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給體育專業00後上的一堂“體育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9/05 13:06: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鄉村給體育專業00後上的一堂“體育課”

字體:

  一場理想中“有一定規模”的鄉村運動會,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8月中旬,夏意正隆,處於四川盆地中部的遂寧市大英縣隆盛鎮土門埡村、百盛村白天氣溫能接近40攝氏度。由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牽頭、7名跨專業學生組成的“狻猊體育”社會實踐團隊,將在這裡進行為期7天的暑期社會實踐,他們做好“烈日下勞動”的準備,卻忘了這樣的天氣“並不適宜舉辦運動會”。

北京體育大學“狻猊體育”社會實踐團隊和當地兒童在趣味運動課後合影。鄭珊珊/供圖

  原本,組織一場鄉村運動會是實踐活動的“重頭戲”,但和當地幹部溝通後,“高溫”現實就像一瓢冷水潑了過來。指導老師鄭珊珊繼續爭取:“室外不行,要不改室內?”話音剛落,對方沉默了數秒,“我們沒有室內場館”,線上會議室的空氣凝固了。她猛然意識到自己問了一個“蠢問題”。

  “方案忽略了當地實際情況,有些異想天開。”鄭珊珊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坦言,儘管之前已經有學生實地走訪了兩三次,但從書本到泥土的距離,還是出現在了這堂實踐課的扉頁。

 在書本和泥土間“碰壁”

  “不能讓志願服務變成‘添亂’。”鄭珊珊透露,臨行在即,實踐方案推倒重來,除保留兒童體育支教、體育科普和文化傳播外,核心任務“組織鄉村運動會”變成了“公益直播助農”,學生們收起寫滿乒乓球代表人物、運動歷程的科普海報,轉而開始研究具有當地特色的中醫藥材和農副産品,“雖然沒有進行實際銷售,但學生們也是第一次嘗試‘直播帶貨’。”

  土門埡村是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藥源地和重要成書地,以中藥材為主導産業,是市級鄉村振興建設重點示範村,一蓬蓬刺梨染黃了山坡和田埂。直播從刺梨採摘入手,“我們打算早上8點開始,可當地農民5點就去採摘了,等太陽出來就沒人等你了。”隊長張敬旺記得,作為中藥材,刺梨藥用價值豐富,但因本身長滿了小刺,一碰就會扎破手、勾住衣服,採摘起來並不容易,他們得在扎人的刺梨和使人發癢的毛草間騰挪,一邊採摘,一邊盯着腳下,生怕踩壞了農田。

  采收後,團隊成員要借助社交媒體&&進行公益直播,幫助鄉村企業、創業青年宣傳鄉村的刺梨、白檸檬、青花椒、花粉等特色農産品。作為2021級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張敬旺不乏賽事直播和解説經驗,可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帶貨主播”,他首先要面對形象管理問題,“之前解説大部分只需要出聲音”,在鏡頭前,他偶爾瞥一眼滾動的評論,總能看見鄭珊珊的遠程指導:“站直了,別晃。”

  如何打光、擺放産品、主持人站位、收聲,重新摸索直播帶貨的基本操作之外,團隊還得思考“怎麼讓這場直播和體育相結合?”除了誦讀《體育之研究》、展示當地百姓熱衷的太極拳,張敬旺和搭檔嘗試從運動員健康飲食入手,引出當地生態農産品,“主打健康概念”。為了引流,團隊還連線了學校在成都大運會現場的人氣主播,最終,直播兩小時收穫了超4萬人次的點讚。鄭珊珊透露,這場直播將作為案例出現在課堂上,“以後課程裏會適當增加直播帶貨的內容,讓學生更能適應社會需求。”

  可當鄉村成為課堂,再熟悉的課程也會面臨“重修”。

  國際體育組織學院2021級英語專業的浮凌睿負責為童心港灣的孩子上體育文化課。據當地老師介紹,這裡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家長基本都外出務工,因此,建議浮凌睿多展示一些天安門、長城等城市地標,“讓他們拓寬視野,看看外面的世界”。可PPT一放,浮凌睿發現,孩子們對北體大的校園更感興趣,“他們一直在問我們學校的事,也許因為那是能和我們産生&&的地方。”

  浮凌睿注意到,這裡的孩子年齡跨度很大,低齡孩子較多,初中以上的孩子很少,“但很難玩兒到一塊兒去”,通過對孩子日常喜好的調查,她發現,此前精心準備的內容,例如關於冬奧會、甚至距此僅兩個小時車程的成都正在舉辦的大運會,他們並未表現得非常興奮,反而電競被高頻提及。她決定重新確定課程主題,“連夜修改PPT”,針對低齡孩子分享《奧運會與吉祥物》、和年齡大一些的孩子討論《電競與體育》。

  “電競應不應該納入奧運會?”問題一出,孩子們回答的效果超出浮凌睿想象。支持者説“電競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需要拼搏、不放棄的精神”,反對者&&,“有的游戲裏有血腥暴力場景,不適合奧運會。”張敬旺也坐在台下聽課,小同桌告訴他:“我去網吧打游戲,如果旁邊坐著一個體重兩三百斤的人,他説自己是國家隊運動員,我很難接受。”

  兩堂臨時起意的課,為浮凌睿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思考空間,已經習慣和高大上理論打交道的她,現在總忍不住思考“落地”的問題,“很多事情上,我們投入不少,為什麼沒有取得相應的效果?”這次和鄉村的對話讓她明白,在給予之前,最好先確定對方真正需要什麼。pagebreak

