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質量月大調查活動走進北京八一學校附屬玉泉中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08 17:49:48
來源:新華網

中考改革質量月大調查活動走進北京八一學校附屬玉泉中學

字體:

  新華網北京11月8日電 日前,北京市中考改革質量月大調研活動走進北京八一學校附屬玉泉中學,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教育督導評估院相關學科專家走進課堂,通過聽課、研討,與31名中青年教師共同探尋新課標、新中考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與評價的新方向。

  “北京,多雲,3~10攝氏度;邯鄲,晴,5~12攝氏度……”初一地理“多變的天氣”課堂上,同學們化身“小小預報員”,將課上剛學會的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天氣符號的識別等知識,“實戰”運用到天氣預報的播報中,這也是本節地理課繼“慧眼識天氣”“天氣符號記憶小競賽”之後的第三個小活動。

  中考改革後,地理、生物、化學、歷史等科目從考試科目變成考查科目,學校的課堂上也減少了刷題做練習冊的學習內容,適當增加了學科體驗、跨學科實踐和分析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實踐性作業。地理老師宋雙&&:“以往的地理課主要以老師講解為主,更關注考試考點,新中考改革後,地理課程要求課堂加入更多的活動,讓同學們動起來,更注重培養同學們的地理核心素養與地理實踐力。”

  為什麼有的同學蒸的饅頭又蓬鬆又飽滿,有的就硬硬的像塊石頭?為什麼同樣的配方,有的同學的米酒發酵的很成功、有清香和甜味,有的就長白毛、有酸臭味?為什麼糯米嘗起來沒有味道,糯米酒卻甜甜的?米酒的酒精度數多高,初中生能喝嗎?初二生物課堂上,同學們紛紛提出了自己在製作饅頭、米酒等食品時産生的疑惑,生物老師耿雲冬在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今天討論,引導同學們思考現象背後的生物學科知識。

  耿雲冬介紹,她在“微生物的利用與防治”課程中設計了“利用酵母菌自製食品”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先行,他們在自製食品的實踐過程中,通過自主地觀察、發現,會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課堂上進行學科知識的講解,孩子們會一直跟着老師的思路,發現原來這種情況在書本上是這麼解釋的,對生物科目的學習興趣也更高了。”

  “在生物課上,我們聽到老師和同學們就如何蒸饅頭、如何做米酒,如何防止食品的腐敗與變質進行的討論。孩子們討論的都是和生産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這是在做中學、在用中學、在創中學的體現。對這些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有很好的點撥,引導學生分析黴菌産生的原因,反過來也討論為什麼另一部分沒有産生黴菌。新背景下,學校不再一味強調紙筆測試的分數,而是去看孩子們實踐的學業性表現。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下,既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又像工程師一樣去做項目化的産品,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科育人的目標能夠更好地實現。”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生物教研員喬文軍在聽完生物課後分享了聽課感受。

  北京八一學校附屬玉泉中學校長姜杉介紹,新中考改革方案發布後,學校及時響應,制定了八一玉泉學科方案。首先是將考試從“分水嶺”變為“起跳板”。學校遵循“大減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載體”的總體思路,對五科重新制定了課程評價方案。比如,初一年級的“野鴨湖項目”,初二年級的“多樂港科技實踐”,考查方式從試卷變成了學生的手抄報、研究報告,根據學生完成情況分等級計入過程性評價成績。其次是加強特色校本課程建設和實驗教學。學校圍繞“三山五園”精品校本課程和實驗教學,優化、開設了多門校本課程及勞動課程、社團課程,開闢更多學習領域,滿足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

  據了解,面對中考改革,海淀區積極探討學生素養發展對學習過程、教學方式的改進要求,使考查科目成為教與學方式變革的實驗田。化學、生物等學科突出理工農醫類學科的特點,注重對課標規定的必做實驗、跨學科實踐活動等內容的落實,突出化學、生物學科與實際生産生活的關係,以項目式學習推動教與學方式改革;地理、歷史等學科突出素養的進階要求,着重強調學科理解、學科實踐、跨學科主題學習,以課程內容和課堂學習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投入學習,為高中階段學習打好基礎;道法學科以議題式、活動式的方式開展教學,依託海淀區大中學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等項目,持續提升思政課育人質量。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