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7/15 08:23:29
來源:新京報

譚維維:不做流量歌手,做個質量歌手也挺好

字體:

從《譚某某》到《3811》,譚維維始終堅持敢唱敢言的風格。

  “20多歲的時候,我一定很羨慕現在的狀態,成熟、柔軟。”38歲的譚維維對年齡壓力不再敏感,開始懂得欣賞不同年齡階段的美好。她形容自己的性格天生剛強,從小就嚮往能成為一個柔軟的人,最終是生活和愛情讓她變成了曾經期待的模樣。
  柔軟不意味着圓滑,她在音樂上依然敢想敢唱敢表達。相較於11年前直抒胸臆引發爭議的歌曲《譚某某》,她在去年底發布的專輯《3811》裏,通過11個故事投射出女性的社會境遇,在音樂表達上鋒芒依舊,態度甚至更加鋒利。這張專輯發布後未能立即在市場上激起足夠大的“水花”,但其引發的關於女性話題的討論迴響綿長,並且還為她贏得了主流音樂獎項的認可——今年5月,她憑藉《3811》入圍第32屆金曲獎“最佳華語女歌手”。
  柔軟,並未改變她一貫直爽的性格。譚維維説自己出道至今最大的變化是“長大了”,現在不太可能再像《譚某某》那樣去表達一種觀點,而是會思考:如果不像那樣表達,採用別的方式是否依然可以做到像刀子一樣鋒利,一樣可以抓住重點和核心?但她從不後悔年輕時的簡單直接:“每個人都會感謝過去那個不堪的自己,反正我是感謝的。但我一點兒不後悔,沒有那個樣子的我,就不會有現在這個樣子的我。正如我也不認為,現在的我是個‘老油條’。”

譚維維曾為尋找風格而陷入糾結。

  柔軟 VS 鋒利
  2006年參加《超級女聲》的譚維維,24歲,給人的印像是個實力強,個性也強的女孩。唱功出類拔萃,為人敢愛敢恨,驕傲、倔強全寫在臉上,為此承受輿論壓力也無所畏懼。四年後(2010年)推出的專輯《譚某某》裏,她更是將敢唱敢言發揮到了極致。歌詞裏極盡自嘲,但銳利的詞鋒掃過他人,引發了巨大的爭議。這個階段的譚維維,像一把剛淬煉出爐的雙刃劍,披荊斬棘的同時難免傷及自身。相比之下,現階段因生活和愛情變得柔軟的譚維維,仿佛配了把劍鞘,外表溫和,內裏鋒利如故。
  去年,38歲的譚維維推出了聚焦女性群體的新專輯《3811》,不像《譚某某》那麼直白直接,力量和鋒芒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再寫《譚某某》不意味沒觀點
  “高懸的耳環,犯了什麼賤?我花枝要招展,你道貌要岸然,看誰更膚淺。把這顆良心分兩半,一半喂禽獸,一半千金不換。”這是《3811》專輯裏《錢夫人》的歌詞,用游戲人物錢夫人的口吻,回應了社會上對女性追求物質消費的偏見。歌曲《小娟(化名)》則以社會新聞裏被隱去姓名的女性受害者作為講述對象——“衝進下水道,從婚房沉入河床。塞滿行李箱,陽&上冰櫃冷藏……”對真實事件的描述,比情緒宣泄更具感染力,也更精準地傳遞出了創作者的想法。
  如今,《3811》在豆瓣上獲得8.9的高分,引發的關於女性社會處境的討論仍在繼續。今年5月,譚維維憑藉該專輯入圍了第32屆金曲獎“最佳華語女歌手”。
  從《譚某某》到《3811》,從直抒胸臆到有技巧地表達,從觀照自身情緒到為與自己密切相關的社會群體發聲,譚維維把這種音樂創作上的變化歸為成長。“我現在可能不會再像《譚某某》那樣去表達一個觀點,但不代表我沒有觀點,這完全是兩回事。”
  她也坦承,當時《譚某某》受到的強烈批評對她産生了很大影響。雖然沒有後悔過,但她開始反思自己的表達方式。“慢慢長大之後,我會反思,如果不像那樣(《譚某某》)表達,採用別的方式是否依然可以做到像刀子一樣鋒利,一樣可以抓住重點和核心?隨着自己的成長,我對這些事情有了不同層面的認知。我不認為一些外化的表達,就是所謂的‘搖滾’和‘有個性’。至於別人怎麼想,我很難去跟每個人解釋,還是做好自己吧。”
  成長也包括對自己能力邊界的認知。在譚維維看來,比起作曲,中國人更在乎一首歌的歌詞。準確地説,是更在乎歌詞所講述的內容。她以前習慣於記錄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在創作歌詞的時候寫進去,比如《譚某某》她就參與了作詞。但現在意識到,以自己目前寫詞的水平,還不足以通過歌詞更好地傳遞出想表達的內容。“所以我會求助於詞人,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
  80後女詞人尹約就是《3811》主要詞作者之一,她負責了《小娟(化名)》等五首歌曲的歌詞創作。譚維維這樣描述她們的合作:“確定選題後,我會跟詞作者討論,各自表達想法。《小娟(化名)》創作之前我和尹約聊了很多,也蒐集了很多新聞素材。她只用了一個小時就寫出來了。”

