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嚴純華圍繞青年閱讀的核心問題,從閱讀心態、方法、差異到價值,分享了系統性見解,推薦了經典書目。
談及閱讀心態的轉變,他用比自身經歷為例,提及自己年少時,書籍稀缺,讀書如荒漠尋水般奮力吸收;如今的青年面對的是海量書籍,關鍵在於“選擇性閱讀”,需為不同成長、生涯階段搭建專屬閱讀體系,明確領域與方向,避免在書海中迷失。
針對理工科學生的閱讀方法,他認為要“泛讀為基、精讀為要”。無泛讀則精讀易局限視野,成“井底之蛙”;僅泛讀無精讀則難探學術深度。他建議研究者以泛讀拓寬認知,再通過精讀梳理學科“學術家族樹”與研究脈絡,同步追溯前沿文獻,實現“廣”與“深”的平衡。
他還在採訪中探討了閱讀的深層價值,他認為,閱讀不僅能緩解科研與管理工作的壓力,更能讓人以思辨、哲理的視角推進事務,成為人生的“營養劑”,優化生活境遇、穩定工作心態。
採訪最後,嚴純華建議學生借閱讀服務國家,從朋輩身上“讀”他人優點、補自身不足,在與父母交流中“讀”親情與當下的不易;深耕專業,在閱讀、實踐、修正中自我成長。他特別推薦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認為理工科及農醫科學生精讀此書,可彌補文化與國學短板。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