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詭事錄》:做好本分 換來認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0/31 09:34:53
來源:羊城晚報

《唐朝詭事錄》:做好本分 換來認可

字體:

  演員陣容並不豪華且並非大IP改編的《唐朝詭事錄》,憑藉豆瓣7.7分的高口碑和頗高的話題熱度,成為今年古裝懸疑探案劇領域的一匹“黑馬”。

  從首集開始,《唐朝詭事錄》就奠定了全劇基調——深夜屋檐上口吐人言的黑貓、飄浮於半空的艷麗女子、城墻上念著狄仁傑語錄的文弱書生與身着金甲的少年將軍……詭異的氛圍、奇幻的風格吊足觀眾胃口,而劇集呈現的質感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狄仁傑”系列電影。在奇幻特效營造的詭異氛圍中,觀眾們被雜糅了恐懼、好奇與刺激感的多重情緒裹挾,劇情的吸引力隨之提升,也保證了觀眾的追劇興致。

  相比於一般的玄幻劇和古偶劇,集懸疑、探案、誌怪三種元素於一體的《唐朝詭事錄》給觀眾提供了更多的可看性。該劇從服化道到劇情內容都頗為講究,對唐朝民風民俗的表現也下了一番功夫,再用獵奇有趣的故事配上具有電影質感的表現手法,種種手段讓其在古裝玄幻探案劇原已擁擠的賽道上嶄露頭角。另外,同類型作品眾多,也意味着此類型劇擁有相對穩定的受眾群體,《唐朝詭事錄》可以坐享同類型前作開拓的觀眾基礎,無需“白手起家”。

  相較於探案破案,《唐朝詭事錄》更注重於講述案子的背景和故事,因此在邏輯推理方面顯得有些敷衍和潦草——尤其在“長安紅茶案”與“鼉神案”中,蘇無名破案的方式竟然是靠“耳力”聽聲識人,難免有些不能服眾。這也暴露出該劇在推理性和懸疑性上的不足。

  此外,《唐朝詭事錄》的剪輯也不夠流暢圓融,導致劇情在銜接上稍顯無力。劇集將大部分篇幅用於描述案情故事,以此展現人心之詭譎,從而落腳於該劇主旨——“這世上既沒有神,也沒有鬼,只有裝神弄鬼的人”,但過於刻意地“扣題”,導致許多過渡性情節被草草帶過,例如“甘棠驛案”中劉十八三兄弟與蘇縣尉的結局就交代得語焉不詳。

  有瑜有瑕,《唐朝詭事錄》做到了一些本分,收穫了相應的認可,但“小爆有餘大爆不足”也並非毫無理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淺顯道理,大家都懂。(文/艾修煜 吳熳純)

【糾錯】 【責任編輯: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