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之旅|天山腳下的“零碳樣本”-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25 15:55:16
來源:新華網

碳索之旅|天山腳下的“零碳樣本”

字體:

  編者按:當“雙碳”承諾化作神州大地的綠色脈動,一場關乎未來的變革正在悄然生長。《碳索之旅》以鏡頭為筆,深入零碳園區、零碳工廠等“雙碳”承諾踐行前沿陣地,解碼中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實踐密碼。我們記錄前沿科技的落地生根,也跟進先進模式的創新演繹。跟隨《碳索之旅》,一同見證綠色中國的崛起之路,共赴這場跨越時代的綠色之約。

  在第13個全國低碳日到來之際,《碳索之旅》走進了天山腳下、戈壁灘上的零碳天然氣站場。

  新華網北京6月25日電(記者吳曄、索煒、張昊哲)6月,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標準體系建設方案》,提出:“重點加快制定零碳工廠、零碳園區、低碳城市評價導則,研究與制定工廠、企業、園區低碳/零碳聲明及活動碳中和認證的流程和規範,加強與全球品牌企業所採納的企業凈零排放承諾、企業碳中和目標等標準的銜接。”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零碳園區”一詞。自此,零碳工廠、零碳園區的建設就按下了“快進”鍵。

  在無垠戈壁的蒼黃褶皺間,管道在沙海下舒展。在天然氣年輸送能力達600億立方米的西氣東輸站場裏,一場顛覆傳統能源生産方式的變革正在天山腳下生根發芽。

  這裡是國家管網集團西部管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西部管道公司”)烏魯木齊作業區(以下簡稱“作業區”),它是西氣東輸二線、三線新疆段的重要節點,如今這裡多了一張新名片:全國首個長輸天然氣管道零碳工廠。2023年12月,該公司通過中國船級社“零碳工廠”二星認證,為能源基礎設施轉型提供了可複製的實踐樣本。

  近日,新華網記者走進了作業區,對這裡的“零碳奧秘”展開深度探訪。

 技術破局:從“放空燃燒”到“應收盡收”

  如何“馴服”點火放空産生的碳排放?作業區內的一台撬裝設備正悄然改寫着天然氣管輸行業的碳排放邏輯。

  “這是我們的‘黑科技’——放空回收裝置,我們在三類放空場景實現了天然氣應收盡收。”國家管網集團西部管道公司烏魯木齊作業區黨支部書記范鐘文介紹。

  過去機組停機檢修時,管道內天然氣只能點火放空,既浪費資源又增加碳排放。有了這&放空回收裝置,壓縮機運行時産生的幹氣密封泄漏氣、機組盤車放空氣、維檢修放空氣通過專用管道接入回收系統可以實現應收盡收。

  范鐘文算了一筆賬,自設備2023年10月26日在作業區投産以來,該項技術已經累計回收天然氣 31萬立方米,創造經濟效益91萬元;每回收1萬立方米天然氣,相當於減少14.6噸二氧化碳排放。此外,技術團隊通過優化臥式過濾器和氣液聚結器濾芯更換作業工藝,單次作業可減少 3000立方米天然氣放空。這筆賬既是精準的經濟賬,更是厚重的環保賬。

  這僅僅是國家管網集團的一個天然氣站場的零碳實踐,放空回收技術如果被天然氣管輸行業大規模推廣使用,將成為行業探索循環經濟和“零碳”未來的重要抓手。

  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傑認為,國家管網集團通過技術節能改造將甲烷氣進行有效回收的實踐,是行業裏“第一個吃螃蟹”的壓氣站示範,在減碳方面做出了貢獻,很具示範意義。

  電氣化革命:綠電驅動戈壁“能量心臟”

  一場能源結構的顛覆性改造在此同步推進:

  作業區下定決心改頭換面。2022年,作業區從拆除2&燃氣鍋爐,替換為電鍋爐與儲水式電熱水器,同時在生活用電方面,將廚房燃氣灶實施電氣化改造,年節約天然氣可以達到8.2萬立方米。張傑&&:“該作業區的電氣化涵蓋到氣改電、供熱等多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

