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6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在瑞昌核物理應用研究院向西部大學生們
講解我國自主研發的AMS加速器。魏東升攝/光明圖片
7月10日,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生在黔西市雨朵鎮韭菜加工車間,了解當地蔬菜産業的發展情況。周訓超攝/光明圖片
中西部高等教育備受黨和國家重視,然而,由於發展水平等原因,一直以來似乎“存在感”不強。最近,一場會議、一份倡議,將其推上了熱搜——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會暨教育強國戰略諮詢會日前在蘭州召開,大會期間還發布了《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蘭州倡議”》。
“蘭州倡議”指出,中西部強則中國強,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事關教育強國整體戰略,事關中國式現代化總體進程。
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教育強國背景下,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踏上新征程。目前,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最大挑戰是什麼?如何從被動接受“輸血”向主動自我“造血”轉變?對此,本報記者對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進行獨家專訪。
一、中西部高校不能“等靠要”、更不能“躺平”
記者:“蘭州倡議”,對於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有怎樣的意義?
嚴純華: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西部發展的戰略內生力量,直接關係教育強國建設整體水平和高質量發展。“蘭州倡議”為中西部各高校推動事業高質量發展和深化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更為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支撐引領現代化強國建設擘畫了藍圖。
“蘭州倡議”突出責任意識,是“軍令狀”。倡議提出,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這就要求中西部高校將自身實踐與教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緊密結合起來,以奮進姿態與祖國同行、以創新精神與時代同頻、以自信自立與世界同步。
“蘭州倡議”突出目標導向,是“指南針”。倡議提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是我們的共同願景。這就要求中西部高校直面國家所需、人民所盼、未來所向,努力建設成為優秀人才培養的搖籃、人才和科研創新匯聚的高地、文化傳承和國際交流的&&,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蘭州倡議”突出自覺自信,是“宣言書”。倡議提出,要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從自身發展的小邏輯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邏輯轉變,從被動接受“輸血”向主動自我“造血”轉變。這就要求中西部高校立足區位特點、自然稟賦、歷史積澱,將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相關挑戰上升為國家戰略甚至國際科學問題,催生新動能、煥發新活力。
記者:“蘭州倡議”指出,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是中西部高等教育迎難而上、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個“變”體現在哪些方面?
嚴純華:“變”體現在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面臨新形勢。從國際上看,世界各國高等教育追趕與超越、跟跑與領跑交織交融,世界科學中心也將隨之轉移。我國能否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要看中國高等教育在全球的真正影響力和引領性。從國內看,我國雖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整體水平也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但在教育理念和技術、教學課程及內容、學科和專業劃分、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銜接等方面依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産業進步和人民日益提高的要求和期望。從高等教育格局看,中西部高等教育雖佔據我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與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相比,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性亟待解決。沒有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振興,就沒有高水平的中國教育和高質量的發展全局。中西部高等教育必須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夯基固本、聚勢謀遠。
“變”體現在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回應新期待。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當前,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中西部高等教育必須源源不斷地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科技自強、文化傳承、民族振興所需的優秀人才。
“變”體現在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展現新作為。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政治任務,是高等教育努力為破解中西部發展困局作出的戰略貢獻。中西部高等教育有責任也有能力為振興中西部作出不可替代的歷史性貢獻,必須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教育支持、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自我“造血”強調的是主觀能動性,要求中西部高校不能“等靠要”、更不能“躺平”,必須順應時代大勢、服務國家戰略。以學科為例,基礎學科要夯實基礎、鞏固積累;特色學科要拔尖、做出亮點;不同學科之間要強化問題導向和融通意識,在交叉融合中開闢新賽道。通過學科高質量發展,帶動科研高水平創新和高效能孵化,形成可持續的自我“造血”機制。
二、正視“標兵越跑越快,追兵越來越近”的形勢
記者: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最大挑戰是什麼?
嚴純華: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這也是此次“蘭州倡議”要着力解決的問題。在思想觀念上,還是存在因循守舊、小富即安的觀念,甚至還有以窮賣窮、將窮就窮的心態。中西部高校須正視與其他一流高校的差距和“標兵越跑越快,追兵越來越近”的形勢,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用逆向思維和系統思維克服“等靠要”和自滿保守,衝破思維瓶頸、觀念束縛和“人為障礙”,從自身發展的小邏輯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邏輯轉變,從被動接受“輸血”向主動自我“造血”轉變,在各領域事業發展上彰顯特色、勇爭一流。在發展路徑上,還存在慣性思維。中西部高校只有從傳統發展模式向數字經濟模式迭代升級,從單純依靠人財物等要素投入、線性産出科技成果向實現倍數甚至指數級投入産出比轉化,從資源支撐力向科技創新力轉化,才能把握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求和核心驅動力。應當着力夯實中西部高校集群發展、東部高校先進理念優質資源向中西部匯入的發展格局,走出一條在經濟待發達地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充分利用制度優勢和思想創新,突破“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建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傳統思想約束。在自身基礎上,近年來,中部地區高校逐漸崛起,西部高校弱勢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但長期受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早期高等教育布局影響,西部高校在人才培養能力、學科建設水平、科研創新競爭力、服務社會發展能力、國際化程度、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與東部高校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底子相對薄弱,科研創新競爭力還不強,拔尖創新人才自給率不足。尤其是供需雙方對接融合不夠緊密,高校能夠直接供給區域産業行業發展需求的成果還不多。
記者:留住一流人才,中西部高校該怎麼辦?
