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頻頻繞過防沉迷系統該如何破局 專家建議進網游時強化人臉識別檢測-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5/16 08:25:04
來源:法治日報

未成年人頻頻繞過防沉迷系統該如何破局 專家建議進網游時強化人臉識別檢測

字體:

  調查動機

  近日,來自天津的讀者向記者反映稱,她上初中的兒子竟然通過租號的方式繞開防沉迷系統,每天晚上偷偷打網絡游戲,導致成績一落千丈。其兒子稱,身邊不少同學都是如此,通過租號玩游戲,暢玩無阻。

  這位讀者還發現,一些網游的環境很差,可謂烏煙瘴氣,比如對戰時經常伴隨對罵的現象,有些對罵語言污穢不堪。同時,還有一些開黃腔、言語性騷擾的情況,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有關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游戲産業快速發展,游戲用戶規模不斷擴大,其中不少是未成年人。網游存在哪些亂象,如何凈化網游環境也是社會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

  ● “史上最嚴游戲防沉迷新規”落地以來,未成年人群體玩網游的時長大幅減少,但仍有不少未成年人四處租借賬號玩游戲,催生出租借、買賣游戲賬號,幫助破解防沉迷系統的灰色産業,嚴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這一亂象亟待整治。

  ● 租號業務非常火爆,有部分店舖月銷量達10萬+。租號時客服會提示“未成年人禁止下單”,但不會主動詢問、核實租號者年齡。未成年人只要掌握一個成年人的姓名和身份證號,即可租號玩游戲。游戲過程中少有人臉識別,且花錢可以破解人臉識別。

  ● 游戲運營商可憑藉人臉識別技術或指紋識別技術強制執行多時段驗證,同時注意保護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網游實名註冊要避免單一認證方式,更多使用“身份證號+手機號+短信驗證碼”或“銀行卡號+手機號+短信驗證碼”組合認證方式,保證用戶身份信息的可靠性。

  ● 有關部門除制定規範約束游戲運營商外,還應當對電商&&進行專門規範,如加強電商監管責任,不僅要以關鍵詞屏蔽游戲賬號賣家,還應當增加人工審核。教育、文化等部門,學校及未成年人父母應當加強教育宣傳,正確引導未成年人抵禦游戲誘惑,防止沉迷。

  “租號玩了半年網絡游戲,租不同的角色和皮膚,一直暢通無阻,從來沒有被要求人臉識別過。”來自河北固安的初一學生小張近日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她身邊很多同學都在玩一款熱門網游,租號讓大家避開了“一週只能玩3個小時”的限定。

  小張説,她經同學介紹,在某網絡購物&&租號,租號時商家不會確認其是否為未成年人。交錢租號後,商家發來網游登錄器,她填寫了母親的姓名和身份證號,即可順利登錄游戲,之後一路暢玩。

  記者近日調查了解到,“史上最嚴游戲防沉迷新規”落地以來,未成年人群體玩網游的時長大幅減少,但仍有不少未成年人四處租借賬號玩游戲,催生出租借、買賣游戲賬號,幫助破解防沉迷系統的灰色産業,嚴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這一亂象亟待整治。

  &&違規出租賬號 未成年人偷玩游戲

  小張被發現沉迷網游,起因是成績突然直線下降。

  原本小張都是一個人在房間學習。成績斷崖式下降後,小張媽媽偷偷觀察發現,小張每天晚上都將大把時間花在游戲上,有時還半夜起來玩游戲,作業則完成得非常潦草。

  實際上,小張媽媽並不完全反對孩子玩游戲,女兒註冊該熱門網游的賬號時,她就在孩子身邊。小張媽媽清楚地記得,游戲提示裏有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戲的時間。

  所謂限制,是指2021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署&&的《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嚴格落實網絡游戲用戶賬號實名註冊和登錄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註冊和登錄的用戶提供游戲服務等。

  該政策被譽為“史上最嚴游戲防沉迷新規”。政策&&後,各大游戲企業也先後升級了自家的游戲防沉迷系統。《2022年中國游戲産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顯示,新規落地一年後,未成年人游戲總時長、消費流水等數據大幅減少,超七成未成年人每週游戲時間控制在3小時以內。

  既然如此,為何小張還能長時間玩網游?

