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通車]進入新工作,如何擺脫“原生職場烙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31 09:17:58
來源:中國青年報

[職通車]進入新工作,如何擺脫“原生職場烙印”

字體:

  網友將第一份長期工作比作職場“原生家庭”,影響真有這麼大嗎?進入新工作環境,年輕人該如何擺脫“原生職場烙印”,實現新的成長?網友和專業人士還有智能軟體的回答,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幫助。

  知乎網友@種善:回想自己的第一份長期工作,是在一家工程公司做總務,這個崗位就相當於“雜活集中地”。我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了資料體系化的習慣,將眾多的資料分門別類做好電子歸檔。這樣做的好處是在做標書時能快速找到對應的電子資料,以及部門協作時能快速調用想要的資料。這種工作習慣一直伴隨我至今,讓我能迅速地在一個新環境裏捋清公司實力、組織架構、以往標書檔案,以及各種人員的真實情況。

  那不好的“原生職場烙印”如何擺脫呢?首先,保持空杯心態。到了新環境,可以主動建立新的工作習慣,用具體的行為來重塑思維模式。其次,需要清醒的覺察。我們要保持對自身思維慣性的警惕,在新的工作環境中培養“第二視角”,定期審視自己的行為模式是否恰當。最後,保持適度的職業流動性。長期固定在一個環境裏,思維和工作方式容易僵化。多經歷幾家不同類型的公司,能幫助自己建立更全面的職場認知。

  知乎網友@且慢Murphy:“原生職場烙印”的影響,因人因環境而異。比起人的因素,環境的因素更大一些。尤其是現代職場,很多公司會熱衷於對新人“洗腦式”培訓。説白了,就是通過一系列制度、培訓、考核等,讓新人接受工作規範和公司文化,比如,公司的管理模式、領導的管理風格、企業的考核制度等,一般能留下來的,就是接受且認同這種文化的人,所以對其影響比較大。

  我曾經招聘過一個在別的公司工作了3年的人。他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好,就是喜歡凡事“搶先”。開始我們都很疑惑,覺得就算他想表現積極,也不用次次都“搶”。可結果是,他“搶活兒”並不是因為他擅長做或者真想做,而是覺得那樣有“安全感”。好幾次他都是“搶走”之後要麼撂挑子,要麼做得一塌糊塗。

  後來找他談,他説,以前公司都是需要“搶活兒”,因為績效與工作“量”挂鉤,就是比起結果,態度積極更被領導認可。於是,他才有這樣的表現。

  想要改變“原生職場烙印”,首先要正視自己第一份工作的“創傷點”,比如是情感上的(被打壓、不被尊重、缺乏認可)還是制度上的(強行加班文化、結果導向考核);其次,要做深度思考,嘗試改變行為模式,比如以前不敢真實表達,來到新環境可以嘗試在小組會議、內部溝通中表達自己的意見,通過“被正視”“被採納”等好體驗,來一點點建立新的行為習慣;最後,重新構建自己新的行為模式。把以前好的做事方式、習慣進行遷移,升級留存,不好的、壞的做“隔離”處理。

  @DeepSeek:第一份工作的影響力非常大,並且這種影響往往是深遠且無意識的。原因在於——職業習慣的“奠基期”:這是你第一次系統性地學習如何“工作”,如何寫郵件、如何匯報、如何開會、如何協作、如何處理衝突……這些初始形成的習慣和認知框架會非常牢固。

  思維模式的“烙印”:不同公司、行業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和工作方式(如流程導向vs結果導向、等級森嚴vs扁平靈活、保守穩健vs激進創新)。在第一份工作中,你會不自覺地吸收並內化這些模式,成為你日後理解新環境的“默認模板”。

  技能的“母語”:在第一份工作中掌握的核心技能(尤其是軟技能和行業特定的方法論)會成為你的“職業母語”。即使後續學習新技能,也常常需要經過這個“母語”的過濾或轉化。

  身份認同的起點:第一份工作常常是個人職業身份認同的重要起點。“我曾經是××公司的人”,這種標籤和自我認知,會持續很久。

  認識到烙印的存在是第一步,主動進行“斷舍離”和重塑是第二步。這不是全盤否定過去,而是有意識地篩選、調整和進化——

  承認烙印:第一份工作的影響確實巨大且深遠,無須否認。

  區別對待:不是所有烙印都是壞的,核心是區分共同價值與環境限制。

  覺察為先:有意識地去識別那些在新環境中可能不適用的“自動化”反應。

  主動斷舍離:有勇氣捨棄阻礙適應的舊習慣,刻意練習新方式。

  空杯學習:深度觀察、提問、學習新環境的規則和邏輯。

  尋求反饋:利用人際關係獲取真實反饋,加速調整。

  整合進化:最終目標是將過去的“精華”與新環境相融合,形成更強大的適應力和獨特的職業優勢。每一次進入新環境,都是給自己一次重新定義“我是誰”的機會,這種選擇本身就值得珍視。(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整理)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