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迎新季丨在自由與自律之間,校準大學時光的節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9 09:21:4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大學迎新季丨在自由與自律之間,校準大學時光的節奏

字體:

圖片由人機協同生成

  編者按

  高考後的那個暑假,總是顯得既漫長,又短暫。如今,又一批年輕學子,帶着滿滿的期待開啟嶄新的大學生活。值此迎新季,特別策劃了這組內容:多位一線教師分享了他們對於“大學該怎麼上”的觀點,也從心理成長的角度,為你提供適應新環境的小方法;我們也想和你聊聊“自由與自律”的平衡——這或許是大學時光裏,最值得探索的課題之一。此外,一位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也在信中寫下了心裏話。希望這些帶着溫度的分享,能化作一束小小的光,陪你走過初入校園的忐忑,照亮未來探索之路。

  ——————————

  大一新生禁止帶電腦入校、宿舍熄燈前由學生幹部點名、每天晚自習強制打卡、期末成績單直接寄給家長……近年來,諸如此類對在校大學生“從嚴管理”的規章制度,在部分高校的大力推行下,不時見諸報端,在社會各界引發了不少討論與爭議。

  對此,曾有媒體將這類現象總結為“大學高中化”。在社交媒體上,也常常能看到年輕網民認為有的高校管得過多、過嚴、過細,是把大學生“當小孩管”。然而,從高校管理者的視角出發,我們也不難明白,為何會有部分大學實施這類舉措。譬如,最近便有高校對“新生禁帶電腦”的規定解釋稱:此前因部分新生使用電腦玩游戲,沉迷上癮、耽誤學習,學校才&&了這一規定。

  高校&&這類規定,背後往往都有真實而具體的理由。在現實中,我們確實能看到一些自律意識相對薄弱、自控能力相對不足的大學生,在電子産品、社交生活、戀愛情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耽誤了學業乃至前程。在高校管理者看來,多對學生施加“他律”,是“為了年輕人好”的無奈選擇,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大學生疏於學業、放縱懈怠。

  然而,在評估這種管理方式的利弊得失時,同樣不能忽視其負面影響。首先,正如許多大學生提到的,高校用類似管理高中生的方式管理大學生,本質上是對學生缺乏信任,沒有把他們當成能對自己負責的成年人。如果僅僅因為有部分學生不能自律自控,就“一刀切”地嚴管,恐怕並不利於大學生培養自主意識,在校園生活中形成更加獨立、健全的人格。

  其次,一些高校的管理方法,也會給學生帶來各種實際不便。在信息技術日益融入大學課程教學的背景下,“電腦禁令”對學生完成作業、提升技能的阻礙,早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晚自習打卡、宿舍晚點名等制度安排,也會影響學生在上課時間之外,安排實習兼職、社團活動、城市探索、社交聚會等個人生活。

  與高中教育相比,大學教育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教育目標從單一維度拓展到了多元維度。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處於剛剛長大成人,從“孩子”過渡到“社會人”的關鍵人生階段。高校的職責之一,正是幫助他們適應這種角色變化。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必須給學生比過去更大的自主權和選擇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成長與進步。正因如此,才有很多人認為,大學生活給年輕人最大的禮贈,就是他們長大成人之前,前所未有的自由。

  當然,這份自由不是無限制的,也不是沒有代價。認識到自由的邊界、學會承擔選擇的代價,正是年輕人必須在大學生活中學會的事。唯有讓他們充分地體驗、練習“對自己負責”,同時紮起盡可能柔軟、隱形的“安全籬笆”,才能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更加從容。這道“安全籬笆”絕不能沒有,但也不能過於高大堅固,讓學生望而生畏。理想的大學,應該通過合理的教育引導,讓學生逐漸學會真正的自律,並意識到自律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進而帶着這份自律,去高質量地享受大學生活所提供的自由。

  從本質上看,自律與自由,就像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看似對立,其實相輔相成、相伴相生。只有在相對自由,能夠自主作出決策的環境中,年輕人才能培養出不需要外力也能維持的、內生性的自律謹慎。也只有在具備自律意識、能夠自我約束的基礎之上,自由才能對年輕人産生積極意義,使其從中得到滋養、有所成長。

  曾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廣告語説:“自律給我自由。”不論是對高校管理者,還是對在校大學生而言,都不妨對此多些思考,在自由與自律之間,校準大學教育的節奏。(楊鑫宇)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