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博士學歷還擅長炮製“笑果”,把醫者仁心融入段子中-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2/09 09:02:28
來源:文匯報

“人均”博士學歷還擅長炮製“笑果”,把醫者仁心融入段子中

字體:

       五分鐘可以幹什麼?一杯咖啡的時間,有人用它來説一段健康脫口秀。
      
       近來,一批上海的醫務人員現身脫口秀舞&,一段五分鐘的講述,濃縮醫科風雲。有人説,這是中國平均學歷最高的脫口秀舞&,“人均”博士。
      
       脫下白大褂,站在舞&上,一個個信手拈來的“段子”飛出,伴之以觀眾的一次次掌聲與笑聲——這一幕幕,刷新着公眾對醫生職業的傳統印象。
      
       忙碌的醫生們,為什麼要拿起話筒説脫口秀?“以自己的專業挑戰別人(脫口秀專業演員)的飯碗”,“笑果”又如何?&前幕後,記者走近這群説脫口秀的上海醫生,聆聽他們心聲與感悟。
      
       脫口秀舞&,“炸”出一個個好玩的醫生
     
       剛過去的春節,因在上海市衛健委、市健促辦、上海教育電視台推出的《健康脫口秀》第二季奪冠,李方圓“火”了。
      
       李方圓,瑞金醫院普外科規培基地的住院醫生,去年博士剛畢業。他與所有住院醫生一樣,和患者、家屬接觸的機會比較多。他的脫口秀裏,常會説些與患者的故事。“醫生説脫口秀,得更多輸出健康知識與態度。”
      
       有一天,有個患者跑來問他,“李醫生,我出院後海鮮能吃嗎?牛羊肉能吃嗎?”
      
       “這名阿姨術後恢復得很好,化驗單上一個箭頭都沒有,比我都健康。我當時着急去手術室,就跟她説:‘您都這樣了,愛吃啥就吃點啥吧!’”誰知,患者的笑容瞬間凝固。
      
       李方圓就此總結“醫生最不要和患者説的三句話”——“你怎麼這麼晚才來?!”“我們已經盡力了”“愛吃啥就吃點啥吧”。在脫口秀的舞&上,他把這三句連起來説了一次,讓觀眾感受一下效果。有人笑了,有人鼓掌。
      
       話題再轉到上述那位患者的提問,李方圓考慮的是,把“發物困擾”寫成一個段子,給大家科普一點知識。“其實,是否需要忌口、避免發物,對應到西醫裏的概念,指的就是過敏源。我們的主張是,平時吃什麼、手術後完全可以接着吃,也就是愛吃啥就吃點啥。”
      
       健康脫口秀舞&,“炸”出的好玩醫生還有不少。90後麻醉醫生宣貝貝,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住院醫生規培基地,她自嘲“在手術室裏當保安”,讓人印象深刻。
      
       “盯着各種監護儀的屏幕,一看就是一整天,很像小區物業監控室裏的大爺。”要知道,這個“手術室保安”非比尋常,事關生命安全。“有時我們動一動,外科醫生會很緊張,心想出啥事了。他們説,麻醉醫生突然動了,比病人突然動了更可怕。”
      
       不過,要在舞&上和觀眾分享一些醫患之間的趣聞,對宣貝貝而言,也有點“吃虧”。“見到我們的患者,很快就睡着了。睡着前,有人會擔心,‘醫生,一會兒能不能多給點藥,我平時能喝兩斤。’”這話在酒桌上令人聞風喪膽,但宣貝貝有底氣讓患者放心,“在這個&子上,沒有我放不倒的人”。
      
       復賽短視頻創下3000多萬瀏覽量,有人稱讚宣貝貝是“萬千麻醫的嘴替”,“終於有人出來為麻醉醫生説兩句了”。
      
       在此次《健康脫口秀》第二季中,同樣“冒”出來的還有80後中醫洪滿懷,他是一名來自浦東新區洋涇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醫生。洪滿懷一開口,選手個個嘆服,稱他是“醫學界的沈騰”。“自小體弱,當醫生有十幾年經驗,當患者有30多年經驗。”他的這番自述,一把拉近了醫患之間的距離——堅持30年如一日“親自生病”,與患者打成一片,信任度拉滿。
      
       不考慮全職説脫口秀?“沒有哪個職業比當醫生更吸引我!”
      
