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春春:錨定強國建設坐標 揚起教育變革之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9 08:42:00
來源:新華網

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春春:錨定強國建設坐標 揚起教育變革之帆

字體:

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並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里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春春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圍繞教育家精神的弘揚與實踐、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以及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等議題,系統闡述了學校的創新舉措與戰略思考。他&&,南京農業大學作為全國涉農高校的“排頭兵”,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充分匯聚教育、科技、人才合力,以教育家精神錨定強國建設坐標,以教師隊伍建設揚起教育變革之帆。

問題一:在推動教育家精神貫穿教師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築牢教育家精神踐行主陣地方面,涉農高校應該從哪些方面持續下功夫?

王春春: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為了更好地推動教育家精神潤澤高等農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切實將其精神內涵貫穿到教師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涉農高校應從課堂教學增“農味”、科學研究添“農色”、社會實踐解“農需”三方面持續下功夫,增進行動自覺、把握行動要旨、明確行動路徑,實現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質效齊升。

一是課堂教學增“農味”,以教育家精神建設人才培養新高地。涉農高校要以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緊扣新農科建設新要求,將“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作為站穩站好三尺講&的基本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近年來,南京農業大學主動創新“農味”思政課堂、開拓“農味”教學資源、活用“農味”育人元素,在課堂主渠道引導師生感悟“三農”情懷,關注“三農”發展,着力培養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的時代新人。

二是科學研究添“農色”,以教育家精神實現農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新跨越。涉農高校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和“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深刻領悟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內在邏輯,始終堅持“四個服務”和“四個面向”,樹立大科學的意識,突破學科專業壁壘,加強交叉融合,開展有組織的科研,以科技強國的胸懷,布局一流&&,産出“大成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南京農業大學始終以服務國家戰略和民生需求為導向,堅持戰略引領、組織創新、深度融合、系統推進,加快推動科研組織模式改革。探索“團隊+”“對象+”有組織科研組織模式,推動“生物育種-作物栽培-植物保護-資源環境-食品加工”等全産業鏈多學科協同創新,推動人才評價從“量化導向”向“質量導向”轉變,構建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激活學校科研創新活力,以教育家精神實現農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新跨越。

三是社會實踐解“農需”,以教育家精神扛起躬耕三農大地使命擔當。要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發展理念,主動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破解“種源”“耕地質量”“智慧農業”等“卡脖子”難題,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南京農業大學始終把耕讀教育作為培養學生情懷使命、價值追求的重要途徑。學校通過持續推進産學研用深度合作,在全國建立了60余個教學科研基地、科技小院和200余個研究生工作站,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同時依託菊花、大豆、水稻、有機肥、梨等産業優勢,將學科優勢與産業所需精準鏈結,讓高等教育走出“書本”、走下“黑板”、走進山水林田湖草,走入鄉村全面振興的主戰場。

問題二:當前,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對教育變革産生廣泛影響。在全面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學校主要推出了哪些舉措?

王春春: 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開幕式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指出,“教育已經進入改變底層邏輯、重塑教育生態,資源共創分享、消弭數字鴻溝,素質能力重構、促進全面發展,全球開放合作、推動文明互鑒的智能時代。”未來教育,必然是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動探索,高校亟待選樹的是“師—生—機”三位一體的智慧教育共同體。

為回答好“智能時代教育何為”的時代命題,南京農業大學主要圍繞以下方面發力:

一是以加快設施升級換代優化教師隊伍數字化成長環境。南京農業大學立足啟用濱江新校區的歷史新方位和百廿辦學厚重積澱,聚焦多校區辦學格局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以“智慧+教育+農業”為目標,推動多校區數字化升級改造,同時建成了5G融合專網,實現田間各類智能教學科研裝備與校內服務器的高速互通,為探索“人工智能+三農+教育”的應用場景新範式、推動教師隊伍將大模型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架設起&&底座。

