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家鄉是用來“告別”的;現在,在甘肅這些返鄉年輕人心中——家鄉是用來建設的

甘肅岷縣貓尾草喜獲豐收。受訪者供圖

王彥奇(左)在查看蜂箱,了解採蜜情況。受訪者供圖

何小剛在製作模具。受訪者供圖
曾經,對於一些甘肅農村的年輕人而言,家鄉是用來“告別”的。這些年輕人感到家鄉發展空間有限,他們最初的夢想,就是走出大山。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走出大山、上過大學的年輕人,選擇返回家鄉,加入到傳承家鄉傳統技藝的隊伍中。這些懂農村、懂技術、懂管理的年輕人,在家鄉的土地上,用知識和汗水開拓着一片新天地。
---------------
為進一步推動甘肅省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工作,搭建人才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橋梁,今年以來,甘肅各地陸續建立起“甘肅省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導師服務站”,這是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促進甘肅省青年人才回流、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服務站搭建起了集就業指導、創業培訓、項目對接、資源共享於一體的綜合&&,為返鄉大學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就業創業服務。與此同時,一批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正在家鄉的土地上揮灑着汗水,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
翻砂鑄造,“小銅鍋”變成“致富鍋”
早上6點,天濛濛亮,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清水鎮清水村32歲的何小剛就出發趕往藏寶軒銅鋁鑄造文化傳承農民專業合作社。
何小剛上過職業學校,畢業後回到了家鄉,如今已有14年“工齡”。他每天早上6點出門,晚上9點才回家,十多年如一日。雖然工作辛苦,但他覺得這份付出很有價值,因為翻砂鑄造的手藝需要一代代傳下去。
小時候,何小剛經常和小夥伴玩砂子。上學後,他每天放學給父親打下手。再長大一些,何小剛就參與到鑄造的具體工作中。
成長在鑄造世家,從小耳濡目染,何小剛中專畢業後,繼承了父親的這門手藝,一頭扎進翻砂鑄造行業,一幹就是14年。
“等到自己幹時,才知道做一口鍋真的不容易。”何小剛介紹,塑模、修模、雕刻、溶銅、澆鑄、打磨、拋光……做一口鍋需要十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非常精細,稍有差池就會前功盡棄。
製作外模是銅鋁鑄造最費時的環節。清水村所制的銅鋁製品多是藏式風格,花紋多以龍、蛇、金蟾等帶有美好寓意的圖案為主。器物形狀不同,花紋也就不同,需要匠人一刀一刀、一筆一筆地製作,才能形成精美的圖案。
“光刻個花就需要六七天,還得是天氣好的時候。”何小剛説,自然風乾模具是必要環節,“要是遇上壞天氣,器物的生産周期就要延長。”
在這個以翻砂鑄造聞名的村子,多少年來,手藝傳承沒有任何文字記錄,原料的乾濕、配比,器物的厚薄、尺寸、比例,如何雕刻花紋,如何掌握火候……全憑口口相傳、手把手教學。學藝者需要不斷去琢磨去實踐,每個環節都要身體力行。
“每個模具只能用一次,因此每個成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哪怕用料、花紋、款式一樣,也會因為匠人鑄造時的手感、心情不同,傳達出獨一無二的匠心之美。”在何小剛看來,每個銅鋁鑄造器物都是一個獨特的作品,是時間的沉澱,更是一份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堅守。
“自從幹了這個,臉和手就沒乾淨過。但總得有人去做。”在清水村,像何小剛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他們專注地只做一件事,全情投入其中,把先輩流傳下來的技藝傳承下去。
