,1路公交線路正式設定為沿長安街行駛;1969年,北京地鐵1號線在地表之下貫穿城市東西……

  2月20日,紀錄片《一路百年》開播。片中,這些標誌着城市蛻變的珍貴歷史瞬間被一一激活,陪伴了幾代北京人成長的“大一路”,第一次成為紀錄片的主角。

 

穿越了百年的歷史巷道

  “1路公交車貫穿長安街東西,沿線經過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地標建築,被北京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大一路’。”總監製、總撰稿陳大立説,這條運行了一個世紀的“大一路”,穿越了百年的歷史巷道,記錄國家從衰敗走向富強的變遷史,講述了北京城市的百年成長史,也描繪出一幅幅這條城市道路沿線與“公交人”家庭生活蛻變的百年圖景。

  為了重現百年前的歷史,《一路百年》使用了大量史料,並與CG動畫相結合,“這100年也是攝影技術發展的100年,在這100年間有很多珍貴的圖片資料,甚至是影像資料”。總導演邢川説,影片收集了很多珍貴的老照片、老的影像,並且通過後期的AI技術修復了一些有破損或者畫質不清的老照片,甚至進行了上色,然後通過動畫進行呈現。

  於是很多年輕觀眾第一次見到了以1路命名的北京最早的公交車——1924年12月17日上午11時20分,第一輛1路有軌電車從正陽門開出。當時的有軌電車,內部由純實木打造,在車的前部懸挂了一枚銅鈴鐺,司機在車行駛途中,輕踩腳下的踏板,車就會發出鐺鐺的聲音,老百姓形象地叫它“鐺鐺車”。

懷舊感滿滿的車型變遷

  歷經一個世紀的變化更迭後,“大一路”如今已經成為北京最繁忙的公交線路之一。每天奔跑穿梭在“神州第一街”——長安街上,目睹着舊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出現,見證着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講述着社會生活的變化萬千。片中隨着時代不斷變化的“大一路”公交車型,瞬間喚起幾代人的時代記憶,懷舊感滿滿,這也是本片的亮點。

  “我們拍攝了很多難得一見的公交車型,而且是按照年代比較全面地拍攝。影片中拍攝到了公交集團復原最早第一代‘鐺鐺車’的場景,同時還有煤爐公交車,第一代的‘五七型’,就是紅色的那種單機的公交車,還有第一代的無軌電車叫‘京一型’,包括20世紀八九十年代1路公交的主力車型‘黃河通道’,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一系列的公交車都有體現。”在邢川看來,“大一路”不僅是一條公交線路,更是一種時代發展精神符號和象徵符號。

  藝術指導吳琦説:“本片建構的第一組關係,是北京的公共交通史、城市規劃史與黨史、近代史之間的關係。公交車行進所展開的地理空間,其實就是一系列沸騰的人民生活現場。本片建構的第二組關係是站在民生立場來展開的點和面,我們需要在有限的片長中有效建構承載‘百年’時間的空間框架,也要精準地選取顆粒感細節來打動觀眾。”

  1951年的一天,一張沒有性別限制的招聘啟事出現在北京市電車公司的門前,一大批應聘者中,一個梳着大辮子的女孩兒格外引人注意,她就是宋淑慧。進入電車公司後先是當了幾年售票員,經過系統學習後,她成為新中國第一代無軌電車女司機。

  已退休多年的宋淑慧回憶説,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自己駕駛的無軌電車,來自新中國工人的靈巧雙手和創造激情。在自力更生精神的鼓舞下,工人們鼓足幹勁,在一年的時間內用手工打造出了中國第一輛無軌電車。1956年10月17日,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輛無軌電車被命名為“京一型”, “一”象徵着開元伊始,象徵着北京公交車輛製造歷史的新開端。

  多年過去,當年的工作場景,宋淑慧老人記憶猶新,“乘客上車如到家,見面笑哈哈,以乘客為親友,給乘客準備白開水、小人書、扇子什麼的。售票員在到站了以後或是等紅綠燈的時候,給大家來段快板書。車上擱一碗水,起站落站,這碗水不能灑,要保持車子平穩。”

車輪滾滾觸動的集體記憶

  作為北京的一張城市名片,除了這些鮮為人知的個人回憶,“大一路”觸發更多的還是這個城市乃至整個國家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20世紀80年代,“大一路”車窗外的風景也悄悄發生着巨變:中央電視台的第一屆春晚,民族文化宮舉辦的第一次皮爾卡丹時裝秀,王府井出現的第一家麥當勞餐廳以及秀水街和CBD……不同的歷史事件串起不同的沿線地標,“大一路”沿途的風景也成了社會發展的縮影,承載着整個國家在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發生的質的躍升。

  “長安街西側的京西賓館,當年召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這個位置開始講起,然後再到一路通過長安街不同位置的變化,來體現改革開放的歷程。”邢川説。

  出生在1978年和改革開放同齡的常洪霞,是“大一路”的司機,也是全國勞動模範、“最美公交司機”。從業20多年,沿線27公里的大小46個路口,28個紅綠燈,哪段路上的井蓋多、哪個路口的行人和車輛多,常洪霞都爛熟於心。每到這些路段,她都會提前採取措施,不會讓乘客有任何顛簸感。

  “公主墳橋上有一個小上坡,每次上橋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跟我們城市發展一樣蒸蒸日上的變化。”就因為常洪霞的這句話,藝術指導吳琦想到了一個拍攝方式,邢川帶領團隊將這個視角在片中得以體現,“我們一開始是站在公交車上拍攝,長焦推上去,但實際上還不足以體現她説的那個爬坡感覺。所以我們後來又專門去車拍,把機器架在車前面貼近地面的角度,去拍攝慢慢爬坡的場景”。

  “當晚8點多鐘,我們車正行駛在長安街上,突然街上涌出了好多人。大家放慢車速,所有的汽車都在鳴笛,互不相識的人們擊掌歡呼,好多人看了這個場景都熱淚盈眶了。”售票員馬輝這樣回憶2001年7月13日北京第一次申奧成功的夜晚。

  2022年年初,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也讓北京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座“雙奧之城”。而長安街同樣是這兩個歷史時刻的見證者。“《一路百年》所要呈現的是用‘歷史的車輪’作為隱喻性視覺化象徵,以此謳歌中國共産黨推動歷史向前的偉大史詩,從而體現中國共産黨為人民謀福利的道路一路向前。”總監製、總撰稿陳大立説。

  從依賴進口、改裝卡車,到實現國産、科技領跑;支付方式從月票、紙票、IC卡到現在刷碼乘車……如今行駛在長安街上的新一代“大一路”,因為身披中國紅的18米海豚型車體,被網友們戲稱為“高顏值,大肚量”,而在更亮的顏色和更寬的“胸懷”之外,還有320毫米低地板這樣更低的“姿態”,加上360度主動安全預警系統,都讓人們感受到更人性化的貼心。

  每逢節假日,“大一路”上總是擠滿了乘客,不只是因為這條線路途經北京的多個重要景點,很多乘客更是慕名而來,專門體驗它的特色服務。每個黎明到夜晚,清潔能源驅動的“大一路”,靜默無聲地搭載上萬人,奔走在各自的生活裏,每天都在悄悄改變,又像一切從未改變。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