  鄉村需要怎樣的體育人才

  據北京體育大學團委書記陳中介紹,為引領青年學子擔起重任,學校團委部署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2023年共成立70支團隊,646人參與其中,足跡遍佈全國70多個城市、鄉村。

  作為七十分之一,“狻猊體育”團隊7名同學6人來自山東和遼寧,前往四川得斜跨大半個中國,為節約開支,大部分學生選擇火車硬臥前往。去上海解説賽事的張敬旺輾轉重慶、遂寧,再乘車進村,單程耗時24個小時,且為了更好地勝任隊長一職,他不僅從去年就參與百勝村實踐,還在今年7月先後前往河北邯鄲涉縣、山東萊蕪馬杓灣村“當隊員學經驗”,他的社交媒體幾乎被刷成了學習&&,被鄉村振興實踐的信息填滿,“我想走遍中國所有的省份,順便把論文完成。”張敬旺很關心,在短視頻時代,體育究竟能給鄉村帶來怎樣的影響?

  “小成本做大事。”在大英縣隆盛鎮團委書記徐洋看來,體育在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貴州村BA出圈後,各地都在效仿,因此,有體育專長的學生很受歡迎。”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鄉村並不缺體育活力,缺的是有專業能力的體育人才,“群眾不需要帶動,他們會自發組織體育活動,反而是現有的體育工作者沒有融入群眾,讓群眾走在了我們前面。”他坦言,從指導使用健身器材到引領、規範組織賽事,基層迫切需要又很難吸引相關專業的人才,“其實在農村,老年人慢性病問題顯著,運動康復也是很大的人才缺口。”

  徐洋提及的痛點均是體育專業背景學生能在鄉村發揮價值的關鍵點,但前提是,“更充分的溝通、更具可行性的方案、更專業的人才。”他提到那場未能成行的運動會,“不是不能辦,而是在天氣炎熱的客觀條件下,溝通和推進時間倉促,且我們沒有看到一個完備的執行方案。”他透露,每年都有大批走進鄉村的年輕人,無論是扎根土地的大學生村官還是流水抵達的志願者,“得想清楚要留下什麼?帶走什麼?怎麼才能凸顯出自己的價值?”

  “在北體大團隊之前,已經有五六個高校的團隊來參與實踐,但這群孩子是最靠譜的一批,他們不是來拍照打卡的,而是真正想做事兒。”徐洋提及張敬旺、徐銘辰利用專業所長為土門埡村史館錄製解説詞並製作音頻二維碼,“能利用專業背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發揮所長,這就是我們非常需要的成果。”

  但徐洋有一個遺憾沒有透露。村民們熱衷太極拳,每天早上6點就會自發抵達綜合服務中心打拳,活動第一站,學生們就和隆盛鎮太極拳隊互動交流,團隊成員徐銘辰還為太極拳隊製作了第一條宣傳片。“大家高興之餘,也因現場沒有學生擅長太極拳有些失望。”徐洋認為,作為國內最頂尖的體育院校,不會缺少太極拳高手,但應思考,今後組建這樣的隊伍時,該如何根據當地群眾體育需求,加入專業人才配置,從而起到示範帶動作用。

  “這次是先組隊才跟當地&&,沒有對接當地需求,有點本末倒置。”張敬旺迅速意識到這次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儘管,這支隊伍已經跨了新聞、藝術、體育教育等多個專業,但他希望下次組隊時,再加入運動人體科學和運動康復專業的同學,以更好地適應當地需求。

  從象牙塔走進田野的過程,就是和現實磨合、相處的過程。體會過當地的晝夜溫差,大部分團隊成員主動去買了被子;在田野裏走一遭,才發現箱子裏的論文少了“泥土味兒”;於金正後悔沒帶幾件舊衣服,因為那件採摘刺梨而佈滿小刺的文化衫,“回家後,我媽熊了我一頓。”這個第一次參與暑期實踐的男孩,短暫地成為體育老師後,重新理解了體育教育的意義。

  在童心港灣,團隊成員於金正、閻昌煜、顧凌靜利用PFES體質健康測評系統為當地孩子進行了體質健康評估,並立足兒童心理學以游戲訓練方式開展趣味體育課。“以前在城裏的學校代課,小朋友反應很冷淡,但在這兒,場面一度控制不住。”於金正發現,鄉村體育課,不能基於體育器材來開展,而是根據現有體育資源盡可能調動孩子的興趣,“除了體育技能,更得關注心理健康。”

  一開始,幾乎沒有孩子願意走上前去自我介紹,“拽都拽不動”,但幾場游戲下來,大家爭着搶着去展現自我。讓於金正印象深刻的一個孩子叫李牧(化名),父母離異後,他跟隨繼父的媽媽留守在村裏,經常感到孤獨,“他笑着説自己的身世,用最快樂的表情説着最悲傷的話。”於金正意識到,自己能為他做的,就是一堂充滿歡笑的體育課,“原來覺得體育老師就是按部就班上課,但現在發現,可以通過體育和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

  “不變的留守兒童,流水的支教老師。”在張敬旺看來,暑期實踐更像一扇扇通往不同鄉村的門,是建立&&的開始而並非結束,“不能和孩子們玩兒鬧一下,留下小禮物就走人,我們希望不斷改進,能把體質檢測和適宜開展的體育課程留下來,甚至保持遠程對接,持續關注。”對這群00後而言,踩過泥土,就要努力扎根。(記者 梁璇)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