譚維維此前和譚盾合作了歌劇《慈悲頌》。

  困頓時刻,找不到風格和自己
  超級女聲、民族歌手、搖滾音樂人,這些差距極大的標籤,一起出現在譚維維的身上卻毫不違和。什麼都能唱,固然是歌手能力的體現,但譚維維也因為缺少鮮明的、固定的個人風格飽受困擾。“在我更年輕的時候,特別在乎特別糾結,每天想的事兒就是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風格。結果變成為了找風格而找風格,找到最後發現我就是一個沒有風格的人。”
  遍尋不到自己的風格,加上“超女”高關注度帶來的壓力,譚維維在28歲經歷了人生最黑暗的時期。也是在28歲那年,《譚某某》發布,巨大的爭議聲把她淹沒。她曾提到,那段時間開車經過盤山公路,都會抑制不住想要衝下去。她告訴新京報記者,從“超女”比賽結束到28歲那段時間,她不僅找不到風格,也找不到自己。“舉棋不定,很困頓,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幹什麼。現在來看特別矯情。但我當時太在乎了,在乎的點已經不是音樂本身,而是一些外化的東西——今天我來了多少粉絲?台下我的燈牌怎麼那麼少啊,好沒有面子……走錯了方向,關注錯了地方,完全不能自得其樂。自己讓自己極其痛苦,其實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成長,就是與擰巴的自己和解。走出最黑暗時期,譚維維突然意識到,尋找風格也不是那麼的重要。她不再糾結於自己到底是搖滾歌手還是民族歌手,而是從另一個角度認同自我:“能唱,那不是老天給我的福氣嗎?”作為歌手,把每首音樂作品認真完成;作為音樂人,講述自己和周圍的人關注的事情,盡己所能地為一小部分人發聲,就很好了。“以前看事情,不是左就是右,不是前就是後,認為只有一二三和八九十。成長的有趣之處在於,我發現了中間部分,原來四五六有它們的美好。”
  對抗,會讓所有人都不舒服
  譚維維是家中獨女,但從小不嬌寵,反而像男孩子一樣直爽仗義。父親去世後,16歲的她成了家裏的主心骨。她形容自己天生性格剛強,但一直期待成為一個柔軟的人。不過,對譚維維而言,“柔軟”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直到近些年才達成所願。“我20多歲的時候,一定很羨慕現在的年齡狀態,成熟、柔軟。是生活和愛情讓我變得柔軟了。”2016年,她接受台灣演員陳亦飛的求婚,步入婚姻。“幸福的兩性關係會讓人覺得心裏很甜、很有愛。一個人如果被愛包裹着,一定會變得更加柔軟溫和,也會更愛自己。”
  被愛包裹着的譚維維,對外界不再保持抵觸對抗的姿態。“因為我不斷被愛,才有能力去愛自己和他人、去接受和傾聽別人的看法。”以前她看到網上的負面評價,會接受不了,會很難過,甚至會哭,聽不進任何意見和建議。現在看到負面評論,她會調侃:“哎,為什麼這麼説?好有意思,聊會兒吧。”她可以一笑而過,會去思考背後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傷心和抵觸。“對抗是最難受的,不僅自己難受,也會讓所有的人都不舒服。”正因為享受現在成熟、柔軟的階段,她對年齡增長帶給女性的壓力不再敏感,“每個年齡階段的奇妙是無法預估和想象的,也是別人無法體會的”。