嚴純華:經過在西部地區多年工作積累,我們發現人才普遍關心關注的是事業&&、社會尊嚴、薪酬待遇和子女基礎教育質量。中西部大學在重大科研&&建設、工資待遇以及基礎教育質量等方面,普遍與同類東部高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這也成為中西部高校高水平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蘭州大學緊扣育才、引才、用才、留才全鏈條全環節集中發力,形成了薪火相傳、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説,蘭大已基本止住“孔雀東南飛”的人才流失狀態,開始形成“人才西北匯”的良好態勢。同時,我們依然清醒地知道,這樣的轉變依然脆弱,尚未成為穩態,必須常抓不懈。
中西部高校要實現“孔雀東南飛”向“人才西北匯”轉變,並長久、可持續地保持下去,一是堅持黨管人才,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學校事業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關鍵性、引領性工作,探索創新人才工作新模式,努力將東部優質人才和資源與西部廣闊發展空間、豐富的發展機遇聯通對接,努力樹立全球人才視野、充分利用國家實力的整體提升,使海外人才特別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才為我所用,努力使人才從政策性協作、項目化運營向常態化協同、長久性支持轉變。二是堅持引育並舉,通過有組織地設置大&&、爭取大項目,提升承接優秀人才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能力,樹牢注重實績、創新和貢獻的評價導向,不斷建立健全有利於吸引、留住和激勵人才的體制機制,盯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人才,早發現潛力、早培養穩定、早吸引匯聚,讓人才有施展才華的落腳之地,以此匯聚大團隊、大人才,聚集一批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三是注重服務保障,做好人才生涯全周期服務,全力提高附屬幼兒園和基礎教育質量,營造舒適舒心、團結奮進的大學文化。
三、打破行政區劃發展定勢,推動高校集群發展
記者:中西部如何更好發揮高等教育“集聚—溢出效應”,從而支撐和引領中西部高質量發展?
嚴純華:雖説中西部高等教育佔據我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幅員遼闊的地理環境使中西部高校很難在物理空間上形成“集聚”效應。應當以服務面向相依、學科專業相近、地緣相鄰、辦學歷史相親為紐帶,強化集群式發展意識,完善不同層次、不同主體之間的協調會商溝通機制,加強區域空間布局調整與資源配置的支撐保障和經費投入,自覺打破隔閡,做到資源共享、&&共建、成果共享,實現功能互補、發展互惠、成長互促,共同以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齊心協力促進産學研用高質量融合發展,探索出彰顯西部特色、符合區域特點的高校發展範式。
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根植於區域稟賦特點,基於高校自身優勢特色,打造不可替代的學科和科研優勢。一直以來,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創新發展呈現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中西部地區雖然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不低,但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掌握的關鍵技術和高水平專利發明數量有限;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總和遠低於東部,産業驅動效應和競爭力遠不如東部明顯。中西部高校應主動服務於傳統産業升級改造、助力打造新的産業形態,加強應用學科與企業、行業産業、區域發展的對接聯動,在科學研究方面促進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與産業多維契合,在人才培養方面推動師生創新創業活動與産業緊密結合,在社會服務方面提升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的效率,多措並舉支撐産業鏈創新鏈迭代升級,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記者:從倡議到落地,中西部高等教育還需從何發力?
嚴純華: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中西部高校須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真抓實幹、雷厲風行的奮進姿態,高效率、快節奏推動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落地。
搶抓戰略機遇期。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雙碳”目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等重大歷史機遇,發揮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省部共建等政策優勢,搶抓戰略疊加的機遇期窗口期,把制度優勢、政策紅利、資源匯聚、現實基礎轉化為發展新動能,跑出振興“加速度”。
發揮主觀能動性。從關注“硬指標”的顯性增長向緊盯“軟實力”的內在提升轉變,從被動輸血“單車道”向主動造血、精準輸血“雙車道”轉變,從資源支撐力向科技創新力轉變,在重大項目建設、前沿科技問題攻關、企業行業難題破解等過程中主動領任務、站前排、唱主角,提高參與度、貢獻率、自信心。
立足集群大發展。打破行政區劃發展定勢,推動高校集群發展,由追求高校個體能力強轉到追求高校集群溢出功能強,促進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強化高校之間人才教學科研等要素的優勢互補,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提升,以不同領域各自優勢的“點”聯結成組團服務的“面”,推進優勢資源共享共融,實現高校之間共建共贏,提升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