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SA 2024儲能産業盤點:全球儲能競爭加劇,産業鏈加速重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24 18:10:43
來源:新華網

CNESA 2024儲能産業盤點:全球儲能競爭加劇,産業鏈加速重構

字體:

  2024年,新型儲能的定位已悄然發生質變。政策上,新型儲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重要程度和價值定位已提升至更高層面。規模上,新型儲能累計裝機首次超過抽水蓄能,成為電力系統中繼火電之後的第二大靈活性調節資源。效用上,新型儲能的保供與促消納價值在多個省級電網集中調用試驗中得到驗證。

  但另一方面,儲能行業從業者面臨更加白熱化的競爭。激烈競爭滲透到産業的各個環節。

  縱觀2024年,儲能聯盟從以下九個角度盤點過去一年産業發展特徵和態勢。

  01新型儲能累計裝機達78.3GW,首超抽水蓄能

  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我國電力儲能累計裝機超百吉瓦,達到137.9GW。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首次超過抽水蓄能,達到78.3GW/184.2GWh,功率/能量規模同比增長126.5%/147.5%。

  2024年,中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 43.7GW/109.8GWh,同比增長103%/136%,新增投運裝機規模首超百吉瓦時。從項目規模等級來看,近200個百兆瓦級項目實現投運,同比增長67%。從技術路線來看,鋰電佔比與2023年同期相比變化不大;多種百兆瓦和百兆瓦時級非鋰儲能技術並網運行,實現應用突破。從應用區域來看,新疆和內蒙古分列新增並網能量和功率裝機規模全國第一,內蒙古成為全國首個累計裝機突破10GW的省份。

  02儲能保供應與促消納價值顯著提升

  多地集中調用新型儲能,成功驗證新型儲能的保供和新能源消納價值。國網華北分部、國網華東分部、國網華中分部、國網西北分部均開展了新型儲能大規模集中調用,在新能源大發時段集中充電,在晚高峰時段集中放電,最大充放電能力均可達總額定功率的80%以上。在平衡較為緊張的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內蒙古等省(區),新型儲能最大頂峰同時率均達到90%以上。廣東省多座獨立儲能電站每天“兩充兩放”高頻次響應電網調度要求,有效夯實了全省電力保障能力。

  新型儲能調用方式持續改善,利用水平逐步提升。《關於促進新型儲能並網和調度運用的通知》(國能發科技規〔2024〕26號)印發以來,國網和南網經營區分別&&新型儲能並網及調度運行的相關政策,對新型儲能並網服務流程、調度運行機制做出明確規定。系列政策文件&&對提升兩網經營區的儲能利用小時數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根據電網企業統計數據,國網經營區2024年上半年新型儲能等效利用小時數較2023年上半年提高100%;南網經營區2024年上半年新型儲能等效利用小時數已接近2023年全年調用水平。

  03政策環境持續向好,部分關鍵機制仍需補足

  2024年,我國共發布770項儲能相關政策,其中國家層面政策77項,廣東、安徽、河南和江蘇發布政策數量最多。所發布政策主要集中在發展規劃、新能源配儲、電力市場和補貼類政策。

  部分省份“十四五”儲能規劃目標提前完成。據CNESA全球數據庫統計,全國有26個省市制定了到2025年的裝機目標,總規模達到86.6GW。截止到2024年底,其中有8個省份已經提前完成規劃目標。

  全國統一電力市場1+N體系初步建成。2024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0號令《電力市場運行規則》,逐步構建起全國統一電力市場“1+N”的規則體系。國家頂層政策中明確了儲能的市場主體地位,規範了儲能參與各類市場的規則條件,為新型儲能市場化、商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11月發布的《關於支持電力領域新型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儲能作為新型經營主體之一,明確與其他市場主體享有平等的市場地位,並提出在新能源直供、現貨市場出清節點向更低電壓等級延伸等方面開展探索,給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電力現貨市場進程加速,儲能參與市場機遇與風險並存。2024年各地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全面加速,對儲能參與現貨市場進一步開放。山西、廣東、山東、甘肅、省間現貨市場陸續轉入正式運行,蒙西已實現全年連續結算。

