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太平店實驗小學,國旗班的孩子們每週都會穿上軍裝、列好方陣,“沉浸式”體驗升降和守衛國旗的任務。“這樣的國防教育看得見、摸得着,可以讓學生耳目一新,受到更深刻的思政教育。”校長張恩龍説。
“國旗下的思政課”“烈士陵園裏的思政課”“田間地頭的思政課”……近年來,樊城區持續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推進中小學、幼兒園建設包含“陣地+”“師資+”“課程+”為組成部分的“思政課+”一體化育人模式,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打造了一批批鮮活生動的大思政課堂,有效引導全區中小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陣地+”
文化育人重熏陶
襄陽市長征路小學的“長征文化長廊”設計陳列了與長征紅色主題相關的詩詞、人物、故事、圖片和長征路線圖等板塊,讓學生在這裡探尋“長征精神”。
各具特色的文化長廊在樊城區遍地開花。為解決教書與思政之間“兩張皮”的困擾,樊城區按照 “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發展思路,全面開展以築牢“紅色堡壘”、爭做“紅燭先鋒”、培育“紅心少年”為主要內容的“三紅校園”創建工作。通過&&《樊城區教育系統支部標準化規範化指導手冊》,對全區中小學、幼兒園黨史長廊、紅色布景、文化墻等硬體設施一體化建設進行規範,把紅色基因融入學校文化,讓黨的思想理論潤澤學生的幸福童年。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清明期間,襄陽市長虹路小學學生身穿紅軍服裝,以“重走長征路”的形式,徒步前往襄陽市革命烈士陵園,並深情朗誦毛澤東《七律·長征》詩作。該校以“延安精神映長虹”為校園品牌,讓學生在紅色文化熏陶下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以前,我在電視裏看過紅軍長征的影片,在學校裏也學習了很多革命故事。這次活動讓我體驗了紅軍長征的不易,也讓我對長征有了新的認識。”長虹路小學學生李未希分享了自己的體會。
此外,樊城區還通過充分協調、利用研學基地、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等校外資源,建立起中小學思政教育社會資源庫,將各類思政教育主題活動在各學段同步發動、同步組織,將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三紅校園”創建以來,樊城區教育系統各基層黨支部共開展黨史學習教育1036次,全區學校組織學生赴校外開展思政教育482次,有效激發了學校思政教育發展活力。
“師資+”
隊伍建設重發展
“堅持走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井岡山精神在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情操上的具體體現……”近日,以弘揚井岡山精神為主題的樊城區中小學思政課集智備課會在襄陽市第三十五中學召開。來自樊城區中小學的300多名思政課教師圍繞“井岡山精神”同備一堂課。
在示範課展示環節,襄陽市第三十五中學思政課教師康玉芳和大慶路小學德育副校長何雲飛分別代表中學和小學兩個學段進行了課堂呈現。如今,同一主題,不同學段,線上線下“同上、同備一堂課”,已成為樊城區以“師資+”為主線探索師資融通一體化的新常態。
“我區現有377名專兼職思政課教師,其中專職教師227人,兼職教師150人,中小學思政教育隊伍能夠做到協同發展。”該區中小學教學研究室主任李相華坦言,思政課專職教師缺乏、兼職教師普遍沒有接受過系統培訓曾是發展“思政課+”模式的痛點。
“通過‘雙培養’模式,思政教師隊伍專業能力正不斷提升,一批批骨幹教師也不斷涌現。”李相華介紹,中小學思政教研活動的蓬勃態勢得益於樊城區教育局&&了《全區教育系統“雙培養”工程實施方案》,以“人人爭當思政教師”為主線,通過個人申報、學校推薦的方式,樊城區在全區遴選了80余名事業心強、有信仰、有激情的優秀教師,作為後備幹部和思政課骨幹教師進入“雙培養”人才庫。
如今,通過名師工作室研修、知名專家授課、外出參觀訪學、參與組織思政教研活動等形式,部分“雙培養”教師已成長為全區乃至全市知名的區域名師,全區各校教師參與思政課教研教學氛圍濃厚。
“課程+”
實踐育人重融入
開展“四史”教育進課堂、“課前講黨史小故事”、“我與國旗合影”……樊城區鼓勵各中小學創新思政課形式,結合春節、五四青年節、建黨日、國慶節等節日開展各類特色活動,將思政課與社會實踐、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學校、引到學生身邊,實現了思政課程課內課外一體化的“課程+”模式。
隨着“思政課+”建設深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課程+”效應充分顯現。樊城區&&了《全區中小學紅色社團建設指導方案》,鼓勵各學校積極探索組建諸如朗誦、演講、演奏、繪畫等形式的紅色社團,並通過不斷創新社團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接受思政教育。如今,全區各學校共成立了1200余個校級、年級、班級三級學生社團,共開展紅色主題社團活動2000余場次。
此外,樊城區還巧借湖北省教聯體建設的東風,將全區25所優質學校與鄉鎮43所中小學、教學點結成城鄉共建教聯體,針對思政課教學、課程開發、社團建設等方面內容充分挖掘資源,推動城鄉思政課同步優質一體化發展。(記者 程墨 特約通訊員 付曉方 聶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