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管”有人管 孩子不“飯難” 廈門校外“小飯桌”治理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1/09 10:01:2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託管”有人管 孩子不“飯難” 廈門校外“小飯桌”治理記

字體:

  廈門市思明區廈港街道的一家明黃色門臉的店內,張雪蘭在哄睡最後一個孩子後,下樓點開手機,屏幕隨即跳出一段監控視頻回放。

  視頻中,幾個孩子圍坐在餐桌旁,吃着黃瓜炒牛肉,喝着青菜排骨湯,手邊是酸奶和應季水果;左下角的備餐區,一位阿姨把碗筷放進消毒櫃,生、熟食擺進不同冰箱,身旁的&面亮潔如新。

  “現在家長通過手機就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用餐的情況,方便又放心。”44歲的張雪蘭是這家“優選託管中心”的負責人,每天都有三十多個小學生在這裡吃午飯、睡午覺,家長和孩子們親切地把這種託管模式稱為“小飯桌”。

 “小飯桌”考驗基層治理智慧

  “‘小飯桌’幫了大忙,讓小孩省心、大人放心。”晚上8點,市民蘇麗秋來到一家託管中心接孩子。雖然家離學校只有幾公里,但她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丈夫在輪渡公司上班,兩人經常加班,加上家中老人身體抱恙,於是校門口的“小飯桌”成了她的優先選擇。

  時間往前推五年,廈門的家長要想尋着一家“讓人放心”的“小飯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行業門檻低、主體資質不明、監管存在盲區……”思明區市場監管局副局長盧嘉新對此感受頗深。

  記者採訪發現,直到2017年前,全國各地大都未對該類主體的規範化管理作出明確規定;而且由於中小學校外託管機構涉及教育、衞生、市場管理等多個部門,管理職責不明確,校外“小飯桌”的食品安全難以得到有力保障。

  “如果嚴格按當時的規定,‘小飯桌’沒有營業執照,都應該‘關門大吉’。”廈門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饒滿華説,“但老百姓對這類服務有着巨大需求,一刀切取締不現實。同時校外‘小飯桌’點多面廣,靠突擊式的查處治理,常常顧此失彼,效果並不理想。”

  通過持續調研,廈門市場監管部門意識到,管好“小飯桌”,不能光靠一己之力,更不能“一關了之”。

  犯難之際,一個社區的管理探索激發了靈感:自2009年起,思明區的金雞亭社區便制定了《社區託管班考核評比量化表》,對轄區內“小飯桌”進行師資配備、經營場地、廚房設備和衞生等方面的考核。

  “每年年底我們都會召開一個表彰大會,宣布考評結果,授予優秀的‘小飯桌’獎牌。”金雞亭社區書記姚麗雅説,“家長們很認這塊‘牌子’,大大激發了經營者們的積極性;同時,我們進行動態管理,後續發現有不合格行為的,採取摘牌處理。”

  經驗表明,抓好建章立制,落細落實責任,結合社會共治,校外“小飯桌”可以管好。

  為改變校外託管機構野蠻生長、監管無章可循的狀況,廈門市政府辦公廳2017年&&了《關於加強中小學校外託管機構“小飯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該通知首次提出構建由“政府、監管部門、教育部門、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五維共治”模式:即由市場監管部門牽頭,通過“學校摸底、鎮街備案、部門評級、社會公示”的方式,改變以往“單一監管”的被動和乏力,嘗試用市場機制倒逼“小飯桌”主動加強食品安全管理。

  “每到開學前,先由學校蒐集在校學生報名的‘小飯桌’名錄,報備給社區進行‘摸底’,教育部門再把信息反饋給市場監管局,接着市場監管局派專員到店內實地檢查、評級,最後通過學校將評級結果公示。”饒滿華説。

  2017年8月,經過多方聯動,第一批涉及1597家小飯桌的評級名單被貼到了各大中小學校的門口。

 “冰箱和消毒櫃賣斷貨啦?”

