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的晶硅賽道“守門員”,正在從稀缺邁向主流-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22 15:14:26
來源:新華網

低調的晶硅賽道“守門員”,正在從稀缺邁向主流

字體:

 

“我們的團隊已經明確得出結論,各類太陽能電池技術發展的終極方向都是BC電池。”

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的同類發言,已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裏激起行業無數討論。考慮到BC電池並非具體某一種電池類型,而是作為通用&&型技術,能夠與PERC、TOPCon、HJT乃至鈣鈦礦相結合的自身特性,加之堪稱晶硅賽道“守門員”的高轉換效率,對其“終極技術”的論斷似乎不無道理。

當然,對BC路線的提倡也很難不被一部分業內人士看作是“空中樓閣”。畢竟業界也素來流傳這樣一句話——HJT不問成本,BC電池不問銷量。迄今為止,雖有不少光伏企業基於歷史經驗宣稱對包含BC電池在內的各條技術路線都有所布局,然而真正深入這一領域的玩家仍在少數。

然而也正是這少數的玩家,卻在近段時間連續打破行業對BC電池路線發展狀況的認知。隆基、愛旭兩大巨頭在去年年底分別將HPBC、ABC産品一體化産能開至30GW與25GW;而就銷量來看,有媒體報道,隆基應用於分佈式場景的BC組件,僅在長尾工商業市場(不含戶用、家庭工商業),每個月的出貨量就有800、900MW。

過去頗為低調的BC技術路線為何近來聲量如此之高?至今在市面上也頗為“稀缺”的BC産品憑什麼漸顯主流之姿?將晶硅效率天花板作為終極武器,BC電池玩家的想象空間又能有多寬廣?

時間的朋友

在光伏行業漫漫發展歷程當中,有一條頗具趣味的常識,即現行的主流技術路線往往是“後來者居上”。

前有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PERC電池技術佔據主流,後被提出不過幾年的TOPCon路線所取代。而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的HJT、BC電池路線,卻至今還沒有完全走到光伏行業舞&的正中央。

雖然已有近50年的歷史,BC技術也早在本世紀以前就逐步實現産業化,但在國內光伏産業過去20餘年的發展歷程當中,BC電池卻始終因生産流程長、部分工藝難等諸多痛點,導致生産成本及産品價格過高,而成為光伏領域的“奢侈品”。

直到隆基採用HPBC電池的Hi-MO系列産品發布,即便在技術上早有多年籌備,但真正落實到産品層面似乎也就是這兩年的事情。甚至由於過分“不走尋常路”的獨特選擇,在行業浩浩蕩蕩涌向TOPCon的轉型浪潮中,參與企業甚至頗受冷門賽道“雷聲大雨點小”的外界質疑。

不過,自2023年9月5日,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在半年度業績説明會上宣布,未來5—6年,BC電池將會是晶硅電池的絕對主流,接下來隆基大量産品都是BC技術路線。BC電池技術路線便在頭部企業的“死磕”之下一舉走出低調發展,引發業內頻繁討論。

過去受爭議最多的高成本、工藝難等問題,都被視為BC類技術短期難以取得突破的堅強論據。然而鐘寶申去年年底的一段對話頗耐人尋味:“在大家説‘降不下來’的時候隆基已經在量産、在以特定的價格發售了。隆基做到的成本和大家想象的成本是一樣的嗎?可能是不一樣的,但是不研究就不知道。”

隆基綠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則更加明確&&,BC技術成本已經和同類技術非常接近,略高於傳統PERC技術。“目前,HPBC組件在一般市場可以保持1-1.5美分/W的溢價,高端市場可以有3-4美分/W的溢價。”

2022年時,BC電池市佔率不及1%;然而到2023年,BC電池出貨量已達到約佔3%。預計到2024年BC電池市場佔比超過8%,2025年市場佔比大約在15%—20%。

産能端以隆基為例,公司在2023年9月份的業績説明會上&&,當時便已實現BC電池每月穩定生産1.5GW以上,到年底每月可以提高至2.2GW以上,截至12月折合年度量産産能約為30GW。

就在2023年穩定量産後僅半年時間,隆基BC産品月出貨量規模已超過2GW。未來三年,隆基預計單晶硅片年産能將達到200GW,其中,泰睿硅片産能佔比超80%;BC電池年産能將達到100GW;單晶組件年産能將達到150GW。

而在産品端,繼去年10月發布應用於分佈式場景的Hi-MO X6産品系列後,隆基再於一週多前針對大型地面電站推出的BC路線新品Hi-MO 9。該産品預計於今年四季度實現規模化量産,以抗高溫、高濕的高效發電設計,將BC電池技術路線推進至集中式應用場景。

無論BC電池路線崛起時刻是否已然到來,至少決心“死磕”BC電池的隆基是已經動了真格。

一如鐘寶申所言:“BC電池的發電性能非常優異,主要受限於技術實現難度高,成本難以受控,未大規模投産。BC電池是‘皇冠上的明珠’,現在行業已經準備好了摘取這顆明珠,BC電池會真正地走向市場”。

浪花淘盡英雄

中國光伏産業風雲變幻20餘年。

多晶硅與單晶硅行業格局一夜逆轉之後,182、210組件尺寸之爭不休;伴隨N型電池接棒P型開啟行業新紀元,TOPCon、HJT、BC電池技術路線“三足鼎立”格局漸成,場外還有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光伏”鈣鈦礦蓄勢待發。

