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對話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呂衛鋒、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姜瀾、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汪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助理薛天,暢談協和醫學院與四所重點高校合作的創新招生模式和辦學特點,以及“協和醫班”將如何將學生培養成為有多學科背景、有國際競爭力、有充沛創新能力的醫學人才。此外,校長們還聚焦高考考生和家長最關注的問題,如招生要求、培養過程、就業前景等進行解答。
什麼是“協和醫班”?
白岩松:這兩天,全國各地高考分數和分數線已經出來了。在有分數、分數線之後,相當多家長和同學們的最大挑戰一定就是,“我怎麼去報考”。今天的對話非常特別,而且可能是重大的開始。我們所在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壹號禮堂,發生過很多非常值得記憶的歷史瞬間。希望今天的對話,也是歷史瞬間的一部分。協和和一些高校正在探索的“協和醫班”培養模式。這一模式最初的構想是什麼?
王辰:“協和醫班”是為了體現醫學是多學、人學、至學的特點所做的實踐。醫學的基礎包括自然科學與技術、社會科學與方法、人文學科與文化。這幾所學校分別在理學、工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等方面有很深厚的學養造詣,因此針對幾所學校關注醫學的各專業、各學科學生,協和醫學院希望通過“協和醫班”推動“X+醫”“醫+X”“X+藥”等多學科融通人才培養。
白岩松:“協和醫班”是要培養未來的醫生嗎?還是培養未來多元的人才?
王辰:包括醫生,不僅醫生。醫學跟理學、工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等密切&&。如果各專業的學生加入到醫學或相關的專業,從數學、物理、化學等角度促進醫學的發展,從社會科學和藝術、文學、哲學等角度打破醫學主要基於自然科學,熱別是主要基於生物學的局限,將極大地促進醫學的發展,這是我們辦“協和醫班”的初衷。
呂衛鋒:人類的科學發展就兩件事,一是探索宇宙的奧秘,二是探索人體的奧秘。我們認識到,要想發展航空航天,要想解決人體生命健康問題,必須學科交叉。新時代以來,北航把醫學和優勢工學結合起來,既面向於空天生命保障也面向人民健康發展生物醫學工程,致力於解決醫療技術和醫療器械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北航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現在已成為全國的前2%頂尖學科,我們特別希望跟協和一起對面向未來的醫學人才培養做出貢獻。
姜瀾:北理工是中國共産黨創立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與協和共創“協和醫班”,是北理工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我們認為,醫工融合就是“醫學+X”,或者“X+醫學”。這不僅是人類醫學發展的需求,是健康中國的需求,也是北理工發展的需求。北理工在“四個面向”中的國家重大需求、國民經濟、世界科技前沿方面,已經做出了卓越貢獻。而在人民生命健康方面,我們仍有很大發展空間。與中國最頂級的、全世界發展最快的醫學院合作,新工科、新醫科的強強聯合是北理工戰略需要。我們非常榮幸能夠加入。
薛天:中國科大在高校系統裏是一個比較獨特的學校,它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醫學、管理人文的理工科大學。我們跟協和的合作由來已久,兩校在探索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上時有交互。這次合作,我認為是兩校合作的3.0升級版,在“大醫學”的概念下,把醫學和中科大強理工的基礎進行有機融合,培養複合型、交叉型的醫學人才。
白岩松:前三所高校其實今年就已經開始招生,北師大的合作是從明年開始招生,當聽説北師大跟協和合作的時候,我就想到現在精神疾患的挑戰越來越大,北師大有非常強大的心理學系,經過四年本科學習,再在協和學習四年醫學,了不得。北師大也有很強的化學專業,後四年又在協和學習,在藥學方面將有很大突破。我們一起來聽聽北京師範大學的汪明副校長的想法,包括兩校合作的最初構想是怎麼樣的?
