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9/14 09:08:09
來源:北京晚報

指揮家李飚久違回歸“老本行” 現場分享打擊樂的奧秘

字體:

  説起打擊樂,有觀眾覺得,那可能是一支交響樂團裏最閒的聲部,但事實上,打擊樂的門道相當之多。9月11日,著名打擊樂演奏家、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李飚做客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為觀眾們分享了打擊樂器的魅力所在。

  “很多觀眾對打擊樂的印象是敲鑼打鼓。”李飚的切入點很“日常”。看似普通的打擊樂,其實有著異常久遠的歷史,“小提琴只誕生了幾百年,但幾千年前,我國就有了編鐘。”李飚介紹了打擊樂的大致沿革,比如,镲是最早進入管弦樂團的打擊樂器,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見證了定音鼓的巨大變革。此外,打擊樂器的種類極為繁多,且與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緊密相連:非洲有非洲鼓,我國新疆有手鼓,京劇表演中,鼓師至關重要,並形塑著國粹獨一無二的音樂神韻……“我演奏了四十多年打擊樂,但沒法具體説出會多少種樂器。”李飚説。打擊樂的色彩異常豐富,2018年,李飚在國家大劇院國際打擊樂節開幕音樂會上演奏了施萬特納的《打擊樂與管弦樂隊協奏曲》,僅在華彩片段就用到了23面大大小小的鼓。

  而説到國家大劇院的國際打擊樂節,李飚不免遺憾。自2010年起,李飚擔任國際打擊樂節的藝術總監,在每兩年舉辦一次的打擊樂盛會上,他邀請過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曾有一支樂團從委內瑞拉坐了36個小時飛機專程趕來。但受到疫情的影響,本該于去年舉辦的打擊樂節延期到今年,不久前再次因為疫情反覆而取消。活動現場,李飚終于回歸“老本行”,與兩位來自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同學合作了《追影》。

  《追影》用到了兩架馬林巴琴。這兩件樂器,讓李飚相當感慨。1982年,他到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求學時,學校的打擊樂可謂一窮二白,只有幾本古舊的樂譜,鼓面縫了又縫、補了又補,而這已然是國內頂尖音樂學府的狀況。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來到中國,漸漸打開了人們的視野。如今,中國打擊樂的發展早已一日千裏。“這兩位同學的演奏水準比我們當年強太多了。”同樣是十幾歲的年紀,那時的李飚剛剛知道什麼是馬林巴琴,現在的孩子們已經能演奏得相當嫺熟了。

  這兩年裏,李飚鮮少在舞臺

  上演奏打擊樂,也與就任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首席常任指揮的職位變動有關。從打擊樂演奏家到指揮家,轉變是否有些突然?李飚也現場解答了一些觀眾的疑惑。“指揮首先要是音樂家,站在舞臺上,他不能靠‘廣播體操’來帶領一支樂團。”李飚舉例,很多享譽世界的指揮大師,此前都是演奏家——托斯卡尼尼曾是大提琴手,巴倫博伊姆是傑出的鋼琴家,西蒙·拉特少年時代也學習打擊樂,“如果不學樂器,怎麼理解音樂?”打擊樂演奏家更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比如交響樂團中,定音鼓有“第二指揮”之稱,對節奏和平衡性要求極高,這是指揮家必備的品質。最後,李飚用了一句簡短卻不簡單的話語,來概括自己和一些同行的“轉身”:“從打擊樂到指揮,不是必然,但也不是偶然。”記者 高倩

【糾錯】 【責任編輯:饒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