對於“浪花淘盡英雄”的光伏行業而言,連未來幾年的市場主流都很難蓋棺定論。

就在隆基於去年9月官宣BC類電池將在未來5—6年成為晶硅電池絕對主流的短短幾日後,晶科能源CTO金浩就公開&&,BC類技術在分佈式應用領域可能會有一席之地,但在未來3—5年,TOPCon仍將是光伏行業主流的技術路線。

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文忠則在同期的一次採訪中&&,未來應該會出現2-3種差異化技術共存的場景,BC技術佔30%-40%的市場份額,其他結構TOPCon、PERC、HJT共佔60%-70%。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即便在複雜多變的光伏行業,也仍然有着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題——轉換效率。

由於BC結構正面無柵線遮擋,能夠最大限度提高入射光利用率,減少光學損失,從而獲得更多有效發電面積。在被提出至今近50年的時間裏,其在轉換效率上始終保持絕對優勢。毫不客氣地講,只要轉換效率仍然是光伏技術發展所追求的核心所在,BC電池以其作為晶硅賽道“守門員”的優勢就很難不在光伏行業穩坐江山。

要説目前BC電池的轉換效率高到什麼程度?繼2023年12月創下HBC電池轉換效率27.09%世界紀錄後,隆基於今年5月7日再度將這一紀錄刷新至27.30%。而其新發布的Hi-MO 9組件轉換效率已經達到24.43%,其採用的HPBC 2.0電池技術效率已經超過26.5%。

這意味着,隆基的HPBC二代電池量産效率已經達到了晶硅太陽能電池理論效率極限(29%)的91%以上。這幾乎已經在投入産出比相對合算的前提下,觸及了晶硅電池量産效率的天花板,標誌着該領域的最後一次升級換代。

鐘寶申也認為,這一代産品應該是晶硅技術路線上很難被超越的一代産品。“今後我們基於二代産品還會不斷地精進、改善、提升,這是持續的;但是以相對效率5%這樣大的幅度來提升的機會,我認為幾乎沒有了。”

新瓶裝新酒

2024年,光伏行業新一輪“寒冬”已至。産能過剩、低價出清,不到半年時間已有部分光伏企業瀕臨淘汰出局,活下去成為不少玩家的第一要務。

行業洗牌正在加劇,其中也包括技術迭代所誘發的産能過剩與價格不斷下行。

2015年以前,舊霸主BSF(鋁背場電池)曾長期佔據主流市場;2016年開始大規模量産的PERC,到2020年市場佔比達到86%的市場主流,其後又作為主流技術存在了3年;到本輪TOPCon僅花了兩年時間便成為站到行業舞&的正中央。

光伏電池的技術迭代速度攀升之快已是遠超預期。如此算來,押寶BC電池技術甚至已經算不上是“超前布局”。

據InfoLink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12月末,已經確定關閉或停止生産的P型電池項目達到50.6GW,預計將關閉或停止生産的P型電池項目約197GW;N型TOPCon電池擴産暫緩項目規模則累積達到120GW。

行業在過去18個月建設了450GW的一體化産能,這一數字遠遠超出了過去18年的380GW。一擁而上的集中擴産給光伏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資金壓力,也客觀壓縮了企業的生存空間,逼迫行業陷入慘烈的價格戰。

埋沒在行業洪流之中、缺乏根本創新的低價競爭終究並非長久之計,跳脫出既定競爭軌跡的BC電池卻向我們展示了,當企業手握一把具備轉換效率絕對優勢的趁手武器,能有怎樣的出色打法。

儘管對企業而言,BC電池的成本和毛利率仍待進一步攻克,但這本就不是客戶最關心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如今的BC産品已經從過去的“奢侈品”走入尋常百姓家,價格相對較為親民;已經在分佈式市場取得不錯反響的BC電池組件産品,在新品量産中將應用場景拓展至集中式後,也已有能力在性價比上滿足終端客戶對更高收益的追求。

就隆基發布的Hi-MO 9新品來看,其最高功率可達660W,組件效率高至24.43%以上,雙面率能夠達到70%±5。這就意味着,若將産品雙面的功率全部折算為一個綜合功率,其相較市面上的TOPCon産品還要高出25W,能夠達到目前市場上的最高水平。

N型電池組件取代P型佔據市場主流,核心就在於素有“高效”之稱的N型電池能夠帶來整個系統端BOS成本的大幅降低。而Hi-MO 9在同尺寸下的組件功率,相較市面上常見的TOPCon産品還能有最高30W的功率提升,已經達到目前市場上的靠前水平。

在同等土地面積下,該産品可使電站整體容量提升5%以上,並大幅降低電站組件支架和安裝費用,帶來更低的綜合BOS和LCOE成本。在水面、草地、沙漠等多種場景中,將電站全生命周期發電量提升6.5%~8%。

分析至此其實也不難發現,發電性、可靠性、全生命周期收益作為客戶普遍的核心價值需求,也是BC電池的先天優勢所在。尤在集中式場景下,這份優勢還將因大型電站的規模因素而得到進一步放大。(作者:鄭威廉)

 

【糾錯】 【責任編輯:石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