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摯戀》劇照
雲仙岳的火山爆發將他們吞噬
1968年,冰島。積雪覆蓋大地,暴雪強風遮天蔽日。卡蒂亞和莫裏斯駕駛的吉普車歪歪扭扭一路駛來,走走停停,莫裏斯不時下車鏟雪,車子小心翼翼地前行。“這個世界有一把大火,火焰裏住着一對愛人。”旁白米蘭達·裘麗的講述緩緩開始,卡蒂亞和莫裏斯的影像近距離出現在畫面中,循着他們的目光望去,鮮紅熾熱的岩漿噴涌而出,如同烈烈不息的火焰。
這是紀錄片《火山摯戀》的開頭。這部講述醉心於火山研究的科學家伉儷卡蒂亞與莫裏斯的影片,從一片冰天雪地的白色世界起筆,配着米蘭達·裘麗略帶嘶啞、漂浮、清冷的聲音,緩緩展開他們熾烈壯麗又驚心動魄的一生。
或許是兩位主角的一生太過不同凡響,又或許是大量的火山影像素材太過令人驚嘆,在經過導演薩拉·多薩梳理和組織後的影片中,目之所及的畫面是怎樣的瑰麗奇幻,本就不多的敘述語言就是怎樣的冷靜克制。開篇不久,殘酷的事實就在簡約的講述中展現在觀眾面前:1991年6月3日,卡蒂亞與莫裏斯的生命將終結在這一天,發生在雲仙岳的火山爆發會將他們吞噬。結局註定,宿命揭曉,就在由此生發的悵然若失中,兩人從相識到遇難的20餘年光陰變得更為迷人:“像一個引線已被點燃的炸彈,只是沒人知道那引線有多長。”屏幕前的我們就這樣跟着鏡頭裏的他們,走向那未知、動人、奇妙的旅程。
開場字幕裏,導演並未如大多數影片一樣展示自己和其他主創的名字,而將“卡蒂亞、莫裏斯和他們的朋友”放在了“導演”的位置。的確,這部紀錄片並未採訪任何人,也沒有加入任何新拍攝的素材,兩位主角拍攝的影像、電視台採訪他們的錄像、同行的夥伴拍攝的內容構成了影片主體,只有中間插入的幾段動畫來自今天的創作者。樣本、文字、幾百小時的影像、數以千計的照片——影片明確地告訴觀眾,卡蒂亞和莫裏斯身後留下了什麼。正是基於這些素材和資料,《火山摯戀》才得以擷取那些精彩片段,在靈動的配樂和恰到好處的旁白點綴下,以精巧的敘事還原二人生命中的重要時刻與華彩樂章。
“我,卡蒂亞,火山,這是一個愛情故事”
卡蒂亞和莫裏斯的鏡頭,絕大多數時候都直接對準火山。紅火山爆發時的壯觀炫目,灰火山噴發時的滾滾濃煙,噴涌如煙花的岩漿,流動如波浪的熔岩,黝黑岩石上有序的條紋,奇形怪狀的火山彈……《火山摯戀》的每一幀畫面都仿佛視覺奇觀,連綴起來,震撼人心的便不只是火山的雄偉壯觀、自然的奇偉瑰怪,還有人類的渺小與偉大、生命的脆弱與蓬勃。
如同莫裏斯所言:“我,卡蒂亞,火山,這是一個愛情故事。”他們彼此相愛,又愛着同一項事業——火山。從年幼時各自萌生的興趣,到相戀後孜孜不倦的執手探索,終其一生,他們將深厚炙熱的喜愛交付給了彼此和火山,而一座座火山也成為他們愛情的見證。大多數時候,他們何其孤獨,只有彼此相伴,長與山石為伍,但他們又充滿力量,轟轟烈烈,穿着防護服牽手,在烈焰邊緣起舞,仿佛每一個與火山在一起的日子,都是獨屬於他們的良辰美景。
走向火山,他們如同受到吸引的磁鐵,總想近一點、再近一點。為了盡可能收集到最好的樣本、資料和照片,卡蒂亞毫不猶豫地靠近熔岩流,莫裏斯總是拿着一台膠卷相機緊隨其後,將火山與愛人盡收其中。如果説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活火山,卡蒂亞和莫裏斯的一生,無疑是最好的詮釋。在滾燙的岩石上煎雞蛋,在硫酸湖上泛舟,暢想在岩漿上划船一路駛入大海……隔着屏幕,他們旺盛的生命力、不竭的好奇心和對生死的泰然、對夢想的執着超越時空,撲面而來,如火山的烈焰般灼熱動人。