  質量 VS 流量
  去年年底,專輯《3811》上線之初,譚維維因為在社交&&感慨“羨慕流量歌手”上了熱搜。曾經國民選秀節目的亞軍、當之無愧的“頂流”,出道後不接受流量的“裹挾”,以能在音樂上灑脫做自己而自豪,最終卻不得不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承認自己羨慕流量歌手。更有意思的是,她傾注心血的新作未能獲得期待的關注度,倒是這番感慨的言論上了熱搜。
  明星還是作品,流量還是質量,整個事件就像充滿矛盾和悖論的幽默小品,背後是快速嬗變的時代和身處其中的無奈與無所適從。譚維維説,現在能有一個舞&讓她把作品好好地展現,就很幸福了,至於有多少人喜歡,已經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流量是時代的産物,總會翻篇的
  “流量是時代的産物,時代往前走,總會翻篇的。你越想抓住流量,實際上永遠抓不住。”譚維維切身感受到,如今已經不是一首歌能火一個歌手的時代了。但作為音樂人,不斷去創作一定是沒錯的,不能做流量歌手,做個質量歌手也挺好。
  譚維維對互聯網世界不太熟悉,平時只會用微信和微博,發了新專輯還想著去電台打歌,並不清楚電台、電視台的打歌節目已經凋零殆盡。短視頻App成為新一代年輕音樂人發布作品、與受眾交流的主要&&。她手機裏現在還沒有短視頻App,但她願意去了解。“既然它已經成為大家喜歡的方式,我肯定會去了解。能否適應得,還得看個人。”
  不過,譚維維也發現,年輕一代音樂人,創作和表達的方式完全不一樣了。她對一個在B站發表歌曲的高中女生印象深刻。“她就用手機上的Garageband(庫樂隊)做出的這首歌。創作方法完全不像我們,需要先有個固定的框架,前奏、A段、B段,有個‘橋’、有副歌……她是先有旋律,可能只重復三句歌詞,寫出來的歌曲依然很好聽。這讓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更加直接。”譚維維推斷,這位UP主是從小聽不同類別的音樂成長起來的,而自己這代人小時候大都只能聽同一種類別的音樂。“我非常喜歡和欣賞這些年輕音樂人。但我自己的創作方式,短時間內還不太可能受到他們影響。”


  音樂沒人喜歡,一定是自己的問題
  第32屆金曲獎今年5月公布提名,譚維維憑藉《3811》入圍“最佳華語女歌手”。接受新京報專訪時她&&,經過幾個月的沉澱,她開始理性分析這張專輯的優缺點,剖析作品不受市場“待見”時自己的心理變化。“我還是有點兒虛榮吧,發了新歌會去看反饋,發現原來大家真的沒關注,我會想是不是我的音樂做得不好。”
  音樂作品反饋未達預期,首先反省是否自己做得不夠好,這並不像那個一貫自信的譚維維。但譚維維説,“自信”只是大家看到的表象,她認為《3811》無論從製作精良方面還是內容傳遞極致程度上,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我之前有幸跟譚盾老師合作了歌劇(《慈悲頌》),並參加了德國德累斯頓古典音樂節開幕式,觀看了很多古典音樂的劇作。當時就有很深的感慨,如果我們的音樂沒有人喜歡,一定是自己的問題。”譚維維自評《3811》在職業生涯裏算比較好的,但和別人的一些優質作品相比,還做得不夠好。“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新歌在不同媒介發布,聽眾為什麼選擇聽你的歌?時代已經往前走了,我們必須做出一些新的嘗試和改變。”
  新的嘗試,包括以其他音樂形式繼續講述女性故事。譚維維透露,她正在籌備《3811》音樂舞&劇,她本人將在其中出演“譚艷梅”一角。“譚艷梅”是譚維維出生前,父親原本給她取的名字,最終並沒有採用。它也是《3811》專輯裏的最後一首歌,歌中的“譚艷梅”是另一個時空裏的譚維維。“導演希望我在音樂劇裏也出演一個角色,那譚艷梅就是最接近的一個。如果你現在問我想過什麼樣的人生,那就是音樂劇裏譚艷梅那樣的。”
  采寫/記者 楊蓮潔
  攝影/記者 郭延冰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