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劉胡蘭》
演出單位:呂梁市文化藝術中心臨縣道情研究中心
劇情簡介:該劇根據革命先烈、優秀共産黨員劉胡蘭同志的英雄事跡改編創作,以劉胡蘭踏上革命征程的成長經歷為主線,以舞蹈藝術為載體,講述了劉胡蘭由一位芳華少女,積極投身革命,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與敵人英勇鬥爭,成長為一名革命英雄的故事,塑造了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優秀共産黨員英烈形象,歌頌了她頑強不屈、敢於奉獻、勇於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唱響了一曲革命英雄主義的讚歌。
晉劇《黨的女兒》
演出單位:山西省晉劇院
劇情簡介:該劇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戰略轉移,開始長征,留在蘇區的遊擊隊轉入地下,堅持鬥爭為背景,描述了年輕的女共産黨員梁玉梅機智勇敢、與敵周旋,積極組織鄉親們為遊擊隊送鹽送糧,不幸被叛徒出賣,慘遭殺害的悲壯故事,歌頌了共産黨人為理想信念,不畏艱險、敢於犧牲的浩然正氣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音樂劇《火花》
演出單位:山西省歌舞劇院有限公司
劇情簡介:該劇是一個關於理想和青春的故事。作品通過對共産主義革命先驅高君宇短暫一生的追述,再現了他如“火花”“寶劍”一般的10年戰鬥歷程,輔以高君宇和石評梅聖潔而哀婉的愛情故事,展現了20世紀初那一代人追求理想的心路歷程。
歌劇《江姐》
演出單位:大同市歌舞劇院
劇情簡介:該劇根據長篇小説《紅岩》改編,描寫解放戰爭時期,我川東地區地下黨為配合我軍戰略反攻,解放全中國,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尖銳、複雜、激烈的鬥爭,着力塑造了江姐這一英雄形象,表現出革命烈士們堅貞不屈的大無畏精神,譜寫了一首激動人心的革命英雄主義讚歌。這部歌劇的創作吸取了地方語言、民歌、戲曲等藝術成分,形成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晉劇《戰地黃花》
演出單位:晉中市榆次區文化藝術活動中心
劇情簡介:該劇講述了抗戰時期華北新華日報社新聞戰士黃君玨的故事,歌頌了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為黨、為國、為民勇於犧牲的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太行奶娘》歌舞劇
演出單位:左權縣開花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劇情簡介:該劇講述了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在巍巍太行山上的左權縣,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129師司令部、新華日報社等150余個黨政軍機關在此駐紮5年之久。抗戰期間,當時只有7萬多人的左權縣全民參加抗戰,其中1萬人支前、1萬人參軍、1萬人壯烈犧牲,更有一大批婦女冒着生命危險,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博大的襟懷,甚至用生命精心喂養呵護了八路軍將士的後代,留下了一個個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太行奶娘。
《魏拯民》上黨落子
演出單位:長治市上黨落子劇團
劇情簡介:該劇講述了在全民族抗戰最危難之時,以魏拯民同志為代表的共産黨人,不僅帶領抗日聯軍活躍在白山黑水之間,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抗戰序曲,而且在無法和中央取得&&,孤懸一域的特殊情況下,依然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必勝信心,在東北廣袤的土地上,建立基層黨組織,為東北的抗日鬥爭甚至東北的解放戰爭種下了燎原的火種,真正體現了一個優秀共産黨員的堅定信念、無比忠誠和高潔品格,為後世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太行娘親》上黨梆子
演出單位:晉城市上黨梆子傳習所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有限公司
劇情簡介:該劇講述了1941年暮秋,太行山區柳樹村村民趙氏喜得孫子鐵蛋。正當趙氏請村民吃滿月酒時,鬼子突襲,抓走全村青年修築軍火庫。趙氏到後山溝換小米給兒媳梨花催奶,目睹了後山溝人因奶養八路軍孩子被鬼子屠村的駭人慘狀。回到家後同意收養八路軍王營長兒子鐵牛,讓兒媳梨花奶養。鬼子掃蕩,趙氏為保護鐵牛和全村人的性命,與鬼子周旋之後,與自己的親孫子鐵蛋被活埋枯井,英勇就義。
《中條山上黨旗紅》蒲劇
演出單位: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一團(原運城市蒲劇團)
劇情簡介:該劇講述了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王煥娥在山西晉南地區最早的共産黨人、河東“群眾領袖”嘉康傑引領下,走上革命道路,冒險掩護地下黨,參加黨的工作,繡黨旗、護黨旗,在這一過程中,丈夫、獨生子先後犧牲,而她最終成長為一名優秀共産黨員的感人故事,歌頌了王煥娥為革命舍小家顧大家的革命英雄主義,凸顯了人民群眾對黨堅定不移的信念與始終不渝的忠誠。該劇對當前加強黨員幹部理想信念教育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黃水謠》眉戶
演出單位:臨猗縣眉戶劇團
劇情簡介:新編眉戶現代戲《黃水謠》以華夏民族發源地、《黃河大合唱》創作素材和靈感的來源地——山西河東地區為背景,以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山西民族音樂人與河東民眾為原型,描寫了抗戰時期鄉村的一位小學音樂教師陳紀元,在中國共産黨的指引下,在抗戰史詩音樂《黃水謠》的感悟下,自覺參加抗日鬥爭的成長軌跡。該劇具有強烈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同時也是對發掘山西紅色文化、革命文化,弘揚山西文化,講好黃河故事的努力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