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花園”裏“種出”快樂教育——記四川省綿陽市花園實驗幼兒園園長何雲竹-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22 09:12:51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小“花園”裏“種出”快樂教育——記四川省綿陽市花園實驗幼兒園園長何雲竹

字體:

何雲竹和孩子在一起。資料圖片

  “我希望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環境中的一花一草、游戲中的一玩一樂、教師的一言一行,培養樂傳承、樂生活、樂交往、樂探究的花園兒童,讓幼兒享受快樂的教育。”四川省綿陽市花園實驗幼兒園(以下簡稱“花幼”)園長何雲竹説。

  正如花幼“建影響幼兒一生的樂園”的辦園目標那樣,辦幼兒園這件事,也深刻影響着何雲竹:從迷茫到欣喜,從突破到堅持,從成長到成就,從一人行到眾人行。

  “如今,和大家一起想、一起幹有意義的事,特別開心。”何雲竹説,以幼兒所需為根本,走出一條探索的路,自己和教師們在這項事業中收穫着幸福。

 不做“佛係”園長

  從主持幼兒園工作算起,何雲竹已將一所幼兒園的命運揣在心裏23年。

  2001年,何雲竹成為花幼園長。當這份責任落在肩上的時候,她還是一名27歲的年輕幼兒教師。1993年,何雲竹從綿陽江油幼師畢業,輾轉家鄉一所幼兒園執教後,1995年,她考入如今的花幼。

  彼時,幼兒園的底子是機關辦園,在幼兒教育專業建設上與綿陽市其他園所有不小差距,辦園質量不高,學區附近家長擇園自然捨近求遠。“當時都羨慕其他園所,老師們沒有自信,缺少職業的歸屬感。”家長“用腳投票”的尷尬處境,至今讓何雲竹記憶深刻。

  挑起園長的擔子,年輕的何雲竹準備大幹一場,但起初卻很狼狽——“幾乎是趕鴨子上架”:老教師不配合,工作開展總是磕磕絆絆;辦園方向缺乏指引,有勁兒使不上。

  迷茫的時候,何雲竹表面上咬着牙堅持,最終卻病倒了,在醫院住了22天。何雲竹是個要強的人,更有幼教專業嚴格培養的底子。一系列的困境反倒把她敲醒,擠掉了“理想化的泡沫”,她告訴自己,要在園所管理和幼教專業上尋求力量、尋找機會。

  借勢借力,從2003年起,幼兒園開始變了樣。何雲竹從頭開始為幼兒園建章立制,理順管理;在辦園質量上,利用省級課題引領教學改革;在辦園條件上,找領導爭取支持……“我不做‘佛係’園長。”在與記者交談中,她多次提到這句話,笑稱自己發揮着“三皮精神”——硬着頭皮、厚着臉皮、磨破嘴皮,這樣的態度貫穿了她的園長生涯,也是她自己成長的底色:行動起來化被動為主動。

  其間,幼兒園從獲評市級示範園,到通過省級示範性幼兒園驗收,再到3次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辦園成績耀眼。何雲竹自己也從一名普通幼兒教師成長為四川省特級教師。

  建有形的“花園”

  “讓幼兒在生活中快樂長大”的育人理念,種在花幼每名教師心中。快樂教育如何實現?在何雲竹的帶領下,花幼近年來探索出了一條文化立園、科研興園、特色亮園、開放強園的改革發展之路。從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上講,要充分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這對辦園條件提出了高要求。

  “幼兒需要什麼?精美的裝置玩具嗎?”“不是。”“那我們打破它們!”多年來,何雲竹帶領教師們精心創設自然環境文化,逐漸把幼兒園建成為一座有形的“花園”:柚子樹、游戲墻、水上樂園等,不僅成為幼兒玩耍的空間,更成為課程的起點。

  為此,何雲竹大膽地“破”:2012年拆除大型玩具,打通班級、戶外界限,給幼兒創設360度活動空間;2017年回應幼兒對種植活動的興趣,打造400平方米的“天空農場”……“放開孩子,讓他們在生活中探索,老師在背後給予充分支持。”何雲竹説,“快樂是情緒的體現,它源自幼兒在認真參與游戲中産生的身心發展需要的滿足感。”

  “破”的同時,科研立住了教師的專業。從2003年開始做“利用戶外資源促進幼兒園五大領域的實踐研究”到“構建家園教育快樂共同體實踐研究”,課題成為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梳理辦園思路的“專業標尺”。20年來,何雲竹帶領教師們開展了21項課題研究,出版成果專著8部,其中《保育操作實用手冊》成為全國名師名園長培訓教材。

  此外,“運用‘自創符號’深化幼兒游戲活動”和“兒童項目社團促進幼兒社會發展的實踐研究”課題,成為幼兒園提升游戲質量的兩大名片,形成了“生命研究所”調查柚子失蹤案、“E幸福郵局”郵遞員送信送報等活動。課程在追隨幼兒游戲中一步步生長出來,教師的“教”變為幼兒自主的“學”,這些都成為點綴“花園”活潑生命力的寫照。

  奔跑中成就彼此

  2022年,何雲竹有了新的身份——教育部“雙名計劃”名園長工作室主持人。此前在2018年,何雲竹成為“四川省首批名校長工作室”領銜人。從個人成長到帶領幼兒園發展,再到以工作室領銜一批幼教工作者,從辦好一所幼兒園到輻射兩個工作室191名園長,幼教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將大家匯聚到一起,何雲竹身邊的人越來越多。

  最初的園長生涯,何雲竹“吃過苦頭”。花幼曾經的機關辦園時期,外行指揮內行、教師本領欠缺等經歷讓她深刻明白,只有走教師專業發展的路,才能真正帶來職業幸福感和自信。“園長帶我們走出了幼教人的尊嚴”“越來越多的同行看到了我們”,如今花幼的教師們在對何雲竹的評價中,專業的肯定佔了很大一部分。

  在2006年評省級示範性幼兒園時,何雲竹就注意到教師梯隊培養的重要性。此後,用人所長,充分賦權,花幼不僅“打鐵自身硬”,還輸出諸多優秀教師。“我自己的心胸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教育事業帶給我的。”何雲竹坦誠地説。工作室的各位成員慕名而來,何雲竹則以事業的擔當來者不拒,和他們一起走。

  兩個工作室先後制定工作計劃,何雲竹依舊是從建章立制開始,發揮快樂教育輻射效應。一起討論辦園主張、商討實踐路徑、挖掘自身特色,成員們感受到個性化指導:劍閣縣的幼兒園立足松柏文化,北川羌族自治縣的幼兒園走出生命教育內涵之路……工作室運行與成員幼兒園成長融合。“從旁觀者到主人翁,人人參與。”何雲竹説,“我帶着大家跑,大家跟着我跑,我們在一起奔跑中相互成就。”(記者 陳朝和)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