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亞洲最大的地下再生水廠,藏了哪些密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02 09:40:42
來源:新華網

這座亞洲最大的地下再生水廠,藏了哪些密碼?

字體:

新華網北京11月2日電(石海平)秋日的南苑森林濕地公園,葉色斑斕,魚翔淺底,重現了昔日“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風”景色。而在這座公園的地下,藏着亞洲規模最大的全地下、封閉式再生水廠——北京槐房再生水廠。

“很高興在北京最美的季節,和大家相聚在亞洲最大的地下再生水廠,暢敘‘呵護綠色地球、建設美麗世界’的中信力量與中國方案。”10月29日,中信環境董事長楊書平在參加外媒團“走進中信”活動時如是説。

當日,來自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斯裏蘭卡等國媒體機構組成外媒團以及部分國內媒體走進中信,實地參觀中信環境與北京排水集團合作項目——北京槐房再生水廠,了解這座亞洲規模最大的全地下、封閉式再生水廠運行的秘密,共同探索和體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成果。

以材料“膜法”造就水質“魔法”

衝杯、倒茶、搖盞……神奇的中國茶藝,讓在場的國內外記者頻頻舉起手中的照相設備。所謂“好水泡好茶”,中信環境核心環保裝備品牌——美能膜過濾生産的水可以達到直飲標準。

北京槐房再生水廠“污水”變“清水”的奧秘,就在於美能的核心技術——MBR膜技術。

“精細度最高的美能膜最小孔徑僅為頭髮絲的千分之一,可有效截留污水中的細菌、病毒,能夠高效解決高濃度污水處理難題。”楊書平説。

正因為如此,美能産品不僅在飲用水凈化方面有着獨特的技術優勢,還廣泛引用於中信環境分佈海內外的各大水廠。

在參觀過程,國內外記者們看到了四瓶水,跟第一瓶渾濁的總進水相比,後面三瓶的膜産水、總出水、自來水幾乎一樣清澈,肉眼已經區別不出來。技術人員現場取水測量比對結果顯示,水廠出水的水質已達到中國地表水環境IV類水標準。

中信環境自主研發的MBR膜技術工藝具有佔地面積小、系統能耗低、強度高、壽命長、運維成本低等優勢,在海內外被廣泛用於工業廢水處理、大型市政供排水,在中國萬噸以上工業廢水MBR處理領域市場佔有率超過50%。

作為中信環境出海的“拳頭産品”,美能擁有上百項發明與實用新型技術專利,在中國、美國、新加坡等地設立了多個膜研發生産基地,産品遠銷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和歐洲、北美部分地區,致力於提供世界一流的膜法水處理全套解決方案。

目前美能膜産品和解決方案已應用到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涵蓋市政污水/工業廢水處理、飲用水凈化、海水淡化、食品飲料濃縮等特種分離領域,日處理規模逾2,000萬噸。

以科技創新呵護“一泓清水”

載滿記者的車輛緩緩駛入地下,在經歷了三分鐘的行駛後,車輛才停了下來。這裡是北京槐房再生水廠的地下膜池。由於整個水廠採用全封閉式設計,這裡也是水廠打開蓋板唯一能看到污水的地方。

作為北京市第一座全地下再生水廠,北京槐房再生水廠於2016年10月25日正式投産運行,每年可為河道補充2億立方米高品質再生水,年産約15萬噸有機營養土和2400萬立方米沼氣。而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12.77億立方米,佔全市用水總量31.4%。

水資源時空分佈極不均勻、水旱災害頻發,自古以來是我國基本水情。而可再生水作為城市水源的重要補充,擔任起水源輸出的重要角色。

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在再生水利用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從2003年將再生水納入全市年度水資源配置計劃中進行統一調配開始,再生水年用量不斷增加,如今佔全市用水總量超過30%,其中就離不開北京槐房再生水廠做出的貢獻。

記者在現場發現,水廠不僅有美能MBR膜池,還有生物池,採用精準曝氣技術,可實時根據進水水質和水量調節曝氣量。現場技術人員介紹,這裡的塔式曝氣器,具有通氣量大、阻力損失小、不易堵塞、工作水深大等顯著特點。

同時,水廠污泥厭氧消化液處理將採用紅菌高效脫氮技術,該技術是新型生物脫氮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其特點是運行過程中不需額外投加碳源,運行電耗降低60%,可實現TN去除80%以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90%。

在工程技術上,水廠地下有三層,深達18.5米,相當於6層樓的高度,東西長700余米,南北寬500余米,總佔地面積約240畝。現場技術人員開玩笑地説,地下一層可以跑汽車,地下二、三層的管道密如迷宮。

負一層主要是設備間及工人巡視的地方,負二及負三層是池體及管廊層。負一層上面是濕地,為了防水,水廠在設計的時候做了8層防水及一層防穿刺,覆土最厚的地方近 1.5米。

在科技創新的加持下,北京槐房再生水廠獲得了被譽為水界“諾貝爾獎”的國際水協全球項目創新獎金獎,也成為唯一獲獎的亞洲水務項目。

楊書平自豪地説,作為中國污水設計總量排名第一的水處理服務商,中信環境在全球累計設計水廠兩千余座,投資運營污水廠百餘座,持續為建設美麗清潔地球輸出中國技術、中國方案。

以全産業鏈成就“美美與共”

綠樹環繞、水清草碧,魚蝦、鴛鴦在水中歡快地游動。這裡就是一畝泉濕地,也是水廠的出水口。在這裡,記者聞不到一絲異味,也聽不到噪音。

曾經,一畝泉有23個天然泉水泉眼,後來,隨着地下水位下降、泉眼乾枯,美景不再。如今,在經過北京槐房再生水廠MBR工藝處理後的再生水的注入下,這裡不僅重現了美景,而且比南宋詩人楊萬里筆下的“泉眼無聲惜細流”還壯觀,泉眼如注,叮咚有聲。

在一畝泉濕地,記者看到了碩果滿枝的山楂樹、紅葉如血的紫葉矮櫻、綠葉如墻的北海道黃楊、嬉戲的野生鵪鶉……。據現場人員介紹,在水廠建設時,水廠考慮到集建築及觀賞為一體,除了建造美麗靈動的水系,更是精心選取了近80種植物景觀種植在這裡,極大的提升了觀賞性。

“經過多年的運營養護,目前這裡已初步構建起植被多樣性及動物食物鏈的美好生態環境。”現場人員説,這裡還是生態環保科普教育的重要教育基地,每年都將迎來一批批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兒童,講好生態故事,傳播綠色價值,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在一畝泉濕地,記者們看到了泉眼復流、生態復蘇。而這個背後,是中信環境的全産業鏈優勢。

楊書平&&,中信環境實現了環保産業鏈上下游環節的垂直貫通,是中國環保行業産業鏈環節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企業之一,可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從項目策劃、規劃諮詢、投融資、勘察設計、高端裝備製造、工程總承包到運營管理的全周期一體化和全過程數字化綜合服務解決方案。

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環保産業鏈能力的提升,還將助力新能源汽車、光伏等行業的含“綠”量,促進其出口的“含金量”。

“在共建‘綠色絲路’的這11年裏,我們在‘一帶一路’沿線開展了多個惠民生、可持續、通民心的‘小而美’及‘專而精’生態項目,為全球水治理貢獻中信智慧。”楊書平説,未來,中信環境將一如既往,秉持開放共享的合作理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索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