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學需要什麼樣的精神榜樣-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05 08:22: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所大學需要什麼樣的精神榜樣

字體:

  兩年前,坐在“榜樣法大”暨獎學金評優頒獎典禮的台下,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學生陳浩楠清晰記得,一位獲此榮譽的學長講述了長達上百個小時的志願服務經歷。

  “不為學分、不為就業,只為服務社會,那時候我開始理解‘榜樣’的多重內核。”兩年後,利用大四的空余時間,陳浩楠來到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四渡河村。他跟村裏第一書記對接,辦活動、對接資源,想在這個小村莊裏打開研學、旅游的新市場,讓鄉村人氣越來越旺。

  因為新冠疫情,2021-2022學年“榜樣法大”暨獎學金評優頒獎典禮推遲到今年4月舉辦。作為領獎代表中的一員,陳浩楠也站在了“榜樣法大”頒獎典禮的&上。

  自2005年起至今,中國政法大學通過創新日常評獎評優工作而打造的“榜樣法大”系列活動已連續舉辦了17年。每年的12月,3000余名各類學生收穫這一殊榮。

  面對不同時代、不同專業的學生,一所大學需要什麼樣的精神榜樣?舉辦了17年的“榜樣法大”評選活動不斷變化的是什麼,而不變的精神內核又是什麼?

  打破榜樣考評刻板印象 榜樣也有“多面”

  00後學生黃彥凱在中國政法大學有着多重身份:民商經濟法學院本科生、校國旗護衛隊預備隊隊長、洪洞縣“夥伴計劃”大學生助學志願服務活動發起人。今年4月的“榜樣法大”頒獎典禮,讓他的故事開始被更多人所熟知。

  2020年寒假,黃彥凱和高中同學在鄉村小學組織了一場支教活動。在一堂籃球課上,一位患有小兒麻痹症的孩子站在一旁長時間地看著。黃彥凱扶着他一步步地將籃球投進了籃筐裏。

  這一次的志願活動讓從小村莊走出來的黃彥凱印象深刻:“如今,鄉村缺的不是教育設施,而是教育陪伴者。”

  他發現,大部分的鄉村兒童由於缺乏引導,沉浸在手機短視頻之中,長此以往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黃彥凱決定在家鄉組織一場大學生支教活動,為村裏的小學生提供美術、音樂、法律、醫學等線上雲課堂課程,同時還帶領着孩子們去做線下調研活動。

  這一幹就是3年。黃彥凱與4所鄉村小學建立了&&,吸引了240余名大學生參與,累計服務時長超過1萬小時。

  在一堂志願服務課上,他向孩子們展示了中國政法大學的校園風景圖,一個小朋友舉手説:“哥哥,以後我能不能也去這個大學讀書?”

  這3年的志願服務改變了黃彥凱。以前,在科研和學習上的成績並不突出的他,有時候會質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但當越來越多的同學主動申請加入志願活動後,黃彥凱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榜樣法大’給了我一個機會,無論在做什麼領域的事情,只要付出了努力,作出了貢獻,就可以成為校園裏的榜樣。”

  實際上,不論是老師、學生還是後勤員工,只要付出努力,作出貢獻,都有可能跟黃彥凱一樣,成為校園的“榜樣”,站上頒獎&,分享自己的故事。

  2017年,在“榜樣法大”的頒獎典禮上,在學生食堂調製奶茶的劉憲峰被邀請登&發言。每天製作上千份珍珠奶茶,不斷提高奶茶口感,劉憲峰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奶茶大叔”,成為校園裏新聞人物,甚至有學生畢業了都會主動來找他合影留念。

  這也是這項持續了17年的活動的初衷。

  中國政法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王洪松介紹,“榜樣法大”不僅僅關注學業成果,也關注學生在志願服務、社會實踐、學術科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除了常規性獎學金評優之外,還額外設置了校長獎學金頒獎、致公獎學金、少數民族優秀學生獎學金、退伍優撫獎學金等11項獎學金,讓學習、科研不再成為“榜樣”唯一考核標準,樂於志願服務、參軍入伍的學生同樣也能成為“榜樣”。

  榜樣不是曇花一現 “追星”也要可親可近

  對於邵紅紅來説,“榜樣法大”點亮了她人生的高光時刻。

  由於在老家生活學習時很少説普通話,剛入校的邵紅紅不敢當眾發言,更不敢單獨參加比賽。那時的她悲觀地認為:“我口音這麼重,就不要去自取其辱了”“我註定只能平凡地度過我的本碩連讀的大學6年”。

  在“榜樣法大”的頒獎典禮上,邵紅紅看著&上——那些閃閃發光的人就是平時可以在食堂、圖書館碰見的師兄師姐。改變的種子在她心裏生根發芽。

  邵紅紅開始制定了“兩步走”計劃,鼓勵自己每節課至少發言一次,在比賽中提前寫好陳述稿,錄音復盤。在2019年北京市“挑戰杯”比賽中,邵紅紅和搭檔將陳述稿改了17遍,展示PPT改了23次,陳述答辯模擬了100多次。

