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不同時代的年輕人達成共振、共情、共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2/23 09:23:43
來源:新京報

讓不同時代的年輕人達成共振、共情、共鳴

字體:

  《守島人》用平實感人的鏡頭講述夫妻兩人在島上32年的生活。

  人物塑造

  讓“高偉正”變成身邊的普通人

  如今主旋律電影的人物,不再是片面追求“高偉正”的形象,而是回歸到了普通人的塑造。無論是《守島人》中的王繼才和王仕花夫婦,還是《中國醫生》中的醫務人員,他們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就連《革命者》中的主角,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李大釗,在片中都被塑造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充滿了煙火氣的農夫、父親和丈夫。

  飾演李大釗的演員張頌文説,讓他來演李大釗,一定塑造得有血有肉。片中出現了很多李大釗吃飯的戲,比如在早點攤前吃油條,和毛澤東吃火鍋等很生活化的場景。這是導演徐展雄一直強調的,不要把李大釗先生束之高閣,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人物,“要讓李大釗更有煙火氣,當客人吃了很多肉的時候,他也會心疼自己的錢。所有這些小細節,都在支撐我們想要做一個有血有肉的李大釗。”

  大部分觀眾知道李大釗是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産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但《革命者》為觀眾呈現了之前在影視作品中沒有見過的李大釗的一些生活中的側面。徐展雄説,大家可能沒有見過李大釗彈鋼琴,主創在搜集資料過程中,發現李大釗其實是會彈鋼琴的,他家裏有一架鋼琴,經常會彈給孩子們聽。觀眾也經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李大釗和陳獨秀、毛澤東、孫中山等人的戲,但可能沒見過他在農田裏和老農一起耕種是什麼樣的,而這些日常生活中充滿溫度的點滴正是《革命者》第一次呈現給觀眾的。

  注重生活描寫,講述平凡中的不平凡

  今年的主旋律電視劇作品早已不再板起嚴肅面孔,塑造幹癟的歷史人物,而是通過貼近群眾生活的表達,塑造有血有肉的“人”,讓觀眾接受他們的真實。

  首先是將普通人作為主角。《理想照耀中國》全劇40個故事中,不僅有鄧稼先、陳望道,也有下崗女工、快遞小哥。據總導演傅東育介紹,這些選題部分來自全網選題徵集活動,部分由主創團隊從人物的時代代表性、故事感染力等角度進行考量甄選而來。《我們的新時代》則選取了北京社區志願者、邊境排爆手、貴州青年村醫、浙江大學生村官、民間救援隊等基層黨員。其中,《騰飛》中的國産新支線飛機制造,《緊急營救》中的民間救援隊以及《排爆精英》中的邊境排爆手,是首次被搬上熒屏。而《山海情》更是講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該劇從引水難的基礎設施問題,以及村民不配合搬遷的情緒講起,將物質、精神多方面壓力帶給脫貧工作的困難,在家長裏短的表達中展開。而後,組織村民種植蘑菇發展生産、寧夏女工到福建工廠就業等接二連三的小故事,則進一步真實且接地氣地展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脫貧思路舉措,展現了脫貧工作裏動人的溫暖情懷。

  即便是講述偉人故事的《覺醒年代》、《功勳》等,也通過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試圖將歷史與生活的距離拉近。《覺醒年代》塑造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陳延年等一批志存高遠的革命先輩,但融入到特定環境中,竟也不顯得説教,能讓觀眾在歷史中毫無穿越感。據悉,導演張永新曾帶領主創查閱大量史實資料,試圖挖掘每一個歷史背後立體的人像,千方百計塑造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編劇龍平平也曾表示,如果只寫陳獨秀和李大釗的革命過程,那還是教科書的內容,而劇本則需要將他們的家庭生活、父子關係、朋友之間的友誼等拓展開來,有志同道合,也有矛盾衝突。恰恰是這些,才使故事好看。

  主流觀眾

  年輕人不會覺得悶,自然同頻共振

  年輕觀眾是當下電影市場的主流觀影群體,主旋律電影的創作在完成藝術表達的同時,如何與年輕觀眾的審美共情,成為大多數創作者面臨的問題。今年上映的幾部主旋律電影,比如《長津湖》《1921》《革命者》等,在完成電影的美學表達之外,也都與現在的年輕觀眾産生了共情,為他們的愛國情緒找到了合適出口,並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據資料記載,1921年“一大會議”的代表們,平均年齡僅有28歲。如果不算何叔衡與董必武兩位略微年長的代表,平均年齡僅有23歲。導演黃建新找到了今天與100年前的心理對接點,就是年輕、正青春,用正青春的角度來寫這段歷史。影片通過生動描繪一大代表們的生活細節,讓原本只在歷史書上讀到過的人物,變得有溫度、可感知。黃建新説,以往的主旋律電影有點理性,它給我們展示的人物就是在歷史節點上的性格色彩,而不是多面的,于是我們這次想表達角色原本二十出頭的自身魅力,比如三個年輕人會去大世界,開會時拍桌子瞪眼睛,這是他們旺盛的生命力和屬于青春的本能的生動性,我們希望通過影片中開天辟地的偉大事件和感人的藝術形象,與今天的年輕人同頻共振。

  《革命者》的主創也找到了打通觀眾情感的通道,監制管虎、導演徐展雄和主演張頌文在拍攝前就達成共識,要拍一部具備革命浪漫主義色彩的電影,讓很多90後、00後的觀眾觀看這類題材不會感到悶,是有它的美好,有它的美學意義在裏面的。

  大膽起用年輕演員,分配合適角色

  除了藝術創作上的守正創新,近幾年主旋律也逐漸在作品形式、主創陣容上實現大膽突破。不僅以單元劇、係列短劇等形式,集結了一眾影視劇的黃金班底,同時將這些創作者排列組合,為主旋律挖掘出多種表現風格。

  《功勳》選擇了單元劇形式,為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分別打造了6集故事。每個單元都選擇了當下市場風格截然不同的創作者,且注重“老中青”的搭配。例如《孫家棟的天路》單元選擇了《鶴唳華亭》的70後導演楊文軍搭配《穿越火線》的80後青年編劇徐速;《默默無聞張富清》選擇了《激情燃燒的歲月》導演康洪雷和編劇陳枰。也正因如此,《功勳》中可以看到倒敘、平鋪、報告劇、插敘等各種各樣的表現手法,讓主旋律作品更有新鮮感和觀賞性。

  “流量”也在今年主旋律作品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中不乏對年輕觀眾需求以及網絡關注熱度的考量,但青年演員同樣為主旋律帶來了不一樣的青春色彩。《我們的新時代》邀請了李雪健、劉敏濤、薩日娜等中老年戲骨,也選擇了白敬亭、吳倩、譚松韻等年輕演員來飾演大學生村官等角色。《理想照耀中國》集結了王凱、靳東、井柏然、趙麗穎等中青年演員,也匯集了張藝興、吳磊、王俊凱等一批90後、00後演員。據悉,《理想照耀中國》中的原型人物裏年輕人居多,例如王一博飾演的黃埔奇才蔣先雲只有20多歲;王俊凱主演的單元《遠方,不遠》不僅致敬了“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同時也結合了高考元素。年輕演員可以更好地幫助觀眾回到那個年代。總導演傅東育曾坦言,“我覺得年輕演員不是問題,這些年輕演員的呈現,我可以負責任地説,這是他們真正的表演狀態,他們是做得到的。”(記者 滕朝 張赫)

【糾錯】 【責任編輯:張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