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厭食,會不會影響身高;食欲太好,擔心體重超標;還沒到10歲,就來了月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關於生長髮育的問題。暑期到來,很多醫院的生長髮育門診都迎來了就診小高峰,不少都是因為身高、性早熟等問題前來就診。本期《大咖健康課》,南京明基醫院兒科副主任徐建華將針對這些常見兒童生長髮育問題進行詳解,提供科學的管理建議,緩解家長的焦慮,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識別“小大人”,需要警惕“猛躥個兒”
9歲女孩兒可可(化名)身高一米四,在暑假前突然來了“月經”。可可媽媽急忙帶着孩子來到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發現骨齡比實際年齡大了2歲。家長一直自豪於可可的身高在同齡人中處於中等偏上水平,但按照現在的骨齡推算,如果再不干預治療,可可的成年身高很可能會不足一米六。
類似可可這樣的病例不在少數。“其實女孩子的性早熟相對是比較容易發現的,比如乳房的突出、月經來潮等。可對於男孩子來説,讓家長去觀察和測量陰囊裏睪丸體積的變化並不那麼容易。”徐建華告訴記者,從門診情況來看,有很多家長都是發現孩子有月經來潮、變聲等明顯變化的時候才來就診,但這些徵象的出現可能意味着已到了青春期的中後期階段,生長的潛能快要耗盡,干預治療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時間。
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除了各自不同的發育表現之外,性早熟有一個共同的、易發現的特徵,就是短期內身高的快速增長。徐建華介紹,兒童期孩子每年能長高5—7厘米,是一個相對“平穩”的增長階段(女孩至8歲,男孩至9歲);青春期身高增長女孩8—9厘米/年、男孩9—10厘米/年,如果增長過快,都可能提示性早熟,有必要及時就醫,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性早熟的孩子在性激素的作用下提前出現生長加速,身高較同齡兒童高,但同時也會引起骨骺提前閉合、生長期縮短,長大之後身高反而偏矮或者矮小。”
預防性早熟也需要從飲食、生活習慣、環境等多方面入手。“首先,肥胖與性早熟密切相關,所以孩子一定要避免久坐,建議每天保證1小時左右的中等強度運動;少吃高糖高脂食物、大補類食品;減少電子産品使用時間,不要熬夜。更重要的是家長要重視兒童保健,定期體檢,及時關注孩子的生長髮育情況。”徐建華&&。
為孩子“追高”,別陷入“骨齡焦慮”
“感覺孩子長得沒同齡人高,現在正好是暑假,想帶孩子來測測骨齡。”徐建華告訴記者,近期,不少家長帶孩子來進行非急性病的治療及體檢,“測骨齡”就是其中的熱門選項之一。
骨齡,通俗來講就是骨骼的年齡,是評估孩子發育情況的良好指標。一般來説,骨齡和實際年齡相差不會超過一歲。理論上説,骨齡越大,生長潛力越小;骨齡越小,生長潛力越大,但事實上,很多時候糾結於骨齡的結果是無意義的。“有些孩子在青春期會出現骨齡的快速增加,已經超出了實際年齡,但之後才出現身高的猛增,最終的身高並未受損;而有些孩子骨齡偏小是因為軟骨發育不全、生長激素缺乏症等。這些都需要醫生結合具體情況和更多的臨床資料綜合分析。”徐建華提醒,骨齡雖然可以預測兒童的成年身高,但它的變數較大,是動態的,也不能完全決定身高。
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遺傳、營養、疾病、環境、睡眠等。徐建華&&,只要孩子的身高、體重或其他指標在正常範圍內,就沒必要執着於測骨齡。“有些家長想通過藥物來控制孩子的發育進程,延遲骨骼成熟,以及打生長激素等來改善以後的成年身高,這些方式都有嚴格的適應症,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家長切勿在非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自行給孩子使用。”
讓孩子“長個不長膘”,暑假在家這樣做
即使不上學,也要讓孩子保持固定的起床、睡覺、進餐和活動的時間,規律的作息時間,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和身高增長非常重要。徐建華建議,家長應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暑假作息時間表,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和睡懶覺,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生物鐘,保證每晚至少8—10小時的高質量睡眠,盡量在晚上10點前入睡,以確保夜間生長激素分泌達到高峰。
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孩子長高,鼓勵孩子多進行戶外活動,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如跑步、游泳、騎車、籃球、跳繩等,不僅能鍛煉全身肌肉,還能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新陳代謝率,有助於燃燒多餘脂肪。結合拉伸運動,如游泳、瑜伽、體操等,能有效拉長肌肉纖維,促進身高的自然增長。需要注意的是,夏季炎熱,運動建議在清晨或傍晚進行,出汗後要及時補充電解質。(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許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