  不僅如此,眾多設備的能效也得到顯著提升。856 套智能節能燈具讓照明能耗直降60.5%,58&高效電機每年節電15%……這些數據勾勒出一幅“技術節能與結構減碳”並行的綠色轉型圖譜。不同場所照明分級,壓縮機組廠房照明分區開關……一系列組合措施在降低能耗的同時,也為工作區帶來了切實的降本增效成果。

  變革的核心在於綠電消納。依託達坂城風電資源,作業區整合風電、光伏等多元能源,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年消納綠電能力提升至53%以上。而在即將投産的余壓發電項目加持下,這片戈壁將年增864萬千瓦時清潔電力。

  戈壁灘中,勃勃生機在冷峻的工業基礎設施中煥發。作業區優先種植了本土植物,室外透水地面面積佔室外總面積的比例大於30%,綠色與工業在此和諧共生。

  數字大腦:給設備裝上“綠色導航”

  中控室內,巨幅屏幕上實時跳動着全站能耗數據。

  借助這個能耗數據管理&&,作業區已經實現了設備監測從“人工巡檢”到“智能預判”的跨越升級。

  “傳統的管理,是‘人盯’,以管道巡護為例,需要人加車大量地在線路上跑,現在通過攝像頭、無人機新技術,實現了‘人工智能+’巡檢模式。”國家管網集團西部管道公司副總經理付明福介紹,如今,作業區智能巡檢覆蓋率已實現 100%,故障處理效率提升 50%以上。

  數字化建設在創新生産運營模式的同時,如何成為“零碳工廠”的核心支撐?

  “我們打通了生産業務各個系統海量的數據。”范鐘文介紹,通過&&上實時流轉的數據,作業區能夠實時優化生産布局、篩選低碳原料、將減碳措施嵌入生産全流程;同時,進行數字化合規管理,形成了“制度-技術-執行”的閉環。

  這種“數字大腦”的構建,讓“零碳”認證不再是突擊達標,而是融入日常運營的管理基因。正如范鐘文所言,大數據正在為設備裝上“智能體檢儀”,為整個企業裝上“綠

  色導航系統”。

 央企擔當:從“抵觸”到“主動求變”的轉型樣本

  改革不僅是生産方式的革新,也帶來人心的轉變。

  “試點初期,很多人抵觸——運行二三十年的管道,好好的為什麼要折騰?”付明福坦言,寒冬中調試設備、重構作業流程的艱辛,讓團隊一度陷入猶豫。但當看到天然氣回收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後,質疑轉化為了動力,大家真切覺得付出是值得的。

  在張傑看來,該作業區轉型的深層價值在於,它為國家管網數百個作業區驗證了零碳模式是可以實現“雙贏”的。

  站在風電場銀白色葉輪陣列下,付明福指向遠方:“零碳工廠不是終點,而是綠色轉型的起點。”作業區的“零碳”經驗正在快速裂變、複製。

  當余壓發電年內落戶作業區,每年貢獻 864 萬千瓦時清潔電力,這個戈壁站場正在用行動證明:傳統能源企業不僅能成為碳減排的主體,也能成為綠色能源的創造者。

  更具前瞻性的能源基建“零碳”賦能正在路上。着眼於新能源的快速發展與需求量快速增加的趨勢,作業區正在探索未來利用富餘管容實現氫氣、氨甲醇等新型能源的運輸,開拓綠色發展新路徑。

  在“雙碳”目標縱深推進的今天,作業區的探索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傳統産業的綠色轉型,從來不是對既有模式的修修補補,而是一場涉及技術、管理、理念等維度的全方位變革。

  “我們計劃將燃驅改成電驅,將機組自用的天然氣節省下來輸送到下游用戶,同時充分消納目前富餘的光伏風電新能源。”付明福説,“下一步我們將全面推廣天然氣移動放空回收技術,把計劃性檢修放空的天然氣全部回收,同時拉動移動回收設備技術升級、産業迭代。”

  從一條管道開始,“零碳”基因已隨西氣東輸的脈搏傳向遠方。

【糾錯】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