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故事|李駿:我和特殊孩子的感情已超越學校任務範疇-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06 09:20:43
來源:湖南日報

教師故事|李駿:我和特殊孩子的感情已超越學校任務範疇

字體:

李駿在課堂上輔導學生。通訊員 攝

  【人物】

  李駿,男,漢族,1984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懷化市鶴城區坨院學校教師。從教20年來,他扎根鄉村,潛心育人,不落下一個孩子,先後被評為懷化市鶴城區實驗教學先進個人、懷化市招生工作先進個人、湖南省第四屆鄉村好校長等。

  【日誌】

  10月31日,星期四,天氣晴朗。

  沐浴着秋日的暖陽,五彩斑斕的樹葉隨風飄舞,猶如記憶的碎片,輕輕落在地上,漂亮極了。鄉村的校園,漫天落葉的浪漫,和着陣陣桂香,更多了幾分愜意。

  夜闌人靜,我翻開筆記本,準備整理工作中的點點滴滴。當校長8年來,習慣了深夜工作。不經意間目光掠過日曆,瞬間,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這一天,不僅標誌着一個月的結束,更提醒我,又到了去小吳家送教的日子。這份堅持,不知不覺已經延續了6年。

  6年前的一個電話,讓我踏上了與智力發育遲緩兒童小吳結緣的旅程。起初,接到教育局的通知時,我滿心疑惑,作為普通小學的教師,我從未涉足特殊教育領域,更不知如何與這些特殊孩子溝通。

  這無疑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作為校長,我也曾想安排一位老師負責,但學校離小吳家太遠,老師去會很辛苦,與其打亂老師的日常教學安排,不如還是我自己去吧。就這樣,我開啟了一段不一樣的教育歷程,每月兩次送教上門。

  第一次&&小吳家人,就出了波折。

  電話從爺爺那打到了村幹部,又從村幹部那打到了孩子爸爸,一會説在河西,一會又説在西站,有的説小吳在讀書,也有的説就在家裏……電話那頭的冷漠、排斥與回避,讓我感到既無助又無措,兜兜轉轉,最後&&到了不情願的媽媽。

  我鼓起勇氣,踏上了那條去往小吳家的路。我清楚地記得那是2018年12月27日,懷化罕見地下起了大雪,白茫茫一片。按照上級通知,學生因急劇冰凍惡劣雨雪天氣都已經放假回家,我與兩位老師頂着風雪,驅車從鶴城區的最東邊緩緩駛向最西邊。

  在小吳家的店子裏,我見到了他的媽媽。她是一位“90後”,但眼神中卻透露出與年齡不符的敏感。我們再次説明來意,並拿出為孩子準備的牛奶和畫本畫筆,一邊交流一邊輔導,漸漸地,小吳和媽媽都放鬆下來。

  通過交流,我深切體會到小吳家庭的不幸與艱難。小吳是哥哥,他天生智力發展緩慢,雖已8歲,智商卻還不如兩三歲的幼童。家裏還有一個3歲的妹妹,眼下雖然家境尚可,能夠負擔起每月幾千元的私立特殊教育費用,但媽媽的臉上依舊寫滿憂慮,擔心孩子的未來沒有着落……

  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巨石壓着,無比沉重。説是送教,很多時候,其實我們能做的也只是陪孩子寫寫畫畫,認識一些簡單的字,與家長聊聊天,聽聽他們的念叨。

  也就是從那以後,我成了小吳家的常客。我深知,對於小吳這樣的特殊孩子,文化教育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對他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於是,我總會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來到小吳家,與小吳一起捏橡皮泥、畫畫、引導他説話;與他家人聊天,為他們疏導情緒,帶去寬慰和希望。

  每次送教,我都會耐心地與小吳的家人交流,從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培養,到情緒管理的方法,總結出了一套適合他的方式。比如,在他不開心的時候拿給他最喜歡玩的橡皮泥;他情緒即將失控時,用手輕撫他的腳或背就會很有效果……

  5年轉瞬即逝,如今,小吳已升入初一,但我們之間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學校任務的範疇,送教工作仍在繼續。漸漸地,小吳有了可喜的變化。

  一天,我像往常一樣來到小吳家,推開門,就聽到廚房裏“嘩啦啦”的流水聲,探頭一看,居然是小吳自己在洗碗!他媽媽看到我來了,要小吳叫人,他竟用力擠出了“李老師好”。發音雖然有點怪,但是非常清楚。瞬間,我的眼眶濕潤了……

  在我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小吳情況越來越好,現在已經能夠認識三四百個字,並能一個字一個字地點讀。我深知,對於小吳這樣的孩子來説,能夠緩慢增長就是最好的事。

  如今,每當回想起與小吳共同走過的這段歷程,我的心中總是充滿感慨與欣慰。我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但只要我們眼裏有光,心中有愛,不拋棄,不放棄,一起向前,就有希望。

  作為老師,我堅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之處。用心澆灌、精心培育、耐心等待,孩子們終將還你一個奇蹟。(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春祥 整理)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