  如今,邵紅紅從幕後走到了&前,成為“榜樣微講述”的講述人之一,也擔任了“尚學一對一”朋輩諮詢師和“添翼工程”學生教員,為20多名同學補習課業,為30多名同學提供諮詢服務。畢業後,她成功考上知識産權法專業的博士,繼續求學深造。

  在邵紅紅看來,“榜樣法大”的精神內涵是鼓勵每個人通過奮鬥,成為更好的自己,也幫助別人不斷成長。

  為了促進“榜樣法大”品牌與學業輔導進一步緊密結合,中國政法大學將“榜樣法大”中所涌現出的學霸們補充為朋輩學業輔導隊伍的重要力量,通過跨部門搭建新的溝通&&,形成了學校“青春講師團”“尚學一對一”等品牌活動,促進榜樣與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目標乃至人生規劃、理想信念等方面交流,充分地發揮榜樣們的示範、引領作用。

  在榜樣的一對一幫扶之中,成長的吸引力是雙向的。

  2021年12月,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2022級研究生范雨洋作為學生代表走上了“榜樣法大”的舞&。走下頒獎&後,他轉換了一個新的身份——一對一諮詢師。因學習和科研成績突出,他在法學院績點總排名第一。如今他坐在了諮詢室裏,可以為更多同學解答學習疑惑。

  一位國際法學院的師弟因為參加學術之星比賽,專門報名了一對一諮詢。論文角度、思維框架……范雨洋和師弟不斷地探討。他切身體會到:作為一名傾聽者,在交流之中也理解了其他學科思維邏輯,在學科碰撞之中不斷成長。

  對於范雨洋來説,“以前覺得站在頒獎&的人是在閃閃發光的,如今我也成了&上的人。而意義遠不止於此,我可以去幫助別人,也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李秀雲是“榜樣法大”的發起者。在她看來,“榜樣法大”最重要的是傳遞這樣一種理念:“讓大家發現榜樣並非遙不可及,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普通人也可以成為榜樣,成為發光體。”

  精神力量浸潤校園 17年榜樣力量,影響一代代學生

  “榜樣”在中國政法大學校園裏影響有多大?

  在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蔡元培看來,17年的“榜樣法大”是在校園裏不斷地孕育生命力,夯實背後的精神力量,讓校園裏的每個人內心更加強大,更具有前進的力量。

  從學生身份轉變成老師身份,今年,蔡元培又成為“榜樣法大”頒獎典禮上的頒獎嘉賓。回顧2009年起在中國政法大學讀書的日子,他至今都記得:大三那年在撰寫一篇學術論文時,自己曾帶着文稿去找七八位老師請教,通過發郵件、發短信、課後詢問等方式,不斷地打磨文稿。有一位老師甚至專門邀請他去家裏做客探討,一聊就是一個下午。

  蔡元培在學生時代所寫的那篇論文獲得了全國挑戰杯競賽二等獎。如今在跟學生的溝通之中,他也是一稿又一稿地指導、修改和打磨,直到文章發表。

  從80後到00後,“榜樣法大”跟隨不同時代的學生一起成長。它每年倡導不同的主題,引領法大學子:從2006年的“樂學善創,志在成才”到2018年的“學習,讓美好發生”;2019年起,“榜樣法大”的主題固定為“榜樣,凝聚前行力量”。

  這麼多年來,“榜樣法大”的精神內核從不曾改變。

  “在法大,榜樣雖有不同,但具備一些相同的特徵:胸懷天下、追逐夢想;德法兼修、明法篤行;堅韌不拔、百煉成鋼;一馬當先、走在前列。”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説,這些特殊的品質在一代代法大人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榜樣法大”的形式一直“永葆青春”。話劇、微視頻、微電影……不同的文化流行元素成為傳播“榜樣法大”精神的最佳媒介:2015年“榜樣法大”首度推出《中國夢·法大魂》話劇演出,再現了法大人始終致力於法治中國建設的理想追求;2019年起,採用“榜樣微講述”的形式,以學子分享自身的成長故事和感悟為主線,希望影響更多學生;製作並推送“榜樣法大”系列微電影,推出《榜樣法大》《法大學子的追夢故事》《我為什麼學習》等系列視頻,為“榜樣法大”打造持續不斷的影響力。

  據悉,未來,中國政法大學還將圍繞“榜樣法大”活動建立榜樣數據庫,持續關注“榜樣法大”中所涌現出的“榜樣”們的發展足跡,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教學改革。

  正如該校校長馬懷德在“榜樣法大”頒獎典禮現場中所説:“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榜樣把人生的意義變成鮮活的形象,讓遠大理想、優良品格、高尚人格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生動展現。”(楊潔)

【糾錯】 【責任編輯:孫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