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7/29 09:02:07
來源:北京晚報

《大決戰》“以人帶史”講述逆襲故事

字體:

電視劇《大決戰》日前在央視一套收官。127萬人與430萬人的兵力對比,小米加步槍對坦克飛機大炮的裝備代差,從軍事力量看,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大逆轉。歷史本身已然充滿曲折和戲劇性,電視劇《大決戰》從豐富、立體、多維度的視角出發,精確還原了這場波瀾壯闊的逆襲故事,在乾坤扭轉的戲劇空間裏做足了文章。

《大決戰》一開始,無論軍事層面還是社會層面,共産黨軍隊並無優勢可言,甚至處於被動之中。解放軍最初進入東北地區時,民眾並非竭誠歡迎,因為沒有建立過根據地,這裡缺乏群眾基礎,兵民關係稱不上融洽。因為戰鬥陷入僵局,解放軍補充的“新兵”士氣並不高漲,尤其是從國民黨部隊改編過來的戰士,有畏戰不前的現象。用這樣的筆觸拉開一場決定國家民族命運大決戰的帷幕,在以往的作品中並不多見,卻增強了可信度和真實感。

劇情從共産黨人的信仰傳承入手,電視劇開篇武雄關這個英雄人物的作用,正像困境中的一道光,用信仰的力量照亮身邊的人。無論是一出場就蜷縮在戰壕裏的落後戰士房天靜和王福民,還是在軍隊中混飯吃的老兵油子喬三本,他們都在這道信仰之光的照耀下,逐漸實現了成為一個真正解放軍戰士的熱血逆襲。在解放軍中,訴苦運動解決了“為誰當兵”“為什麼而戰”的問題。在農村,土改運動解決了群眾基礎的問題,廣大民眾認識到共産黨是為窮人打天下,軍民一片其樂融融。

三大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大決戰》在展現統帥人物運籌帷幄、扭轉乾坤的同時,更展現了千千萬萬普羅大眾對歷史的選擇和推動。劇中借由平凡英雄的經歷和成長,刻畫基層戰士的蛻變,塑造了具有真實感的人物群像,描寫了人民軍隊的建設過程。遼沈戰役最為關鍵的錦州一戰,劇情反映了國民黨軍隊派系複雜,不聽調遣,爭功諉過,而共産黨軍隊的凝聚力、戰鬥力不斷增長,國民黨部隊也被解放軍戰士大無畏的精神震懾,戰爭走向漸趨明朗,解放戰爭一步步轉入全面反攻的階段。

劇中實現逆襲的,還有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大決戰》描寫了解放戰爭時期社會各個階級、各個階層的生活和心態。張雲龍在劇中飾演的青年學生林稚文,一開始對這場關係到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決戰有一種自己能夠置身事外的錯覺,直到後來他發現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逐漸意識到自己應該為國家的救亡付出一份努力,雖然家人傾盡財産打點他去美國,但林稚文最終決心留下來,讓這個世界有所改變。這樣的角色雖然是沒有歷史原型的虛構人物,卻代表着在大時代背景下,一群從書齋裏走出來的年輕人逐漸醒悟的過程,這種歷史劇中的小人物也具有映照當下的穿透力。

隨着劇情推進,觀眾還認識了很多隱蔽戰線上的英雄。中共插入國民黨內部的紅色間諜郭汝瑰,以國防部作戰廳廳長的身份經常給蔣介石分析軍情。他不但為中共方面提供絕密情況,還助長蔣介石的瞎指揮,一面為國府“運籌帷幄”,一面卻讓中共決勝千里之外。淮海戰役中,粟裕和劉鄧大軍已經對杜聿明率領的十二兵團形成了包圍態勢,蔣介石無奈做出了撤退的決定,郭汝瑰作為國民黨作戰廳廳長制定了撤退計劃,並且秘密報給了我方。然而“戰神”粟裕憑藉對杜聿明的了解,卻放棄了郭汝瑰的情報,堅持自己的判斷,沒想到反而識破了杜聿明試探郭汝瑰的詭計,救了郭汝瑰一命。這段戰爭劇中插入的諜戰逆襲片段,同樣講得跌宕起伏。

客觀敘事是電視劇《大決戰》繼承電影《大決戰》創作思路的鮮明特徵。劇中,杜聿明等國軍將領都被塑造得有血有肉,更多是以悲劇人物來刻畫,構成了歷史洪流中的鏡鑒和省思。電視劇尾聲,平津戰役的劇情主線一方面集中在敵我對抗的演變過程,同時着重刻畫了傅作義的轉化,劇情細緻描寫了這個人物思想鬥爭的複雜過程。平津戰役過程中,傅作義雖然不斷和解放軍和談,但又出於自己一方的考慮,始終猶猶豫豫,抱着保存實力的想法。毛澤東洞察傅作義的想法,從打掉傅作義經營多年的嫡系35軍到解放天津,一步一步擊垮傅作義。經歷這一切之後,在和女兒的對話中,傅作義終於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只是自家的幸福,而共産黨要實現的是全中國的幸福,由此邁出了人物思想轉化的關鍵一步。

在創作上,《大決戰》全劇把“以人帶史”作為藝術架構的核心,將大大小小的人物落實到歷史情境中去引發思考,不僅梳理了人物命運與歷史軌跡,更能讓人感受到信仰的感召力,以及人心向背對戰爭走向的巨大意義,讓觀眾對共産黨人憑藉心中信仰最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實現逆襲的根本原因,有了深入的認知。記者 邱偉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