       “厚臉皮地説,我的現場‘笑果’是最多的。”參賽《健康脫口秀》第二季,李方圓的一大勁敵是自己的好兄弟——瑞金醫院普外科規範化培訓基地的醫生巴突爾·艾克木。
      
       陽光的外形,“要帥氣不要疝氣”的科普,把普外科(General Surgery)翻譯為“將軍外科”,把整形外科(Plastic Surgery)翻譯為“塑料外科”,這名來自新疆的90後醫生“很炸、很勇”。
      
       人生頭一回説脫口秀,稿子怎麼寫才好?巴突爾想了個辦法,找個聽眾試試。於是,他對着自己的表弟試講,“因為他是更年輕的一代,對着他講講看,到底好不好笑。”白天忙臨床,改稿都在後半夜,巴突爾抓着表弟開視頻會議磨稿子,有兩次一直磨到凌晨3點,表弟給了他不少意見。比如,在決賽現場,巴突爾專程帶上了一個道具——外科微創手術用的腹腔鏡。表弟建議他,從西裝裏掏出來的時候可以定格一下,類似007的動作。
      
       賽前3天突擊背稿,大家都説巴突爾表現得很好,但他坦白,“舞檯燈光一亮,尤其是面對坐在台下的葛均波、賈偉平兩位院士,當場忘了兩個梗。其中一個是嘻哈開場,‘呦呦呦,我是誰誰誰’,在現場一眼看到葛均波院士,‘呦’不出來了。”
      
       賽後談參賽經過,醫生們感慨良多。能站上脫口秀舞&,對醫生來説太不容易了。確實,披着白大褂,他們很忙。尤其是三甲醫院的年輕醫生——忙臨床、忙科研、忙出科月月考,一天恨不得有72小時!
      
       有些細節,洪滿懷看在眼裏,“別看大夥來綵排穿着舞&服,不少人裏頭都是手術服,直接從手術室趕過來的。”
      
       “值班醫生嗎?1床要換藥,2床睡不着覺,3床撒不出尿,4床好像瘋了,大呼小叫……就連誰打呼嚕響了也要跟我報備,儼然一家之主。”脫口秀的舞&上,李方圓講述着一名住院醫生成長路上的種种經歷。他見過凌晨4點的瑞金醫院,由於常住醫院,兒子看著他眼神迷離,“這叔叔,好像上周也來我家”……走下脫口秀舞&,他們是無數青年醫生中的一員。
      
       有30年患病經驗的洪滿懷也忍不住自嘲,“到醫院上班,就想打入醫院內部,把這些年看病花的錢再給它贖回來。沒想到,醫療這個行業裏,身體好的沒幾個——我好不容易臥底進來了,身邊全是臥底。”
      
       “聽着聽着,怎麼有點笑中帶淚?!”有網友如是説。
      
       聽説自己有點“紅”了,李方圓和巴突爾漸漸都樂了,這才好意思告訴老師,自己去參賽了。
      
       “脫口秀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觀眾緣,更多是一種如何與患者、與大眾更好溝通的能力。”巴突爾師從中國腹腔鏡開拓者、瑞金醫院鄭民華教授。促使他參賽的一個原因,和鄭民華教授説過的一句話有關:幽默是醫生很重要的一份職業素養,是醫患溝通中緩解病人緊張情緒的一劑良藥。
      
       走下脫口秀舞&,醫生們與記者聊得最輕鬆的時刻,是聊他們的專業時。
      
       “有個病人在外院手術發生藥物過敏,搶救回來了,但腫瘤手術沒做成。到我們醫院後,麻醉老師感覺病人應該是肌松藥(一種麻醉藥)過敏,想在手術前先查清過敏源。備好的藥品一個個試,很快就明確了過敏源。後來,手術順利進行,出院時,麻醉科老師給了這名患者一張肌松藥過敏史卡片,今後任何麻醉醫師看到都會明白。”宣貝貝説,就這樣一個個小瞬間,積攢着她作為麻醉醫生的成就感。
      