汪明:新時代醫學人才不僅是狹義的醫療、治病、醫藥等概念的簡單問題,而是涉及到人類生命健康等更大的話題。我們需要站在多角度、多學科的更廣闊視角來看待醫學。北師大在兩個方面做了布局:一是培養領軍型的藥學人才,充分發揮北師大在滑雪、生命科學等基礎學科,以及統計學和數學方面的優勢,在北師大進行相關人才培養,在研究生階段和協和的教育結合起來,進行貫通式培養。二是講高端護理教育和北師大心理學教育進行緊密融合,應對當今社會對高端護理人才緊迫需求,更好服務全中國甚至全人類的全過程的健康管理,提高生活質量,及人們對高質量生活嚮往的需求。北師大在這些方面會持續和協和一起來發力。
如何理解“新醫科”?
白岩松:王校長,您是教育部新醫科專家組的組長,您如何理解“新醫科”?這個合作是不是“新醫科”的一種實踐方式?
王辰:是“新醫科”教育的一種具體實踐。所謂的“新醫科”,就是在新的時代面對新的問題,在已有的人類歷史文化積澱的基礎之上,衍生和發展出更能適應社會需要的、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醫學教育。醫學是基於多學科基礎之上的一門知識、技術、藝術、學術體系,因此“新醫科”的一大特點就是要打破過去近百年間醫學主要依賴於、植根於生物學的特點,使醫學回歸其本源的多學科性。醫學不但以生物學為基礎,同時以自然科學中的理學和工學,社會科學中的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等,人文學科中的哲學、文學、藝術等等學科為基礎。我們應當把這些多學科“基因”植入到醫學中,使其獲得表達,支撐醫學的發展。因此“新醫科”第一大特點就是體現醫學的多學科性,“協和醫班”就是我們的具體實踐。“新醫科”另一個特點就是在協和醫學院等醫學院校試行符合現代醫學教育規律的新型教育方法。過去的醫學教育包括教授解剖、生理,內科、外科等……但是直到畢業的時候,怎麼把這些學科融合起來應用並沒有教。這種教學方式好比給了學生很多塊磚抱在懷裏,出學校的時候卻發現沒教學生怎麼蓋房子。而現在“新醫科”的教育方法就是讓你直接面對病人或者一個健康的人,對健康的人增強其健康,對一個患病的人解除他的病痛。這好比直接把學生放到一個房子裏,是一個有不同建築缺陷的房子,然後教學生針對它的個性化現實狀況,結合多學科內容,來幫助修繕這個房子。“新醫科”的再一項內容,就是要幫助謀劃好這些學醫孩子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包括他未來怎麼進行畢業後醫學教育,比如怎麼進行住院醫生規範化培訓,怎麼進行專科醫生規範化培訓,要一體化連貫地作出整體安排。以上就是“新醫科”的主要特點。協和醫學院所合作的大學,都是各學科最好的學校,使多學科的基因融入醫學。我們與這些大學共同遴選有興趣學醫、素質又非常好孩子進入“協和醫班”,聯合培養他們,給他們配導師,既有他們所在學校的導師,又有協和派去的導師。我們除了派導師,還與各大學共同制訂聯合培養計劃。在學期間,使他們既受到理、工、文等專業的教育,又受到醫學的影響和引導。當然,除了“協和醫班”的學生,全世界所有優秀高校,願意上協和的學生只要滿足協和所要求的醫預科的條件,都可以報考協和。
“4+4”大於8嗎?
白岩松:“4+4”在本科的時候,可能是在師大、科大、理工、北航學習……那麼“4+4”大於8嗎?