  從具體規則來看,儲能參與市場交易機制更靈活。多地允許儲能自主選擇參與模式,逐漸向“報量報價”模式過渡;安徽縮短實時市場出清周期,形成5分鐘的節點電價,利好儲能發揮靈活調節作用;廣東、甘肅、山西等地允許儲能同時參與現貨和調頻市場,有利於儲能基於分時段、分容量的一體多用、分時復用商業模式。

  從價格機制來看,山東和浙江設置了負電價,尤其是浙江出清價格區間為-200元/MWh至1200元/MWh,將有助於拉大峰谷價差,激勵儲能發揮促消納和保供的作用。山東、山西、浙江、遼寧、湖北、重慶等地明確二級價格機制,在維護市場秩序的同時,保留一定的電價波動空間,使得儲能仍可以通過價差套利,發揮價格調節供需的作用。

  在最新發布的《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優化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中,將新型儲能與抽蓄和火電並列為電力系統調節資源,並提出在現貨市場連續運行地區,加快建立市場化容量補償機制。我們建議應盡快建立統一的容量補償機制,按照“同質同價、同工同酬”的原則,給予新型儲能合理的容量補償,將有助於新型儲能合理評估長期投資收益,穩定發揮其調節價值。

 04源網荷各側儲能商業模式面臨各自新挑戰

  獨立儲能。隨着越來越多省份實現現貨連續結算試運行和轉入正式運行,儲能可參與現貨市場的區域不斷擴大;但一次能源價格下降和新能源裝機快速增長,使得現貨市場出清價格及峰谷價差普遍下降,減少了儲能現貨市場套利收益。

  最新市場規則允許獨立儲能公平參與調頻市場,部分省份初步明確獨立儲能電站調頻容量上下限、中標調頻容量佔調頻總量總需求的比例,以約束儲能電站的收益及所佔市場份額。但調頻任務的分配需要統籌考慮不同調節資源的成本及動態性能差異、對電力系統安全穩定的影響等,申報容量上限和中標容量比例的確定是否合理有待驗證。

  共享儲能項目出租率、租賃價格大幅下降。從公開的容量租賃中標結果來看,2024年平均中標租賃價普遍降到100元/(kWh•年)以下,租賃年數以1年為主;寧夏的容量租賃中標價格已經降至20~30元/kWh之間,嚴重影響獨立儲能的長期收益預期。

  發電側配儲。雲南、寧夏、青海等地&&針對未按期、足額配建或租賃儲能的新能源電站的懲罰性措施,主要包括收取調節費用、不予調用、優先棄電、增加配儲比例、增大輔助服務費用分攤等,新能源配置靈活性資源的要求更加嚴格。

  國內已有超過20個地區推動集中式新能源進入現貨市場,為銜接現貨市場,多個省份根據用戶側峰谷分時電價機制引導市場主體簽訂分時中長期合同,市場化電價機制將推動新能源聯合儲能參與電力市場。

  用戶側儲能。2024年工商業儲能競爭愈發激烈、賽道愈發擁擠。同大儲類似,項目收益空間的嚴重壓縮,為用戶側儲能設備質量和安全帶來隱患。

  全國各省市區陸續更新分時電價政策,政策的頻繁調整也為工商業儲能帶來了不確定性。分時電價機制不能及時、準確反映實際供需,則難以充分發揮用戶側儲能的調節潛力。

  聚合商、虛擬電廠等新興市場主體開始大量涌現,主要以參與需求響應為主,受規則不完善、經濟性差等因素的影響,新興市場主體參與電力市場仍處於示範階段。

  05産業鏈競爭激烈,行業洗牌仍在進程中

  産業鏈價格低位下探。2024年鋰電池儲能産業鏈階段性供過於求壓力仍然存在。在經歷了2023年産業鏈整體價格大幅下跌之後,2024年鋰電池儲能産業鏈價格進一步下探,但由於整體價格處於低位,價格跌幅收窄。與年初相比,年末碳酸鋰價格跌幅超過20%,電芯價格跌幅超過30%,2h儲能系統及儲能EPC中標均價下降超過10%。短期來看,産業鏈價格已無下降空間,但行業洗牌尚未結束。