在清水村,銅鋁鑄造工藝是祖祖輩輩傳承的技藝,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間。這種古老技藝過去只由部分人掌握,如今成了全村人的“致富經”。
1982年,清水村的銅鋁鑄造技藝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2010年,被確認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近些年來,清水村有一批像何小剛這樣的村民從事鑄造行業,清水村的名氣越來越大。
在青藏地區,銅鑄造品被視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作為裝飾置於家中顯著位置,或是作為盛放吃食的餐具。“一口直徑1.2米的銅鍋,最高能賣4萬元。”何小剛説,清水村的手工銅鋁鑄品深受牧區藏民的喜愛,遠銷西藏、青海、四川等地。
他介紹,青海西寧的塔爾寺至今還保存着清水村鑄於清朝光緒年間的一口代鍋(一種特定器型銅鍋的名稱),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保存着一口直徑4米的代鍋。“這些古老的物品,見證了翻砂鑄造技藝在歷史長河中的生生不息。”何小剛説。
如今,銅鋁鍋、銅香爐、銅暖鍋、銅花瓶等工藝品借助互聯網和自駕游的“東風”,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和喜愛,作為工藝美術製品被國內眾多金屬藏品愛好者收藏,並行銷海外。
何小剛介紹,這些年,越來越多人看好銅鋁翻砂鑄造的發展勢頭,更多年輕人加入到傳承古老技藝的隊伍中來。
目前,清水村銅鋁鑄造作坊達180多家,小作坊和銅鋁鑄造專業合作社“強強聯合”,合作社進行技術指導、代購、代銷,輻射帶動農戶生産鑄造。清水村的“小銅鍋”變身“致富鍋”。pagebreak
追花採蜜,釀造“甜蜜事業”
和何小剛一樣,29歲的甘肅平涼青年王彥奇每天都會迎着朝陽準時來到自己的蜜蜂養殖場,查看每一個蜂箱。
從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農學專業畢業後,王彥奇在北京“漂”了一年。之後他回到家鄉莊浪縣南坪鄉王溝村開始創業之路,他要用專業知識和現代營銷手段把祖輩傳下來的“甜蜜事業”做大做強。
王彥奇出生在南坪鄉王溝村的養蜂世家。他的爺爺是個走南闖北的養蜂人。2016年,他的父親王潤舉註冊成立莊浪縣王氏蜂業蜜蜂養殖農民合作社,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蜂行業帶頭人。
2017年,王彥奇從北京回到家鄉,正式加入父親的團隊。“我從小就接觸蜜蜂,現在回到農村,就是要把專業知識和傳統經驗結合起來,做大養蜂事業。”憑着對養蜂的熱愛,王彥奇對自有的幾十畝土地作了詳細規劃,摸索出一套養殖新模式,如今已實現蜂群穩定繁育、蜂蜜穩定産出。
王彥奇每天除了跟父親一起照料蜜蜂,學習祖輩流傳下來的養蜂技能,還通過各種渠道學習養蜂知識,了解養蜂行業最新動態。
“一隻小蜜蜂從卵到幼蟲再到成蟲的生長期是21天,而它的勞動生命一般只有60天。”王彥奇深入研究蜜蜂的生長周期,通過技術手段提升蜜蜂的養殖效益,盡量延長勞動時間,確保多産蜜、産好蜜。
在追花採蜜過程中,為減少蜜蜂個體流失,王彥奇根據蜜蜂晚上回巢釀蜜的習性進行夜間運輸。同時,嚴格按照祖輩流傳下來的技術操作蜂箱,盡可能不傷害蜜蜂,減少折損。
“最大的病害是蜂螨,它可能造成蜜蜂渾身不舒服,還可能會吃蜜蜂的翅膀,蜜蜂失去翅膀就沒有採蜜能力。”在養蜂過程中,王彥奇仔細觀察蜜蜂的一舉一動,對於病害爭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有效保證蜂群的健康。
“蜂兒釀就百花蜜,只願香甜滿人間。”這些年來,王彥奇追花採蜜,四川、湖北的油菜,陜北、內蒙古的蕎麥,北方的洋槐、棗樹,大田裏的向日葵……冬季從雲南開始“發蜂”,他一年四季行走在祖國各地。
祖傳的經驗加上技術的加持,王彥奇出品的蜂蜜味道純正、品質上乘,深受市場歡迎。精心經營的合作社積累了很多客戶,逐漸向品牌化經營發展。“我們産的蜂蜜,企業購買量高達60%。在追花採蜜期有一半蜂蜜被明園、冠生園、條山農場等企業買走。”王彥奇説。pagebreak
“懂農業、懂農民”的新農人天地廣
