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華網高考情報局丨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五創”體系培育複合型創新人才 “科研早培”助力本科生進實驗室-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12 09:37:51
來源:新華網

2025新華網高考情報局丨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五創”體系培育複合型創新人才 “科研早培”助力本科生進實驗室

字體:

  新華網北京6月12日電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柴雲鵬做客2025新華網高考情報局,為廣大考生和家長介紹學院2025年招生政策與教學特色等情況。

 Q1: 人大信息學院在學科和科研方面有哪些優勢,在人才培養理念方面有何特色?

  人大信息學院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經濟信息管理系,開創了我國高校以“信息”命名學系和專業的先河。在人工智能時代,最核心的三要素是算力、算法、數據。人大信息學院開始數據領域教學和科研的歷史悠久、方向布局全、整體研究處於高水平。例如研究成果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獎,孵化了出人大金倉公司。

  因此,人大信息學院在數據領域的科研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人才培養方面也踐行“以數據為中心”的計算機領軍人才培養,學生在數據領域建立明顯優勢的基礎上,進而在人工智能、計算機系統、信息安全、信息系統等領域也可形成獨特的優勢。

  同時,信息學院以培養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為己任,在培養方案中注重加強創研課、科研能力早培、“五創”(創課、創賽、創研、創造、創業)創新培養環節,全面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能夠適應未來世界快速變化、具有開創精神和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Q2: 對高考招生目錄中的圖靈計算機拔尖班,您能介紹一下嗎?

  人大的圖靈計算機拔尖班是國內第一個以計算機科學奠基人阿蘭·圖靈命名的實驗班和拔尖班,從2016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依託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同時入選教育部“101計劃”。我們專注於“以數據為中心”的拔尖人才培養,致力於培養更多專業卓越的畢業生。創新的教學模式在2022年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圖靈班授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位。學習計算機,不是追逐短暫的技術風口,而是掌握一套“用邏輯解構複雜世界”的思維方式。在人工智能高速演進的今天,紮實的計算機基礎將成為大家駕馭技術浪潮的核心錨點,不僅能夠深入人工智能算法的核心,還能在更廣闊的領域中開創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圖靈班人才培養注重通過競賽、創新工程、科研早培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能力,通過鼓勵學生參加國際與國內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全國系統大賽、全國信息安全大賽等競賽,學生在挑戰中磨礪實戰技能;通過進入實驗室,與導師合作開展科研實踐,參與創新項目,培養科研能力;在實踐環節,學生在華為智能基座基地、騰訊聯合實驗室等實訓&&積累實際應用經驗,將理論知識應用於解決現實問題;此外,我們定期邀請業界專家和優秀校友開展信息講壇、前沿講座與知識沙龍,幫助學生了解行業動態,拓展視野。這一産教融合的協同育人體系緊密結合産業需求,助力學生在“學-産-研-用”中實現無縫銜接。

  Q3:信息學院計算機類本科專業採用大類培養模式,採用無時間節點分流的方式,請您介紹下具體情況?

  信息學院自2009年建立理科試驗班以來,實行“無專業限制、自主培養、無時點分流”教育理念,結合通識教育與自主學習。這個模式完全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專業選擇和分流的模式,不設置任何門檻,各專業沒有名額限制,只要把一個專業要求的課程都完成,就可以拿到這個專業的學位證和畢業證。當然多修一些課程,還可以額外輔修一個專業。

  “無時間節點分流”機制還給了同學們專業轉換的機會,如一位同學剛開始計劃選擇專業A,並按專業A進行選課和上課。但過了半年或一年想改為專業B,還可以通過補修一門課程的形式改為專業B。甚至可能是主修專業B,輔修專業A。這個制度在這些年的實施過程中,得到了同學們的高度評價。

  計算機大類培養中,我們提供4個專業供大家自由選擇,這4個專業均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分別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信息安全、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

 Q4:能否介紹一下今年信息學院新開設的強基計劃?

  2025年信息學院聯合高瓴人工智能學院開設“數據計算及應用”的強基計劃,全國計劃招生40人,定位是面向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需求,培養理論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卓越、國際視野開闊、人文素養深厚,能夠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引領智能時代發展的高層次人工智能領軍人才。其中信息學院主要突出自身學科優勢,側重進行“數據智能”方向的人才培養。

  課程體系可概括為“2+1+X”,包括2年通專基礎,1年專業核心和交叉課程,“X”階段為本博銜接與學術創新階段,在博士階段聚焦前沿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採用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培育模式,踐行“一人一案”,每位同學都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質,以及未來發展規劃,定制自己獨特的培養方案。在訓練體系方面,圍繞“以創造者為中心”,貫徹“五訓”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訓練、競賽訓練、科研訓練、學術活動訓練、企業實踐訓練這五個維度進行充分的培養和訓練。

  Q5:信息學院人才培養如何適應人工智能時代需求?

  每個時代都有自身面臨的變化和挑戰。信息學院在過去40多年的辦學歷史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從內到外都自立自強、積極奮鬥的優秀人才。學院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院友,有計算機、信息管理等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大學教授,也有知名高校的校級領導、院長,上市公司的創始人等。

  在人工智能時代,我認為我們重點需要培養同學們的兩類能力:

 一是紮實的計算機學科基礎。計算機是人工智能的基礎和發展源動力,學生如果在計算機軟硬體系統、數據科技、信息安全、算法模型等領域的基礎非常紮實,在學校期間進行高質量的科研創新訓練,那麼將會成長為推動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進步的專家級人才。

 二是充分熟悉人工智能工具,具備開闊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樣可以在各個不同領域,成為最善於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現實問題,構建新事物的時代弄潮兒。

  這兩點也是信息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最為注重的。我們一方面加強核心課的質量和要求,特別是在編程能力、系統能力上進行加強訓練,通過一系列編程大作業,堅實學科基礎。另一方面,在培養方案中顯著增加科研和創新的比例,增加了《科研早培》課程,本科生進實驗室的環節;開設創研課,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科研創新的探索;加強與企業的聯合人才培養,學生可以選擇企業難題進行研發;增加五創培養環節,創課、創賽、創研、創造、創業,創新部分內容有明確的學分要求。從而培養出基礎紮實、視野開闊、善於創新的高水平人才。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