王辰:這其實是個乘法,當然大於8。這些大學“協和醫班”的學生可以報考我們醫學專業的“4+4”,進入學醫的通道,將來成為醫生。除了培養醫生之外,我們這個計劃還可以培養醫學工程師、醫學物理學家、醫學數學家、醫學化學家、藥學家、公共衞生學家、醫學社會科學家、醫學人文學家。“協和醫班”就是為打造未來中國醫學衞生健康體系,培養多學科交融的、取各學科之所長的、能夠歸於醫學的人才。在國際學術界對醫學有個觀念,叫“萬學歸醫”,而協和這個詞,含“協和萬邦”之義,所以“萬學歸醫,協和萬邦”,這就是我們設“協和醫班”的初衷、路徑和目的。
如何報考?如何培養?
呂衛鋒:今年北航“協和醫班”是30人的指標。這30人是需要通過競爭遴選,動態擇優定下來的。首先他要報我們醫工交叉實驗班大類,在這個大類裏,通過基礎學科課程的學習,圍繞着兩條特殊的途徑培養:第一條途徑是機械類學科(力學、機械、材料、航空等)加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人才培養,第二是信息類學科(計算機、電子、自控、儀器等)加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培養。你可以按照這兩條途徑選擇課程。在大學的四年裏我們更加強調的是理工的課程和專業能力的實施和實踐,在這個基礎之上,由北航和協和共同來遴選能夠進入“4+4”的30人。我們希望培養的應該是大醫生。他不僅能看病,還能做醫學前沿研究,而且還能夠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做科技創新。
姜瀾:報我們北理工,有兩個渠道可以進入我們的“協和醫班”。第一個渠道是“徐特立英才班”,這是我們拔尖創新人才的實驗班。這個班最大的特點:第一,專業任選,第二,有保研保博的名額。第二個渠道,從醫工實驗班。確實是優中選優。
那麼我們工科最見長的學校怎麼跟醫學最厲害的學校融合?我總結了五個“共”字:方案共擬、教師共教、學科共建、資源共享、科研共創。第一是方案共擬。就是我們“4+4”這個方案都有兩個學校共同制訂,前四年是北理工的本科生,後四年是我們協和的博士生。第二是教師共教。就是雙導師制,導師組制,本科生是北理工的,但是我們聘一些協和的老師、醫生指導他的選課、指導他未來的興趣和方向,指導他的實習實踐。第三是學科共建。新醫科對我們是全新的,需要協和的幫助。協和的新工科也有北理的基因,互相成長得很快。第四是資源共享。我們課程要共享,教學實踐&&要共享,科研大&&要共享,大的儀器裝置要共享。北理工的新醫科、新工科,醫學方面要到臨床的肯定要求助協和。第五是科研共創。一起申報項目,一起申報國家級的&&,一起申報國家獎,這樣兩家就更好地融合了。
薛天:學生培養是中國科大的首要任務,我們在跟協和簽訂協議的時候,就在思考應該如何保障好學生的高質量培養。我們招生的模式相當於高考準招生,本科生完全可以自主選專業入校,在中間階段按照個人興趣選擇任何其他的專業。“醫學+X”“X+醫學”的目的就是希望培養複合型理工醫交叉人才。學生在醫科興趣之外,對什麼學科有興趣,完全可以報該學科。入校後,學校就根據個人意願進行遴選,不多於40人進入到“協和醫班”。“協和醫班”由生命科學醫學部和少年班學院共同管理,採用少年班學院“一生一方案”模式。所謂“一生一方案”,就是不設定具體專業方向,學生最後畢業的專業是根據個人興趣和修讀完成的學分確定,是完全開放自由的、依照學生意願進行的培養方式。我們和協和共同設定培養方案,比如利用小學期、暑假、聯合課程培養等。前兩年學生在“中國科大-協和醫學英才班(協和醫班)中完成培養後,通過學生自主和學校共同的雙向選擇,進入到兩個渠道,一個是協和方向,就是既培養臨床醫學的“4+4”,也包括協和群醫學、藥學、理工交叉融合的PhDProgram的“4+4”;另一個渠道就在中國科大方向,包括科大的臨床醫學本科專業,或少年班學院模式的“一生一方案”的校內任意專業。實現一個多重入口、自由選擇、複合型培養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