鏡頭下,卡蒂亞和莫裏斯活成了愛情的樣板,那是“他走前面抑或我走前面,有什麼分別”的生死相依,是要與另一半一同站上火山口的志同道合。但《火山摯戀》遠不止是“一對有着奇異志趣伴侶的故事”或者“自然攝影合輯”,愛情傳奇或是自然影集都不能概括這部影片的全部,與火山有關的一切,儘管看起來是那樣荒涼邈遠,卻從始至終,都與人類息息相關。
“讓火山不再造成傷亡”
卡蒂亞和莫裏斯出生於二戰時期,相識於越戰白熱化的年代,人類對權力的追求和失控的貪婪令他們不安失望,於是他們轉向遠離喧囂的自然尋找慰藉和方向,遂成為一生的矢志不渝。寧願在火山口自顧自沉思,也不想再看到充滿平庸的人的世界,他們醉心於探求自然的謎題,又無時不在解答人生的困惑,他們如同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叛逆者,但仍在思考“只有遠離人類,在火山上,我才會喜歡人類”。
1980年,聖海倫斯火山爆發,他們的好友、火山學家戴維·約翰斯頓也在這場火山爆發中遇難。卡蒂亞和莫裏斯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在火山灰中待了3個月,監測、拍攝、研究,最終發現這次火山爆發的力量相當於美國在廣島投下的原子彈,再乘上兩萬五千倍。他們意識到,無論事後的測量何其精準,都無法準確預測爆發的威力和影響。自此,他們改變研究方向,從迷人的紅火山轉而開始探究這種會殺人、難以預測的灰火山,“讓火山不再造成傷亡”成為自那以後兩人共同的夢想。
當時全世界350名火山學家裏,只有50人冒着巨大風險研究灰火山,他們就是其中之二。1985年,哥倫比亞政府忽略了科學家們的警告,魯伊斯火山爆發的泥流最終造成超過兩萬三千人死亡。面對火山爆發帶來的摧枯拉朽的力量,卡蒂亞和莫裏斯決定拍攝一系列影片,用比文字、數據、理論更直觀的方式,引發人們對火山危害的重視。
拍攝過程並不容易,火山的爆發可遇而不可求又危險性極高,但他們仍堅持走到距離火山口只有50米的地方,只為得到更豐富精確的素材。1991年,又一次的近距離拍攝時,由於躲避不及,他們在日本雲仙岳提前爆發的碎屑流中不幸遇難。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幾天后,菲律賓皮納圖博山火山爆發,這是20世紀規模最大的幾場火山爆發之一。由於他們不懈的堅持,菲律賓得以提前預警並疏散民眾,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莫裏斯曾説,他從不害怕,因為他短暫人生中的經歷讓他感到仿佛已然度過了100年光陰,即使明天死去,也無所畏懼。對卡蒂亞和莫裏斯而言,他們從火山中找到了命運的歸宿,也回過頭來,以非凡的勇氣,用對全人類的愛之火焰,燃燒自己。
事實上,由於熔漿的過高的亮度與熱度,基於膠片拍攝的影像註定無法百分百還原火山的本來模樣。卡蒂亞和莫裏斯非同凡響的一生和他們無數次非比尋常的選擇也同樣如是,即便透過紀錄片,或許也未能窺見萬一,但我們註定會帶着敬意了解他們盪氣迴腸的一生,並從中得到何為“比起漫長而無聊的一生,我寧願選擇短暫而充滿精彩的一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