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在北京發布《數字貨運&&司機就業與收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研究團隊從數字貨運&&貨車司機基本概況、經營與收入、數字貨運&&的作用等方面進行了線上調查和線下訪談,對調研結果進行綜合性分析、思考,並做出研究結論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隨着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以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飛速發展,貨物運輸作為連接生産者與消費者的橋梁,正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貨運經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和發展機遇,也展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尤其是,中國公路貨物運輸在整體運輸結構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從業人員眾多且在近幾年內數字化發展快速,對行業及從業者産生了較深影響。
貨車司機群體結構變化:女性比例增加、學歷水平提高、從業背景多樣化
報告中提到,此次貨車司機調研基於數字貨運&&,獲得了&&上不同年齡、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車輛類型的貨車司機樣本5252個,並針對性地對&&貨車司機及貨主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
從報告的調研結果來看,貨車司機年齡主要集中在30到49歲,佔據總人數的79.89%。這一年齡段的貨車司機通常具備較為豐富的駕駛經驗和較為充沛的精力和體力,是公路貨運行業的中堅力量。
貨車司機群體中,男性佔比較高,但得益於近年來數字貨運&&的興起,2年及以下從業經驗的貨車司機中,女性司機比例較過去明顯提高,從0.97%上升到2.63%。
而在貨車司機受教育程度上,近兩年該群體也在發生着很大的變化。由於貨車司機這一職業注重實際操作能力、工作經驗以及對物流行業的了解等,對受教育程度要求相對寬鬆。過往的貨車司機群體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及職高學歷。而近兩年,大專和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司機比例從整體樣本中的10.14%提升到19.85%。
不僅如此,報告中還提到,過往貨運行業對傳統行業從業者的吸引力較強,多為農民、個體經營戶、産業工人(藍領)、無固定職業、建築工人等群體。而近幾年,轉型從事貨車司機的職業還包含了企業職工(白領)、社會服務人員、學生等,另外,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及代駕司機等新型靈活就業者也有部分人群選擇轉行成為貨車司機。
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副院長、青年長江學者馬光榮也指出,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打破了經濟社會已有的發展節奏與進程。因此,需要迫切研究社會保障制度如何有效覆蓋靈活就業人員以及研究制定與新就業形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等問題。
實際上,這也從側面上反映出,貨運行業在拓寬就業渠道、促進靈活就業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數字貨運&&出現,也從多方面為新入行的貨車司機群體提供了有效的幫助和支撐,助其能夠在公路貨運行業發揮價值。
貨車司機普遍認為數字貨運&&在他們的日常工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報告指出,認為&&降低了貨車司機從業門檻的司機人數佔比為42.71%,居於首位。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張成剛&&:“數字貨運&&的出現改變了城際貨運傳統分散的市場結構,在提供信息支持、降低就業門檻、保障司機收入和勞動權益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貨車司機對&&使用程度增強,通過&&提高收入
貨車司機常年奔波在外,勞動強度大、危險系數高。報告顯示,超7成的貨車司機每天的工作時長在8小時以上,近四成的貨車司機平均工作時間集中在8至12小時。為了滿足運輸需求,一部分貨車司機經常主動放棄休息,這其中,平均每月休息時間為1天及以下的貨車司機佔比最高,達到31.23%。
報告中提到,貨車司機每月毛收入平均值為20441元。在剔除油(電、氣)費、高速費、保險、保養和&&信息技術服務費等成本後,貨車司機平均月凈收入均值為12063元。
按照貨車司機對數字&&的使用情況進行分類,將在數字貨運&&獲取訂單比例超過80%的定義為數字貨運&&使用程度高,反之為數字貨運&&使用程度低。數字貨運&&使用程度高的司機每月毛收入均值為21180元,比使用程度低的司機平均每月毛收入高出1660元。