  儲能行業出現兩極分化。低價競爭貫穿全年,頭部企業依靠規模優勢及稍強的成本控制能力,逐步擴大市場份額。儲能系統環節,2024年中標量Top15企業中標能量規模佔比達到市場總中標量的57%,相比去年進一步提高;同時將近76%的企業全年中標總量低於100MWh,可持續運營能力堪憂。電芯環節,2024年鋰電池儲能電芯頭部企業産能利用率基本在65%以上,較2023年明顯提升,而一些中小企業則長時間處於停工狀態。

  儲能企業新增與退出數量均大幅增加。“雙碳”目標提出後,作為戰略新興産業的儲能行業吸引大量外部企業涌入儲能賽道,同時激烈的競爭也將技術與資金不足的中小企業大量淘汰出局。據CNESA統計,2024年我國儲能相關企業新增註冊量達到8.91萬家,同比增長17.90%;新增狀態異常企業1.6萬家,同比增長123.51%。

  低價競爭導致企業削減創新投入。儲能電站不盈利,進而導致設備採購過程中低價競爭持續慘烈,設備供應商的回款周期延長,2024年大部分國內企業儲能業務板塊面臨虧損。儲能企業在壓縮供應鏈成本的同時,減少企業自身成本支出和研發投入,大大削減了企業創新的動力和能力。産業鏈健康發展需要上下游企業均獲得合理的利潤,才能促進産業鏈上下游之間協同創新,從而推動全産業快速良性發展。

  06企業加緊出海布局,以期突破營利難困局

  過去一年,海外市場對儲能的需求持續增長。歐美市場受到設備成本下降以及良好的項目經濟性等因素影響,儲能需求仍保持高速增長;中東、東南亞、拉美、南非等新興市場的儲能裝機需求從0-1 爆發。面對海外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國儲能企業加大布局全球市場力度,海外訂單量不斷攀升,2024年中國儲能企業簽約海外儲能大單規模超150GWh,主要市場來自美洲、歐洲、澳洲、非洲、東南亞、中東等地。

  中國儲能産品在國際市場中展現了強大的競爭優勢,在電芯、系統集成、PCS等核心環節中國製造在全球的出貨比重均超過了50%。出海企業中以電池類企業和光儲類企業居多,佔比超87%。儘管2024年第四季度,國際市場已經開始呈現低價競爭的態勢,但相較於國內市場,海外市場因其回款周期短、保險體系完善、銷售利潤高等而吸引着大批企業出海。

  中國企業出海也面臨諸多挑戰,不同國家的法律法規、認證要求以及地緣政治風險都給企業帶來複雜的問題,需要企業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本地化服務能力,以及抗風險能力,對企業的全球化能力要求極高。出海企業需要成為技術創新能力,優化成本結構,企業品牌優勢,創新商業模式,企業國際化水平等多維度的優等生,才能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07儲能指數實現上漲,資本市場總體投資額下降

  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不完全統計,2024年一級市場儲能企業投融資事件107起,披露金額近176億元,較23年同比-70%,資本市場對儲能賽道趨於理性。其中,45起融資面向系統集成、充換電、鋰電及材料。非鋰電技術領域,鈉電、固態電池關注度也較高。

  海博思創、艾羅能源、壹連科技、許昌智能繼電等4家儲能相關企業成功IPO,募集資金達45億。也有一些企業終止IPO的情況,公開信息顯示,可持續盈利能力為最高問詢因素。

  2024年,CNESA儲能景氣度指數表現整體呈現出波動性大、先抑後揚的特點,全年收漲37.81%,跑贏創業板指數24.58%,表現也優於其他主要寬基指數。2024年儲能指數的活躍受益於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頭部企業陸續公布亮眼的海外訂單數據及儲能項目落地情況,讓投資者對新型儲能項目拓展和海外市場開拓等方面充滿期待,吸引了資金流入。但內卷現象短期內難以消除,出海企業也開始在國際市場面臨低價競爭,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會更青睞有差異化定位、國際化布局能力強和技術創新力強的企業。

 08 AI技術賦能産業鏈,多技術路線迭代加快

  構網型儲能産品頻出,項目快速落地。目前已經有超過14家企業推出構網型儲能系統,涉及低壓儲能、高壓直挂、柔性直流等解決方案。青海、新疆、西藏、寧夏、甘肅等省份構網型儲能項目陸續並網,覆蓋多應用場景。

