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通車]實習要有含金量 而非“為了實習而實習”-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5 09:08: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職通車]實習要有含金量 而非“為了實習而實習”

字體:

  我供職於一家消費領域大型企業,至今已有10年。從入職第二年起,我便開始接觸招聘工作,從投遞簡歷的一方變成了閱覽簡歷的一方。這些年裏,我看過成千上萬份應屆生簡歷,也與很多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面對面交流過。他們在一頁紙上盡可能詳盡地羅列自己的實習經歷,希望展現出最具競爭力的一面。在招聘者眼中,這些“濃縮”的經歷究竟意味着什麼?我想談談自己的一些觀察,希望借此為正在尋找實習或籌備求職的大學生提供一些建議。

  首先需要澄清一個常見的誤區:實習經歷寫得越多、越“高大上”,不等於在招聘中就越有優勢。對用人單位而言,簡歷只是初篩工具。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通常會在幾十秒甚至更短時間內完成對一份簡歷的瀏覽,重點是其中是否有崗位匹配的信息,而不會對每段經歷細讀詳解。哪怕應聘者花了很多心思去打磨,也難以抵消招聘環節對效率的現實要求。

  這幾年應屆畢業生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一方面,受宏觀環境影響,許多行業的招聘需求持續收縮;另一方面,不少學生的實習機會因客觀因素受限,真正能深入一線、接觸實際業務的崗位並不多。於是,“海投”“亂投”成了常態,簡歷上的實習經歷雖不少,卻常常缺乏內在邏輯,甚至暴露出方向不明的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實習的“數量”早已不是關鍵。我們更關注的是,實習內容是否真實、具體,能否反映出應聘者的能力與思考。真正有價值的簡歷,不是堆滿了項目名稱,而是能呈現出對工作的理解與投入。

  我當年大學畢業找工作時,就在這方面吃過虧。當時,我在簡歷上寫了參加某項廣告大賽的經歷,並列出團隊獲得的獎項。到了面試現場,面試官接連追問我在項目中具體負責了哪些內容、取得了怎樣的經驗,我卻答不上來。因為那次比賽我只是輔助角色,並未真正參與核心環節。這讓我意識到:哪怕經歷寫得再光鮮,如果你講不出實際參與的內容與收穫,那它對你的面試表現和個人成長,其實都沒什麼幫助。

  在招聘中,我們尤其看重這一點——不要把團隊或組織的成績直接當成自己的成就來寫。比如“運營的公號漲粉數萬”“負責的展會到場千人”,聽上去亮眼,但如果你只是整個流程中的一環,實際貢獻有限,那這些數字並不能證明你的能力。只要能講清楚做了什麼、如何做,遇到什麼問題、怎麼解決,一段看似普通但承擔過真實工作任務的實習反而更能贏得認可。

  因此,我想給大學生3條實用建議:

  第一,不要“為了實習而實習”。有的同學習慣性海投崗位、密集安排實習,希望靠數量讓簡歷“更好看”。但實習經歷並非越多越好,真正有價值的,是那些能幫助你認識職業方向、判斷行業適配性的經歷。如果每段實習都只是淺嘗輒止、內容雷同,反而容易顯得動機不清、方向不明。與其追求數量,不如把握住一兩次深入參與、認真投入的機會,從中沉澱出對工作的理解。

  第二,實習的關鍵不在於進哪家公司,而在於是否真正參與了有實質內容的工作。有些崗位名頭響亮,實則內容高度重復、機械,比如打印表格、端茶遞水、跟在別人身後做些輔助性工作。你雖然是項目成員的一部分,但職責有限,缺乏鍛煉空間,也難以對項目成果産生實際影響。一段真正有價值的實習,不一定非要在大公司完成。關鍵在於你是否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第三,要主動溝通,善於總結。在實習過程中,不僅要完成好分內工作,更要盡可能地與導師、上級、同事建立交流,通過反饋不斷調整與反思。這不僅能幫助你更快適應職場節奏,也有助於你建立對工作的認知體系。實習期短並不意味着無法建立&&,相反,它可能是你職業網絡的起點。

  簡而言之,一段實習的好壞,不在於你參與了什麼項目、進了什麼公司,而在於你是否真正做過事、動過腦、總結過經驗。那些表面光鮮、包裝出來的“經歷”,往往經不起深入追問;而那些實實在在做出來的成果,哪怕不起眼,卻能讓招聘者看清你的能力、判斷你的潛力。

  希望每一位正在尋找實習機會的同學都能真正從中獲益,而不是止步於簡歷上的一行字。(高遠)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