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記者索煒、石海平)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與中國“雙碳”目標的雙重驅動下,天然氣與氫能的融合互補正共同支撐着能源系統從高排放向零碳的躍遷。
圖為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鞠曉鋒在展&上向觀眾作介紹。
第29屆世界燃氣大會(WGC2025)期間,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鞠曉鋒向新華網系統闡述了公司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技術突破、産業協同與國際化布局,展現了一條“裝備+工藝+服務”深度融合的低碳轉型路徑。
“作為行業的領頭企業,我們堅持以‘國家有需要,行業有痛點,中集有優勢’為業務創新突破的首要原則,持續投入資源去解決行業痛點,助力行業發展。”
變廢為寶:焦爐尾氣撬動鋼鐵行業綠色革命
鋼鐵行業作為碳排放大戶,如何實現綠色轉身?中集安瑞科助力鋼廠將工業廢氣轉化為清潔能源。
鞠曉鋒提到,目前摻氫試點、生物天然氣等領域的探索不斷增多,天然氣與新能源的協同定位也日益清晰。中集安瑞科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積極與鞍鋼集團、首鋼集團等鋼鐵企業開展 “鋼焦一體化” 業務。
“鋼廠焦爐尾氣一般是排放到空氣中,如今通過我們的關鍵裝備加核心工藝,將焦爐氣轉化為天然氣和氫氣,既解決環保難題,又變廢為寶創造價值。”鞠曉鋒以鞍鋼和中集合資的營口項目為例,該項目每年可處理焦爐尾氣2.4億立方米,LNG産能達到10萬噸,氫氣年産能1.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20萬噸。這一模式正在凌鋼、水鋼快速複製,而且在由國內走向國際,目前,在東南亞某工業園區的焦爐氣聯産氫氣LNG的項目也正在推動中。
技術矩陣:以自主創新驅動方案迭代
當前,從趨勢上看,天然氣作為過渡能源的角色進一步強化。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應用前,其應用在工業、交通、發電領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還會大幅增長;與此同時,在綠色低碳技術深度融合背景下,行業將更注重甲烷減排、碳捕集利用(CCUS)、生物質燃氣、氫能摻混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動燃氣産業鏈的凈零排放。第三,燃氣網絡與可再生能源、氫能等協同發展的模式將成為主流,智慧管網、數字化調度系統以及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將大幅提升行業效率與安全性,這是鞠曉鋒的判斷。
在他看來,裝備與工藝的自主創新是抓住機遇的關鍵手段。隨着國際化合作窗口的不斷擴大和燃氣下鄉、城市燃氣老舊管網改造、氫能産業頂層設計等政策驅動下的市場擴容,未來市場空間巨大。
中集安瑞科全面打造依託“關鍵裝備+核心工藝+綜合服務”的數智化一體産業互動增值業態,致力於成為科技型低碳智慧新能解決方案綜合服務商,以天然氣和氫能雙賽道助力碳中和,為客戶提供制儲運加用全産業鏈解決方案。“其實我們很多解決方案,在國外有很多應用場景就在結合。”鞠曉鋒説。
圖為中集安瑞科部分關鍵裝備(模型)亮相第29屆世界燃氣大會(WGC2025)
目前,中集安瑞科已構建覆蓋天然氣、氫能、甲醇等領域的全産業鏈技術矩陣,本次WGC2025期間,中集安瑞科也攜主要技術創新方案亮相,主要包括:
天然氣裝備——全球首制立式LNG雙耳船用燃料罐、高錳鋼船用燃料罐打破國外壟斷; 天然氣加注船市佔率居於行業前茅。
氫能裝備——國內首個400立方米液氫球罐,儲氫球罐服務華電、金風等頭部企業;
數智化&&——鞍集新能源項目通過智能互&&統實現全自動化生産與碳排管理,運營效率提升30%,事故率下降90%。
鞠曉鋒透露,公司旗下公司中集數能科技持續致力於推動AI與能源裝備深度融合,目標是打造“智慧能源大腦”。
“我們將繼續應用産品來驅動不斷的迭代,通過天然氣跟氫能這兩個能源的協同發展,加速構建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體系,為全球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終極解決方案”。
農村能源革命:微管網惠及百萬家庭
“農村能源清潔化是國家‘雙碳’目標的重要一環,中集安瑞科的LPG(液化石油氣)微管網解決方案,正是針對農村用氣‘最後一公里’難題的創新實踐。”
針對農村用氣分散、成本高等痛點,中集安瑞科推出LPG微管網解決方案,通過模塊化儲供設施和智能輸配技術,依託物聯網實時監控、村級安全網格和成本共擔機制,推動LPG與光伏制氫、生物質等耦合,“一村一策”快速覆蓋了全國20余個省份,在實現百萬農村家庭低成本安全用氣的同時,大幅度貢獻農村地區碳減排。
鞠曉鋒舉例稱,在某大學食堂,傳統液化氣鋼瓶被配置智能遠傳監控裝備的固定式噸罐替代,後&實時監控溫度、壓力、泄漏等數據,使得該校食堂用氣成本下降15%;在新疆,30多家庫爾勒香梨發泡網套工廠用微管網供氣,大大提升了供氣效率,也提高了當地發泡業的安全生産水平。“目前微管網作為助力鄉村建設的重要解決方案,正由中集安瑞科旗下公司荊門宏圖的專業團隊在向全國推廣中。”鞠曉鋒&&。
出海新範式:中國技術支撐全球能源轉型
“中國燃氣裝備正從‘跟跑者’變為‘規則制定者’。”鞠曉鋒用一組數據印證:中集安瑞科海外業務佔比超40%,在50余個國家和地區落地項目,從尼日利亞最大天然氣液化工廠,到馬爾代夫島嶼清潔發電方案,中國技術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撐。
“標準是未來競爭的核心”。鞠曉鋒&&,公司積極參與高壓、低溫領域氫能産品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的制定,下屬公司氣體機械、南通能源、聖達因已參與如《車用壓縮氫氣塑料內膽碳纖維全纏繞氣瓶》《加氫站用儲氫壓力容器》的國家標準;《移動式真空絕熱液氫壓力容器》《壓縮氫氣鋁內膽碳纖維全纏繞瓶式集裝箱》的行業標準、《移動式真空絕熱液氫壓力容器專項技術要求》《固定式真空絕熱液氫壓力容器專項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等標準的制定。其中,多個標準在國外被認可。
對於提升我國天然氣領域的國際話語權,鞠曉鋒&&,要堅持技術創新與開放合作雙輪驅動。
中集安瑞科在技術創新層面,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突破LNG産業鏈核心技術,包括超大型儲罐、浮式液化裝置(FLNG)和低碳液化工藝,以降低綜合成本;二是推動儲運智能化,通過物聯網、數字孿生技術優化效率與安全性;三是布局氫能、生物甲烷等低碳氣體技術,構建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體系。“中集安瑞科已在模塊化裝備、清潔能源核心工藝等領域形成自主知識産權,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低碳解決方案。”
圖為中集安瑞科展&。
未來,技術引領與協同合作仍將是核心。從鋼廠廢氣資源化利用到液氫儲運技術突破,從農村微管網的鋪設到國際標準共建,中集安瑞科以技術創新與生態協同,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能源轉型路徑。鞠曉鋒&&,希望通過打造“關鍵裝備+核心工藝+綜合服務”的數智一體産業互動增值業態,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貢獻中集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