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蹦迪嗎,中國那種-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1/10 10:00:5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朋友,蹦迪嗎,中國那種

字體:

  齊天大聖一個筋斗翻上天庭,上演一場大聖搓碟、神仙蹦迪、仙娥搖花手;嗩吶笛子琵琶古箏在現場奏出電音,指揮手托寶塔,大約是致敬托塔李天王;彈幕大呼“大雷音寺變成了大電音寺”“凌霄迪廳開業了”……在“2022最美的夜”bilibili晚會中,這個腦洞大開細品又很有文化的節目,沒讓平均年齡20歲的觀眾失望,被評“全場最佳”。

  掐指一算,節目所依託的動畫元素,距離這群年輕觀眾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但經典的魅力在於,故事是那一個,講故事的方式卻有很多種,從故事中讀出的意味又有很多種。時代變遷,總有一種能乘風破浪而來,在這一屆年輕人的心頭敲響一記——如今這一記,是電音與中國動畫的合鳴。

  2022年適逢中國動畫100年,在這場“中國式蹦迪”中,我們能看到《大鬧天宮》《天書奇譚》《葫蘆兄弟》《九色鹿》《南郭先生》《牧笛》《驕傲的將軍》《哪吒鬧海》等經典中國動畫的身影。儘管冠以“蹦迪”之名,但無論是契合經典的人物造型,還是傳統民族樂器的伴奏,哪一樣都是國風國潮國韻。中國、傳統、經典……這些宏大的詞落地,生發出具體而靈動的表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需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同樣是以《西游記》為母本的動畫,從上世紀60年代的《大鬧天宮》,到1999年和2010年的同名動畫片,再到2015年上映的《西游記之大聖歸來》,變的是敘事方式、技術手段,不變的是東方神韻。而這次晚會上的相關節目,採用的是MAD混剪(電玩文化、動漫文化、同人文化中的多媒體作品——編者注)的形式,傳統文化在二次元的世界破門而入,其樂融融。

  年輕人看晚會,並不滿足於單向的“觀看”,更追求“互動”,而且互動不僅僅是參與網絡點讚,還需要與節目中的人物互動(無論真人還是虛擬人),與一同觀看節目的其他觀眾實時交流。目前,彈幕仍是這類互動最主要的方式。屏幕上奔流而過的文字,不但讓人獲得視頻內容中沒有提及的其他信息,而且讓人收穫一種強烈的在場感與陪伴感,讓看一場直播晚會變成了參與一場跨年大趴。

  傳播學者萊文森説,“電子媒介時代的人要用中樞神經系統和一切感官去擁抱世界”,媒介與觀眾之間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對“最美的夜”而言,“互動”是基礎,“共創”才是更吸引年輕人的關鍵——他們是觀眾,同時還是創作者。

  所以,在晚會上,我們能看到大量UP主的身影組成表演者的群像,耳熟能詳的動漫人物和歌曲出現在舞&,源自UP主創作的熱門視頻有了全新的現場演繹。

  無論晚會主創團隊還是UP主與觀眾都發現,傳統文化已經成為UP主創作的靈感富礦。藝人賴美雲與舞蹈區的UP主們共同演繹歌曲《橫豎撇點折》,即由UP主創作,把字謎埋在歌詞當中。

  李玉剛、胡沈員、龔琳娜聯合演繹的《山海圖》,講述了典籍《山海經》中的故事,由北京大學教授陳連山指導。舞&背景則是UP主杉澤的畫作,是他花了3年多時間研究大量經典創作而出。

  講到這裡,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已無需贅言,更重要的是,這種文化是開放的,在它與更廣闊、更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會迸發出新的生命力,可謂愈開放愈自信。晚會上,演奏過《百鳥朝鳳》《好漢歌》的嗩吶大師郭雅志,與金爵士樂團以及UP主們一道,上演一場嗩吶與爵士碰撞的《爵士宇宙》;00後UP主劉瑾睿與李玉剛合作演繹《若把你·聲聲慢》,歌詞和歌名來自李清照的《聲聲慢》,宋詞與民謠音樂融合。

  有人説“最美的夜”在橫空出世那一年是以擊中青年亞文化的面貌出現的,而事實上,這個系列跨年晚會所承載的青年文化,正在與中華傳統文化一道,催生出一種全新的、青年喜聞樂見的新的表現形式。它結合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追求,結合新的技術與新的手段,讓年輕人成為主角與主創,也讓傳統文化由此生生不息。

  跨年晚會是一個極富儀式感的載體,傳統文化在這樣的氛圍中,得到一次輸出與普及的絕佳機會。需要承認,儀式總是短暫的,但蹦迪蹦完一夜就完了嗎?我不這樣認為。在日落、月升、星繁中,2023已來,晚會的切條視頻依然被反復觀看著,不少人還開啟了“放大鏡”模式。

  比如我,就開始琢磨節目中敲鼓的、吹笙的、吹笛子的、彈琵琶的、彈古箏的,分別對應的是哪部動畫的哪個人物,這些傳統樂器在那個年代承擔了什麼功能、現在又發展成啥樣了……從一個視頻衍生開去,不知不覺,一下午就用來好好學習傳統文化了。

  當然,這樣的“學習”有很大好奇的成分,並不系統也欠深度,但一個對傳統文化與中國動畫曾感陌生的人,卻可能由此打開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門。那扇大門或許以“大電音寺”這樣戲謔的模樣出現,但終將通往“大雷音寺”的源遠流長。

  文/蔣肖斌

【糾錯】 【責任編輯:郭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