  小張告訴記者,她用零花錢在某購物&&租了游戲賬號。“租號這事我也是從同學那聽説的,白天好多同學談論前一晚的游戲對局,我覺得奇怪,他們怎麼每天都可以玩游戲的,一打聽才知道有租號服務。”

  “租號的時候,商家沒有問我年齡。商家發來的網游登錄器需要填寫成年人姓名和身份證,原來學校填寫資料時用過我媽的身份證號,我就填上去了。”小張説,同學們都是這麼幹的,拿不到家長身份證號的,網上也能買到成人身份證號。

  小張的説法得到了不少學生的印證。記者採訪天津、河北、廣東等地多名中小學生發現,對租號玩網游這事他們早已見怪不怪,因為上學時經常會涉及家庭信息的填寫,很多學生都留有家長的身份證號乃至可以背出家長身份證號,借此通過網游登錄器“實名認證”。

  來自天津市薊州區的初二學生小劉近段時間精神狀態不是很好,眼鏡度數也漲了100度。小劉媽媽留心發現,每天晚上睡覺後,孩子的房間還有微弱的亮光。於是,她以第二天方便叫他早起為由不讓反鎖房門,有一天晚上11點多突擊檢查時發現,小劉在玩網絡游戲。

  “不是有防沉迷系統嗎,怎麼這麼晚了還可以玩游戲?”經過詢問得知,小劉每個月從壓歲錢裏偷偷拿錢,在某貼吧租了個月租賬號玩游戲。

  “如果網游賬號可以隨意租到,使用過程中又不被識別限制,豈不是繞開了網游防沉迷系統?”小劉媽媽發出了這樣的疑問。pagebreak

  租號無需人臉識別 可繞開防沉迷系統

  根據受訪學生的介紹,記者進入多個網購&&、二手購物&&輸入“租號”進行搜索,跳出大量提供出租游戲賬號服務的商家;還有貼吧開設專門的“××網游租號吧”,裏面有大量租號的帖子。

  記者隨便點開幾個出租游戲賬號的産品鏈結,店舖顯示月銷量都過萬,有部分店舖月銷量達10萬+。當下熱門網絡游戲的賬號均有出租,出租價格根據區服、裝備、皮膚等不同而有所差異,大多在每小時幾元至幾十元之間;一些商家還提供日租、周租、月租服務。

  記者在某購物&&向店舖客服諮詢租號事宜時,看到&&有彈出“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規定,購買網游類商品需年滿18周歲。&&嚴禁商家向未成年人提供相關商品,禁止未成年人購買”的提示。

  同時,記者在多個購物&&就租賃游戲賬號諮詢客服時,對方也會提示“未成年人禁止下單”。不過,商家和客服都沒有主動詢問、核實記者的年齡。

  如在一家名為“蜀漢網游專營店”中,當記者諮詢某熱門網游賬號如何租賃時,客服只是詢問了記者手機系統以及選擇哪個游戲區,隨後便向記者發送了選號鏈結。

  為吸引消費者租號玩游戲,不少商家都宣稱“首單免費”。但實際上,所謂的免單,大多是指訂單結束後給五星好評可返幾元紅包等,而商家往往都規定2小時起租,返的紅包根本不能完全抵消租金。

  看到記者猶豫不決沒有下單,客服可能以為記者是未成年人,還“好心”提醒道:“絕對可以上號,不需要人臉識別。”

  記者注意到,有的購物&&,租賃游戲賬號時,需要輸入一個成年人的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有的購物&&則不需要。支付成功後,客服給記者發了一個游戲助手的下載鏈結和登錄密鑰,進入游戲助手後仍需要輸入成年人的姓名和身份證號進行實名認證,然後按照指示登錄游戲即可。

  從租賃賬號到登錄游戲整個過程都不需要人臉識別,只需要實名認證。也就是説,未成年人只要掌握一個成年人的姓名和身份證號即可租號玩游戲。

  那麼,玩游戲過程中,是否會通過人臉識別等驗證玩家身份呢?上述多名受訪未成年人均&&,經常租不同號玩,從未遇到需要人臉識別的情況。

  有客服向記者&&,如果租號後玩游戲時系統彈出人臉識別,導致無法繼續玩的話,可以為記者免費提供另一個角色相似的游戲賬號繼續玩。

  而且,“人臉識別技術”也能破解。記者調查發現,網上不僅有很多網游人臉識別解除的教程,還有專門幫別人破解人臉識別的商家。

  “只要能夠&&到實名認證的人且已成年,就能卡人臉識別的bug,保證以後不會再彈出。”一位商家稱,並貼出了多起成功破解的案例。記者諮詢了解到,破解費用為45元。

 加強電商監管責任 嚴厲打擊租號行為

  近年來,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問題引發廣泛關注。

  2019年10月,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對時長控制、實名註冊和規範付費等六個層面,提出了具體要求。2021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又&&了《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

  《2022年中國游戲産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顯示,在越來越嚴格的時間限制下,由未成年人游戲需求衍生而來的租號服務甚至是詐騙頻發,未成年人游戲防沉迷系統存在技術手段失效的情況。

  如何才能有效防止這一情況?