  電芯、系統向着更大容量發展,需更加重視安全問題。為了尋求産品差異化,持續推動系統降本,約有18家企業推出超過20款500Ah+儲能型大電芯。隨着電芯容量的提升,儲能單艙的容量向着6MWh+,甚至7MWh+邁進(20尺集裝箱)。目前各大企業的大電芯産品已經進入系統集成的測試階段,預計2025年下半年大電芯會批量化出貨。受到大容量電芯散熱、製造工藝等問題的影響,需要更加重視儲能系統的安全問題。

  鈉電、固態電池多個電站投運,規模化示範驗證節奏加快海辰儲能、比亞迪、維科技術、金鈉科技、德賽電池等企業紛紛發布儲能型鈉離子電池新品,層狀氧化物和聚陰離子技術路線成為主流,鈉電儲能電站中標規模突破300MWh,年內投運3座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氧化物半固態電池率先在儲能領域實現應用,年內投運5座固態電池儲能電站,開展多應用場景的技術驗證。

  長時儲能技術不斷突破,規模化項目持續落地。國際首套3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範電站在山東肥城成功並網發電;鐵-鉻液流電池模塊化産品測試線投運並完成首輪測試運行;模塊化全釩液流電池系統推出,充電/放電可在4-18小時之間調整,容量設計在10MW-1GWh;2030年後長時儲能有望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CNESA預計2035年長時儲能(含抽蓄)需求規模超過300GW。

  人工智能賦能儲能全産業鏈,加快技術創新升級。在材料研發方面,頭部電芯企業正在借助AI技術,加快材料的研發速度;在設備運行方面,眾多集成商開始利用AI技術評估電池健康狀態,預測設備健康狀況和潛在風險隱患;在電站收益方面,電站運營商及軟體開發商正借助AI技術,進行電力現貨價格預測,以期挖掘儲能電站未來的綜合收益。

  09儲能標準體系趨於完善,安全問題依舊困擾産業

  儲能的規劃建設、並網、系統、零部件以及梯次利用回收標準已較為全面,儲能標準體系不斷趨於完善。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歸口、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牽頭並組織起草的GB 44240-2024《電能存儲系統用鋰蓄電池和電池組安全要求》標準正式發布,標誌着我國在儲能用鋰電池安全管理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儘管儲能標準體系正不斷趨於完善,然而安全問題依舊存在,如同行業發展的緊箍咒。2024年,全球範圍內發生十幾起儲能事故。其中,美國Gateaway儲能電站火災持續十多天,引發各界高度關注。國內也發生數起儲能電站安全事故。國家消防救援局指出,現階段鋰電池熱失控不可避免,滅火救援難題還沒有有效解決。這無疑給高速發展的儲能産業敲響了一記沉重的警鐘。對此,國家消防救援局明確提出一系列應對舉措:一方面,要轉變傳統防控理念,大幅提高設防標準,從根源上強化本質安全;另一方面,需加快步伐研製可替代的産品,同時全力研發行之有效的滅火藥劑,力求破解火災救援的難題。

  隨着儲能持續深入滲透到各個細分應用領域,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儲能相關要求將有待逐步明確。儲能産業鏈長,涉及的主管部門較多,儲能標準的制定和管理更需要集思廣益,調動産業鏈不同環節、不同專業的從業人員的積極主動性,科學合理的制定標準並形成有效銜接,不斷完善標準體系,提高儲能安全水平,推動儲能産業高質量發展。

  2024年,在國家碳中和戰略的牽引下,儲能産業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然而諸多挑戰與問題也愈發凸顯。未來行業的發展依賴於機制創新和産業進步,期待正在構建的全國電力市場體系能夠客觀地評價新型儲能的價值而催生更大的市場需求;期待新型儲能産品的可靠性、經濟性能夠超越傳統火電提供的靈活性。屆時新型儲能必將迎來更大的增長。

  2025年,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儲能産業如何向高質量發展進階,成為全體儲能從業者面臨的重大考驗。儲能産業的興起,憑藉其自身強大的生命力不斷發展壯大,也必然要經受住風雨的洗禮和市場的考驗。我們堅信,歷經磨礪的中國儲能産業,將更具韌性與活力。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它將逐步走向成熟,在全球能源格局中貢獻儲能力量。(作者:中關村儲能産業技術聯盟秘書長 劉為)

【糾錯】 【責任編輯:石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