青年返鄉創業,離不開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為了做大做強鑄造産業,岷縣大力推進“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希望發揮青年人才優勢,帶動更多人擁有這項致富手藝。
何小剛經常參加各類培訓和技能比賽。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組織下,何小剛前往青島學習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在蘭州財經大學參加非遺傳承與發展專題培訓。“這些培訓、學習和比賽的機會十分難得,開闊了我的眼界,對手藝傳承創新、打開銷售新路徑都很有 啟發。”他説。
各方助力加上自身努力,何小剛進步很快。近年來,他被評為“縣級非遺傳承人”“鄉村工匠”,所在合作社獲得“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村裏很多年輕人慕名而來,加入他的團隊。
“現在銷路不愁,就要抓住機遇好好幹。”何小剛説。去年,青海玉樹一名藏族網絡主播來到清水村直播售賣翻砂銅鋁鑄造品,幾天就賣出去不少。“希望我也能搭上直播賣貨的‘快車’,把清水特色推介到全國各地。”
對於何小剛這樣的返鄉創業者,團岷縣縣委十分支持,和相關部門對接,給他提供培訓機會,全面學習直播技能,助力早日開播。“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歡上傳統鑄造工藝,是我的職責。”何小剛説。
近年來,王彥奇不斷探索開拓新渠道,把合作社出産的蜂蜜賣個好價錢。經過一番考察,他把突破重點放在互聯網上。正值莊浪縣大力發展農村電商,電子商務産業園對返鄉創業青年敞開大門,在技能培訓、貸款等方面都有優惠政策。在電子商務産業園的支持下,王彥奇開起“快樂蜂園”網店,以賣土蜂蜜、莊浪粉條等特色農産品為主。
伴隨網上直播興起,王彥奇參加了電商園組織的培訓。“通過自媒體&&直播,人們能對蜂蜜有新的認識,更認可我們産品的品質。”王彥奇説。
為了適應食品行業互聯網銷售的需要,王彥奇為合作社註冊了商標,致力於建設食品級生産加工和直播空間,讓蜂蜜生産和銷售步入正規化、標準化軌道。面對縣域養蜂業日趨壯大、蜂蜜市場需求日益增長的現狀,在有關部門指導下,王彥奇計劃成立産銷聯合機制,維護行業權益。
養蜂養出了名堂,心繫行業發展的王彥奇在2023年當選省人大代表。作為一名人民代表,他積極為養蜂事業鼓與呼。對於他提出的《關於對養蜂業等小規模農業産業給與扶持的建議》,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要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用好相關政策,在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扶持,同時開展蜜蜂良種繁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養殖技術培訓等工作,提升全省蜂業發展水平和養殖效益,為全省鄉村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蜂蜜産業大有可為,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創業者,要致力於優化發展環境,推動蜂蜜産業高質量發展,努力為消費者帶來健康,為更多養蜂人帶來效益。”王彥奇説。
“鄉村振興最缺的是人才,尤其是有知識有活力的年輕人。”岷縣西江鎮鎮長賈鵬珍在鄉鎮工作了18年,對鄉村治理和鄉村發展有着深入觀察和思考。在他看來,隨着時代的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需要適度超前規劃,運營管理要提質增效,這些都需要大量有知識、有見識的人才,這在目前的西部農村還是短板。
賈鵬珍認為,農業産業化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而高素質人才是農業産業化的關鍵所在。“既要懂農業、懂農民,又要懂産業、懂管理,還要懂技術、懂傳播,在農村成長起來的90後、00後在這些方面更有優勢。這些新農人只要踏實肯幹、善於學習,就會開創農村發展的新天地。”(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