相較於其他&&從業者,貨車司機這一職業群體在收入上相較於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其實際收入水平和收入上限都相對更高,不僅體現在平均月收入水平上,也體現在收入上限上。數字貨運&&為貨車司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收入潛力,使得貨車司機成為了藍領職業中的佼佼者。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貨車司機對使用數字貨運&&的主觀依賴度還是很高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周廣肅説。報告中指出,主觀認為自己對&&的依賴程度較高和非常高的司機佔全體調查司機的57.18 %,超過了總數的一半。
與此同時,數字貨運&&的使用頻率與貨車司機的收入也形成關聯。報告中提到,49.88 % 的司機認為如果不使用數字貨運&&,他們的收入將會降低1000元以上。&&的介入減少了傳統車貨匹配的中間環節,司機可以直接與貨主對接,無需依靠配貨點或信息部,降低了交易的中間成本,提高了信息匹配的效率。另一方面,&&提供的一系列優惠增值服務,如更便宜的油費、保險價格等,降低了司機的運營費用,從而間接地增加了司機的收入。
然而,“就業形態創新的背後是組織形態的創新。在數字化的衝擊下,工作外包越發盛行,企業組織更加扁平化,工作開始面臨從線下變線上、從固定變靈活的轉變。原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建立在固定就業、正規合同上的,而當前組織變革會對公共服務體系,社會治理體系,培訓體系以及再分配體系産生顯著影響。”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青年長江學者李力行&&。 貨車司機對&&使用程度增強的同時,&&對於貨車司機的社會保障應給與更多的重視。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長江學者趙忠
&&“在新技術形態和新就業形態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障勞動者的權益成為關鍵問題。其中,工會在勞動者權益保障中的角色和作用需要重新審視,同時需要探索工會與&&企業角色的新平衡,以及&&企業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的協調。”此外,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副院長、青年長江學者馬光榮也指出“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打破了經濟社會已有的發展節奏與進程。因此,需要迫切研究社會保障制度如何有效覆蓋靈活就業人員以及研究制定與新就業形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等問題。”
貨車司機借助&&降本增效,認為數字貨運&&有保障
貨車司機獲取貨源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線下接單,主要依賴線下物流園、線下市場尋找貨源以及通過個人熟悉的客戶獲取貨源;另外一種,則是通過數字貨運&&在線上接單。
報告中提到,約80.12%的司機沒有穩定的線下貨源供應,貨車司機很少能夠掌握穩定線下貨源。大部分司機面臨貨運工作的不穩定性,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尋找和獲取貨源,這不僅降低了他們的運輸效率,也增加了運營成本。
報告指出,通過貨車司機在線上獲取貨源的比例來衡量他們客觀上對&&的使用情況,發現貨車司機使用數字貨運&&的程度較高。
貨車司機全程線上交易的比例最高,佔16.27%。大多數司機傾向於直接在&&完成“接單-收款”全過程,以此降低交易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這與數字貨運&&為貨車司機提供多樣化的保障與服務,助力其在運輸過程中更便捷和省心有關。全程線上交易服務簡化了司機與貨主的交易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誠信貨主推薦服務通過對貨主的信用評級和審核,為司機推薦優質貨主,減少了交易風險,保障了司機的權益;運費託管服務為司機及時、安全地收到運費提供了保障,減少了因貨款拖欠引起的糾紛;協調交易糾紛服務則為司機和貨主之間的爭議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減少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交易麻煩。
除了方便、快捷的獲取貨源之外,貨車司機增收提效的另外一種重要方式就是降本本增效,主要表現為降低“三空”(空置、空駛、和空載)。
報告指出,45.85%的司機認為數字貨運&&減少了他們無貨停駛的天數,進一步細分研究發現,19.67%的司機認為&&大幅減少了他們無貨停駛的天數。
48.32%的司機認為數字貨運&&減少了他們放空行駛的天數。其中,18.66%的司機認為&&大幅減少了他們放空行駛的天數。
33.88%的司機認為數字貨運&&增加了他們車輛滿貨裝載的情況。數字貨運&&通過提供海量的貨源信息、車貨的高效匹配和合理的路線規劃,提升了單位周轉量下車輛運力的利用效率。從長遠意義來看,也促進了整個貨運物流行業的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