  在評級公示後的第一週,工作人員就接到了好消息。

  “同安區和翔安區的廚衛商家紛紛向我們反饋,他們的冰箱和消毒櫃銷量直線上升,庫存一度被清空。”廈門市市場監管局食藥協調處處長劉偉程告訴記者,很多家長髮現自家孩子報的是C、D級“小飯桌”,紛紛&&要換成更高評級的願望。

  “被評了較低等級的‘小飯桌’坐不住了,自我整改十分積極,根據要求一條條去做。”

  劉偉程拿出一張“食品安全動態等級評價表”,上面清晰地標有“硬體條件”“人員管理”和“過程控制”三個標準類目和11則具體評定項目。“從裝潢設備到人員着裝,我們都進行了細緻要求。”

  許燕妮是負責思明區長青段區的協管員,該段區內有17家小飯桌,她會經常與街道、社區網格員一起到“小飯桌”進行檢查,並收集菜品留樣。

  “廈門的‘小飯桌’大多是個體戶,在開辦初期,食品安全意識較弱,比如食材混放、餐具不合格或加工不過關等。”許燕妮説,“但最近兩三年,這些問題基本看不到了。”

  “優選託管中心”負責人張雪蘭指了指廚房的位置説,“最早協管員一來,就指出我廚衛不分離的問題,眼看著要扣到B級,我趕緊在一週內找來裝修師傅改了格局,這才保住了A級。”

  記者了解到,廈門每學期約為全市1600家“小飯桌”進行評級,服務覆蓋超過6.4萬名中小學生。A級佔比已從2017年的17%提升至目前的78%。

  通過社會共治,廈門借用市場“無形的手”推動“小飯桌”治理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柔性化的監管模式也讓經營“小飯桌”的個體工商戶們收穫良多。

  曾燕娟是託管機構“九龍學苑”的創始人,她如今經營着6家“小飯桌”。她説:“最早屬於無證經營,看見穿制服的就想躲起來。但我現在內心充滿感謝之情,從幫助辦理營業執照,到進行免費食品安全培訓,再到疫情之後手把手教我們如何復工復産,一路都有人在幫扶我們。”

  2020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政府類十大社會共治優秀案例”,《廈門“五維共治”破解“小飯桌”治理難題》位列其中。

  “小飯桌”治理一直在路上

  在思明區萬壽路文園的一棟公寓樓裏,一家名為“新起點”的“小飯桌”正在營業,將近60名學生在中午放學後來到這裡用餐。

  負責人王雲霞介紹,從2008年經營到現在,經營規模和用餐學生一直在擴大。在街道的組織下,她在店內安裝了8個監控探頭,現在相關監管人員可以在線上實時了解後廚的人員操作、環境衞生等情況。

  “我們當前正通過推廣‘互聯網+明廚亮灶’模式,除了監管部門,學生、家長也能通過手機軟體,在線上實時了解‘小飯桌’的動態。”饒滿華説。

  2022年8月,廈門市政府發布了新的關於“小飯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對其各項責任主體進行進一步明確,細化分工抓落實:如街(鎮)需將“小飯桌”納入網格化管理,建立相應完善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教育部門需組織中小學定期開展“小飯桌”巡查,加強對學生、家長的食品安全宣傳培訓工作等。

  周藝雄是廈門實驗小學集美分校副校長,今年秋季開學前,他和街道、社區、市場監管等方面配合,走訪排查了校園周邊的16家“小飯桌”。“我們學校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參與校外託管,對於‘小飯桌’,之前我們主要管食品安全,但其實它涉及消防安全、衞生安全等。新通知發布後,我們學校也就更有‘底氣’和不同的部門一起把‘小飯桌’管起來了。”

  饒滿華告訴記者,國家推行“雙減”及課後延時服務政策客觀上對校外託管機構造成一定影響,但由於部分學校整體供餐能力不夠充分,目前校外託管機構仍有一定市場需求。

  “對‘小飯桌’食品安全加強管理仍是必要的,也是我們的責任。”饒滿華將兩份相隔五年的《通知》摞在一起,語氣中透露着堅定。

  “從‘九龍治水’到‘攥指成拳’,我們推動‘小飯桌’治理初步取得成效;但‘小飯桌’事關孩子們的安全與健康,一刻也不能馬虎,‘小飯桌’治理也永遠在路上。”饒滿華説。(記者 洪雁)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