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大師劇《相輝》劇照。復旦大學供圖
一所高校,一般都會有1部至2部大師劇。在復旦大學,自2017年首部大師劇《馬相伯在1913》首演以來,以馬相伯、李登輝、顏福慶、陳望道、謝希德等復旦先賢為藍本創作的原創大師劇綿綿不絕,一代代復旦學子都能説出自己那個年代的“大師劇”。
清晨的陽光灑在土山灣的孤兒院門口,年過花甲的馬相伯迎來了一個求學心切的年輕人——蔡元培。兩人初見,便因對知識的渴望而心意相通。24名意氣風發的青年成為蔡元培、馬相伯的同路人,他們中有後來振興實業的黃炎培,有追求藝術巔峰的李叔同,有投身教育事業的胡敦復……一個因教育救國而集結的群體,就此走進歷史的舞&。這是由29名演員與近百名工作人員打造的復旦原創校史劇《相輝》。
劇名“相輝”二字是馬相伯老校長和李登輝老校長的合稱。而在復旦的校園裏,“相輝堂”也是各類頂級學術論壇的舉辦地,來訪復旦的中外學者,都會反復念叨“相輝”二字。
什麼是大學?什麼是復旦人?
1905年,懷着“讓孩子們有書讀”的赤誠,馬相伯傾盡家産,創辦復旦公學。他主張“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談教理”,並提出不限年齡、學生自治的革新理念,使復旦成為那個時代有識之士投身教育救國的實驗田和愛國進步青年的匯聚地。李登輝接任校長後,進一步確立了“服務、犧牲、團結”的精神,將復旦的教育使命與家國命運緊密相連。
位於上海市楊浦區邯鄲路上的這片校園,見證了一代代青年理想的匯聚:是胸懷家國的師者因信念而聚,是求知若渴的青年因夢想而來,是風雨如晦的歲月因堅守而明。他們在黑暗中點燃火炬,在歲月長河中,鐫刻下復旦精神的印記。
復旦先賢中,有識之士、有志青年、華僑華人等不同年齡、身份的人們都因為教育救國的信念凝聚在一起,他們一齊為建設中國人自主創辦的大學籌款奔走。
《相輝》的故事裏,演員們來自復旦大學五大書院近20個專業,其中有11名2024級新生,這也是他們首次以“復旦人”的身份亮相舞&。
飾演湯佩琳的邵欣語是經濟學院2024級的本科新生,她説:“復旦精神不僅僅是鐫刻於故紙上的褪色詩行,更是蘊藏於日常生活之中的言行點滴。”2024級材料科學系本科生邵志峰飾演蔡元培,他認為復旦人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中建立新的感動,相互扶持前進”的過程中萌發了認同感。
新聞學院2022級本科生張國清第二次在《相輝》中飾演李登輝老校長,經過兩年的排練和感悟,他對於老校長這一角色的理解更加深刻,“老校長始終在付出,從未想過反哺,在李校長的概念裏,學校和師生都是他的孩子。”在話劇最後一幕,張國清飾演的李校長收到校友捐款,哽咽道:“復旦同學視我為骨肉,輝平生無憾矣。”
細膩可以打破歷史的“冰冷感”
微電子學院2022級本科生張珅暢在《相輝》中飾演馬相伯,他仔細琢磨每一句&詞、每一個動作,“一個小動作,也要查清楚來源,這是一種對歷史的追溯。”
復旦大學騰飛書院原創老校長大師劇《巍巍學府》也是一部力作,值得一提的是,創作者中有中國學生,也有外國學生,它的海報、主持詞、紀念冊都是中英文雙語的。要看這部劇,得先走過一段長長的、貼滿海報和介紹的走廊才行,就像在正規話劇院買票看劇一樣,體驗感拉滿。
該劇圍繞老校長李登輝的歲月故事展開。這位初到上海時還不太會講普通話的華僑,在這片土地上服務了40餘年,始終不願離開復旦,他為復旦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辦學體系。
該劇以1936年葉楚傖來滬於滄州飯店召開復旦大學該年的第八次校董會場景為序幕。李登輝校長的出場,是在被迫辭職後的一個“落寞的轉身”。
微電子學院本科生、青年李登輝的飾演者陳柯含當時是第一次參演話劇,角色切換中很難把握不同的性格、語氣和神情。他不斷地向學長請教,反復閱讀老校長的生平事跡和故事,力圖用細膩的表演把冰冷的歷史“捂暖”。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陶曉楠在劇中一人分飾葉楚傖、竊賊、榮德生3個角色。“入戲太深”的他,“仿佛隔了多年真的與老校長見了面、談了天,從而由心底生發出由衷的敬佩與仰慕”。
抗戰結束後,學生和登輝校長在和平飯店聚餐敘舊,請他談生平所得。本以為會有洋洋灑灑的演説,誰知他卻只講了一句話:“我歸國後,一生只在復旦,一生只當復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復旦的校長。”這樣的堅持與執着,通過學生們的生動表演,效果令人震撼。
據悉,校園原創大師劇·老校長系列在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黨委學生工作部指導下於2017年正式啟動,目前已經成為新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們在“復旦人演復旦大師,復旦人説復旦故事”的過程中,近距離接觸了話劇這一藝術形式,不論男女、不論文理醫工,都能通過大師劇感受家國情懷、復旦精神。
藝術思政大課兼具育人“功效”
復旦的系列大師劇,不僅是一部部校史劇,更是一堂堂生動別樣的藝術思政大課。
復旦經濟學院的原創校園大師劇《蔣學模》,用學生視角講述經濟學院大師故事。該劇以著名經濟學家、復旦經濟學院教授、博導蔣學模為原型,截取蔣老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片段,真實還原了一個孜孜不倦的經濟學人和一個“不斷‘改悔’”又堅定不移的馬克思主義者,同時通過蔣老先生翻譯《基督山恩仇記》的故事再現了那個熱愛文學、不懼挫折的青年翻譯家。
《蔣學模》的敘事結構大膽新奇,不僅有現代與過去的時空變化,更有夢境和現實的交錯重疊。伴隨着熟悉的上課鈴聲,大幕拉開,隨後四幕大戲將蔣老先生的一生呈現給觀眾。2005年復旦百年校慶之際,記者採訪86歲的蔣學模,發現他仍在為《政治經濟學》教材的第十三版修訂筆耕不輟。除了工作時的專注勤勉,蔣老先生做學問還有一個法寶——一個紅木櫃子裏近千張資料卡片。卡片上都是他平日裏積攢的素材和理論,這是蔣學模將一生奉獻給經濟學領域的見證。
有同學是因為一本《政治經濟學》課本,而報名參演的。“學習《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的時候,我就感受到課本編寫者蔣學模先生嚴謹的經濟學研究思路,在書裏,他用簡明而又連貫的語言為身為大一新生的我了解經濟學對社會運行原理的闡釋打開了大門。”在劇中飾演姚耐的2023級經濟學類專業本科生陳寶怡説,抱着對課本編寫者工作習慣、生平的好奇,他報名成為這部劇的演員。
原創校史劇《相輝》的觀眾中,不乏來自新聞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等多個專業的學生。劇中的南洋募捐、抗日救國、學科改組等歷史場景,令觀眾們印象深刻。
2024級騰飛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汪雨航説,自己未來會以復旦校史為榮,“我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講好復旦現在的故事、未來的故事。”2024級志德書院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的向曉芙在劇後感悟道:“讓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標,更加堅定地邁向未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