二是以調整學科專業建設引領教師隊伍數字化轉型布局。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農業産業發展,優化學科專業設置,超前布局智慧農業、生物育種、智能裝備等數字領域學科專業,一體化推進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去年10月,南京農業大學智慧農業學院成立,聚焦農業信息化與智能化領域,整合農學、人工智能等多學科資源,致力於培養現代農業複合型的教師隊伍和人才。同時,學校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科研範式變革,設立了實體的前沿交叉研究院,通過“團隊+、對象+、&&+、學科+”等模式聚集優勢資源、激發教師隊伍轉型,提高成果轉化效率。近年來學校新增人工智能、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等11個新專業,率先打造作物表型、農業健康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升級傳統專業,對傳統專業集群進行升級改造,打造了一支具有數字化本領、能夠適應未來需要的教師隊伍。

三是以培訓強化、評價賦能推動教師隊伍數字素養提升。南京農業大學着力打造多層級、全周期教師教學發展體系,聚焦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學發展,組織數字化素養提升專題研修活動,提升教師應對人工智能新技術變革能力。持續實施“智能+課程”、知識圖譜、數字化教材等項目,引導教師進行課程和教材建設數智化改革。學校還嘗試建立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評價機制,面向教師主體,開展多維度的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推動實現教學全過程、發展全要素伴隨式數據採集,開展教師教育教學精準畫像。強化高校教學、科研、管理、服務數據共享,堅持應用導向、治理為基、過程為要,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賦能教師隊伍數字素養提升。

問題三: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學校在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有哪些考慮?

王春春: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在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南京農業大學主要做好三個“堅持”:

一是堅持黨管人才,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牢牢掌握黨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領導權。選優配強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化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充分發揮教師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教師的先鋒模範作用。注意做好發展黨員工作,落實好“三會一課”等黨的組織生活制度,把教師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在黨建引領下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引導教師心繫“國之大者”,確保人才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要做好人才工作的頂層設計和總體把控,堅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養,融入教師培養發展,注重青年教師需求,實施“濱江基石”計劃,塑造“學院-學科(交叉)-學校”三層次培育範式,打造“青年、領軍、卓越”三梯度人才團隊培育格局,切實做好學校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人才的建設與管理,構建日常浸潤、項目賦能、&&支撐的教師發展良好生態,努力為青年教師的成長發展提供沃土、落實保障。

二是堅持師德為先,嚴格師德師風第一標準,“高位引領”和“紅線要求”並重,落實落細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的思路舉措。緊扣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內涵,成功選樹全國道德模範、89歲全國唯一大豆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蓋鈞鎰重大師德典型,樹起高校教育系統“鑄魂強師”的一面旗幟。舉辦全校首屆立德樹人“師生共同體”優秀案例展演,推動形成師生共情、共創、共建的良好教育生態。堅決執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把師德師風的教育和把關擺在學校工作的常態化位置,涵養教師高尚師德。

三是堅持質量為本,以質量為導向用好各類人才培育支持政策,將教師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提升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教師站在學科前沿開展教學、科研,創新教學模式方法。實施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計劃,打造“國家-省-校-院係”多層級、全周期、長周期的教師教學發展體系。與行業、企業、産業聯合選聘“産業教授”,讓課堂教學與一線實踐相融合。充分發揮科學家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院士領航‘三全育人’模式”,邀請我校院士和高層次人才主動走到人才培養一線,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農學院教授萬建民與學生齊插秧,中國工程院院士、資環學院教授沈其榮與學生在“新生杯”籃球賽中孕育出育人哲學,中國工程院院士、園藝學院教授張紹鈴領銜南京農業大學湖熟梨科技小院等,營造師生共融、潤物無聲的育人氛圍。堅持遵循規律、分類發展和協同創新的原則,為全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全面發展提供專業化、系統性培訓,探索構建彰顯時代精神、具有南農特色的教師培訓體系。

建設教育強國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未來可期。南京農業大學將始終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以奮進一流的向上姿態和為家為國的擔當作為加快建設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以攀高峰、問前沿的攻堅精神和踩大地、係民生的務實作為回答好強國建設的時代命題。

【糾錯】 【責任編輯:岳祥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