  泰和泰(重慶)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朱傑律師説,大多數游戲&&在用戶協議中約定了賬號的所有權屬於&&,註冊用戶只享有使用權和游戲內虛擬財産的所有權。因此,商家將註冊來的賬號進行買賣和租賃,根據民法典合同編的相關規定,屬於違約行為,&&應該主動識別、打擊這一行為,進行封號等處理。

  “國家有關部門發文明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賬號租售交易服務,游戲賬號的買賣和租賃突破了這一規定,為未成年人繞開機制提供了渠道。網游賬號應當屬於禁止買賣的物品,買賣和租賃可能會構成非法經營罪。”朱傑説。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也提出,向未成年人出租或銷售游戲賬號毫無疑問是違法的。如果通過租賃或買賣游戲賬號就可以繞過游戲防沉迷系統,那就意味着整個未成年人網絡防沉迷系統落空了。“如果商家只是聲明不向未成年人出租賬號,但是實際上出租給了未成年人,還是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如何整治向未成年人租號的亂象?朱傑説,目前在電商&&通過關鍵詞或替代詞,就能夠搜到許多賬號租售商家。因此,有關部門除制定規範約束游戲運營商外,還應當對電商&&進行專門規範,如加強電商監管責任,不僅要以關鍵詞屏蔽游戲賬號賣家,還應當增加人工審核,對一些“挂羊頭賣狗肉”的賣家進行有效監管,否則相關部門應該對電商&&進行處罰。

  “立法部門應當針對游戲運營企業和電商&&&&更為完善、具體的法律法規,落實責任主體,加大懲處措施;執法部門應當運用技術措施進行監管,不定時突擊抽查游戲運營企業和電商&&,尤其是對存在巨大漏洞的電商&&,時刻敲響警鐘。”朱傑説。

  一些受訪家長提出,能否在游戲中加大人臉識別的力度、強度,及時發現未成年人玩家,查封賬號、強制下線。

  朱傑提出,之所以未成年人通過租賃和購買賬號就能正常游戲,是因為一些游戲運營企業自動檢測機制不完善,即只要賬號是實名認證為成年人的,就不再進行檢測了。對此,運營企業應當將自動檢測常態化,即無論是否進行游戲實名認證,每次進網游時都得人臉識別檢測。

  “考慮到游戲體驗感,可以建立賬號異常檢測機制;如多次更換設備、地點登錄,則可以推定為租賃賬號,應當進行人臉識別檢測,標記異常賬號,這些措施通過技術都不難實現。”朱傑説,從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的角度考慮,在進行人臉識別檢測時,應當履行告知同意義務,不同意進行人臉識別檢測的,可以禁止游戲。

  此外,教育、文化等部門、學校及未成年人父母應當加強教育宣傳,正確引導未成年人抵禦游戲誘惑,防止沉迷。學校發現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應當及時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共同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和引導,幫助其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應當在智能終端産品上安裝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體、選擇適合未成年人的服務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各方應當履行法定義務,站好各自崗位,共創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環境。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市教育法治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姚金菊建議,在技術層面,要在游戲登錄前端、游戲過程後端進行有效的用戶實名驗證,在不影響游戲體驗的前提下,游戲運營商可憑藉人臉識別技術或者指紋識別技術強制執行多時段驗證,通過對用戶身份信息的自動驗證,判定未成年人是否存在游戲成癮、過度消費等問題,同時也要注意保護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在操作層面,在未嵌入人臉識別技術的游戲註冊端口,網絡游戲的實名註冊要盡量避免單一認證方式,更多使用“身份證號+手機號+短信驗證碼”或者“銀行卡號+手機號+短信驗證碼”組合認證的方式,以此保證游戲用戶身份信息的可靠性。(記者 韓丹東 實習生 關楚瑜)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