       巴突爾難忘自己第一次站上手術&的時刻。“以前,我關注過一些醫學題材的影視片,對醫生臨危不亂的場景心生崇拜,但自己真正站上手術&的這一刻才知道,能擔起生命之托的並不是醫生的勇氣,而是學識。”
      
       説脫口秀,對他們來説,帶來了暫時與醫學生活的抽離感,無異於一種解壓。但他們終歸心有所屬,正如一位選手所言,“不考慮全職説脫口秀”,因為“沒有哪個職業比當醫生更吸引我”。
      
       “沒講過脫口秀的醫生,科普生涯是不完整的”
      
       今年3月,這群説脫口秀的上海醫生將在一些線下脫口秀舞&重聚。眼下,每個人正積攢着各自的獨家故事。
      
       在醫生這裡,很多真實發生的故事會把人逗樂。“胃腸手術前要患者禁食,我們會跟患者交代,不要吃飯哦。結果手術當天,跟患者二次確認:沒有吃飯吧?患者説,‘醫生,沒有吃飯,我喝了粥……’”李方圓哭笑不得,“患者推着我們醫生,永遠要多想一點。”
      
       還有一次也是李方圓當值,半夜要去病區查看患者,檢查尿量。這天,夜深人靜的病區裏,一名患者的心跳數據波動明顯。怎麼回事?他走到床頭,患者看清是他這才發聲,“醫生你穿一身黑幹啥?!”醫患之間,面面相覷,又急,又好笑。
      
       笑過之後呢?“醫學的嚴肅屬性,讓它與脫口秀的‘搞笑’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壁壘,要把嚴肅的東西説得好玩,不容易。”更多時候,李方圓會去琢磨如何讓表達更有科普效果,而不僅僅是“笑果”。
      
       洪滿懷在決賽上“直擊”保健品虛假宣傳。“説起頸椎病,大數據給我推送過一款鈦合金項鏈,據説可以緩解疲勞治療頸椎病。廣告説鈦合金植入體內,對身體沒有影響;廣告又説,鈦合金戴脖子上,可以給頸椎帶來健康影響。你倒是給句準話,植入人體跟我骨肉相連沒有影響,外挂在脖子上反而産生影響了,你這是正經鈦合金嗎?”洪滿懷不需要觀眾回答,繼續開講,“商家還説,能治療不僅僅頸椎病,內、外、婦、兒領域的毛病,沒有不拿手的,好像俘虜了十多個專家醫生,全戴脖子上了。”
      
       説脫口秀,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風格。比如,會四國語言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董曦醫生“主攻”輔助生殖謠言。有人問她,“董醫生,我這顆精挑細選的胚胎以後是北大清華的料?”有人擔心“促排卵針催人老,兩針促排卵下去,直接要去跳廣場舞了?”董曦逐一粉碎謠言。
      
       “枯藤老樹昏鴉,樹上吊着大爺大媽”,圍繞老年人危險健身的科普,《健康脫口秀》第一季冠軍、長征醫院脊柱外科醫生曹鵬説,“如果我在舞&上的話,能被一個觀眾聽進去,手術&上少一名患者,我就成功了。”
      
       “沒講過脫口秀的醫生,科普生涯是不完整的。”這是《健康脫口秀》第二季收官時,擔任評委的葛均波院士説的一句話。有人感言,這句話讓醫生們“卷”出新高度。
      
       鼓勵醫務人員創新科普表達,實則是葛均波這位心血管專家從業多年的深切感悟。“作為醫生,哪怕我們夜以繼日,看成千上萬的病人,也無法滿足所有病人的醫療需求;預防是更根本、經濟、有效的健康策略。因此,醫生的職業舞&不應限於診室、病房、手術室,做好健康科普,既是醫者責任,也是時代命題。”(文/記者 唐聞佳)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