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光合作用,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大氣中的氧氣含量?2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發現,鐵氧化物促進的有機碳埋藏是影響大氣氧含量的一個獨立因素,可以引起大氣氧含量發生數量級的變化。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
藻類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大氣中氧氣的主要來源。“然而,大氣中氧氣的增加水平並不能只由光合作用來解釋。這主要是因為當藻類和植物死亡時,微生物分解其‘屍體’,會從空氣中消耗大量的氧氣。所以,大氣中的氧含量,是光合作用産生的氧氣與分解死亡藻類和植物消耗氧氣之間平衡的結果。”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明宇介紹。
要想提高大氣中的氧含量,除了“開源”——利用光合作用多産氧氣,還可以“節流”——減緩或停止死亡藻類和植物的分解。那麼,如何才能減緩或停止分解過程呢?趙明宇告訴記者:“礦物促進的有機碳保存,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海洋中的礦物特別是鐵氧化物顆粒與死去的藻類和植物結合,能夠抑制它們的腐爛和分解,這樣就可以減少氧氣消耗,進而增加大氣中的氧含量。”趙明宇進一步解釋道。
此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新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學模型,並在模型中引入了鐵氧化物促進的有機碳埋藏因素。運行模型後,研究人員發現,鐵氧化物促進的有機碳埋藏能夠獨立影響大氣氧含量,甚至可以引起大氣氧含量發生數量級的變化。
同時,研究人員進一步統計了地質歷史時期頁巖中鐵氧化物含量變化情況。“統計數據也表明,鐵氧化物促進的有機碳埋藏增加時,大氣中的氧含量也在增加。”趙明宇説,這項研究為理解地球大氣層如何變得富氧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陸成寬)
【糾錯】 【責任編輯:張昊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